“奧特曼”經歷全網下架,該怎麼給孩子解釋?

1

說起“ 迪迦奧特曼”,這可能是眾多奧特曼裡最家喻戶曉的一位了。

“奧特曼”經歷全網下架,該怎麼給孩子解釋?

自從引進國內後,迪迦便受到了廣大小朋友的喜愛,劇中的一些動作和臺詞也被廣大網友爭相模仿,可以說是一代人的記憶。

但是最近,有網友發現 《迪迦奧特曼》已無法觀看。

“奧特曼”經歷全網下架,該怎麼給孩子解釋?

多個影片平臺均已無法搜尋出該片。

“奧特曼”經歷全網下架,該怎麼給孩子解釋?

“奧特曼”經歷全網下架,該怎麼給孩子解釋?

甚至連豆瓣的頁面也已經消失,原始劇集的條目已刪除。

“奧特曼”經歷全網下架,該怎麼給孩子解釋?

不少網友認為,此次下架可能與之前有家長舉報《迪迦奧特曼》中 含有暴力犯罪的鏡頭 有關。也有一些網友認為,《迪迦奧特曼》的下架與此前釋出的 一份調查報告 有關。

該報告指出,在《迪迦奧特曼》中,除了奧特曼日常打怪獸的情節外,還 涉及持械毆打等暴力情節 。此外,該劇中存在眾多 陰暗黑化元素 。

此事一出,網友們旗幟鮮明的分成了兩派:

早就該下架了,暴力會教壞孩子

第一派觀點

請滑動閱覽

“早就該下了,孩子看了總是出拳,以為自己是奧特曼。”

“小孩都喜歡模仿,是應該整頓了!”

“小兒5歲自從迷上奧特曼之後天天學著架式打我,跟他說奧特曼是假的就是不信,沒辦法我只能把電視機斷電了……”

“奧特曼下架,很多人不捨,我真是不能理解(下架的好,極好!),中毒挺深。難怪那些奧特曼卡片能炒到萬把塊錢一張,甚至更高,這難道不是毒害孩子的另一方面嘛。”

“終於不用吵著要看奧特曼了,一天到晚奧特曼打怪獸,家裡奧特曼玩具不知道買了多少。”

“請多為孩子們提供有教育意義、正能量的動漫,而不是那些打打殺殺的‘遊戲’!”

“涉及暴力,陰暗黑化要素的節目,對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成長不利。《迪迦奧特曼》,全網下架,自然,正常。”

“應該下架,暴力篇孩子不能看!”

……

奧特曼太無辜,別什麼都怪動畫引導

第二派觀點

請滑動閱覽

“有說什麼暴力傾向的,以前一幫人從小看到大都沒事,怎麼現在就有事了?”

“無語,迪迦讓孩子們相信光。我們小時候還看過邋遢大王鏡花奇緣這種童年陰影動畫呢,也沒看我們長歪啊。”

“家長自己長點心吧,別什麼都怪動畫引導,沒準是自己的問題呢?萬事賴環境,啥都靠舉報唄。”

“動畫也趕緊分級吧。家長不作為,每次都把問題拋給別人。”

“挺無語的 我們這代誰沒看過奧特曼?我咋就沒有暴力傾向?小孩怎麼樣還不是看家庭教育?”

“莫名其妙,自己教育引導不好,怪人家奧特曼。”

“為自己失敗的教育找藉口罷了。”

“80後當年的動畫片裡,老婆把老公吃了,似乎沒影響我們長大有暴力傾向。”

“這不關奧特曼的事吧,我們從小看到大,也沒見有啥大的心理問題,主要還是家長引導好,往積極正面的方向給小孩子解釋奧特曼,世界不總是光明的啊,也有陰暗面,小孩也要接觸陰暗面,瞭解陰暗面。”

“還是要看孩子們的正常認識、正確把握。”

……

經過了整改,該劇今天又重新上架了,不少網友大呼“還是要相信光!”

“奧特曼”經歷全網下架,該怎麼給孩子解釋?

對於下架這事兒,無論是拍手稱快還是義憤填膺,我們都不應該忽略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們的感受。

2

孩子們的世界和成人不一樣 。我們覺得看不看一個動畫片一個電視劇都是小事,但是在孩子眼裡,自己喜歡的“奧特曼”看不了了,這就是大事!

“奧特曼”經歷全網下架,該怎麼給孩子解釋?

“奧特曼”經歷全網下架,該怎麼給孩子解釋?

“奧特曼”經歷全網下架,該怎麼給孩子解釋?

失去了自己喜歡的事物, 相信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心平氣和的接受。

鬧情緒是一定會有的,也許 會哭個昏天黑地,也許會撒潑打滾、倒地不起。

面對這種情況, 幫助他們調整情緒,讓孩子試著接受現實,將關注點平穩過渡到其他事物上, 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比如這位媽媽就成功安撫到了孩子▼

“奧特曼”經歷全網下架,該怎麼給孩子解釋?

但如果安撫錯了,不僅沒什麼效果,孩子還會越鬧越厲害,嚴重的可能還會受到傷害。

錯誤1:否定孩子的感受

來看看下面這個場景↓↓

餐廳裡,一個孩子一邊吃飯一邊擺弄飲料上的吸管,結果一不小心把那杯飲料推到地上去了,見飲料撒了一地,孩子大哭起來,媽媽在旁邊安慰他說:“別哭了,不就是一杯飲料嗎,不至於哭!”

結果孩子哭得更加厲害了,還尖叫了起來,媽媽繼續說:“別哭啦,這麼多人看著你,丟不丟人!”

媽媽的話看似有道理,但其實是 否認了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飲料撒了,他就是會很難過,大人卻說這“沒什麼大不了的”。那麼此時,他所有想表達的情緒和感受就被家長的理智活生生地堵回去了。

對處於痛苦中的孩子說一切其實沒那麼糟,相當於是在貶低和輕視他的真實感受。

所以如果我們否定了孩子的真實感受,那麼看似在安慰,但是孩子根本不會買你的賬。

錯誤2:給對孩子講道理

同樣是上面的場景,有的父母不會否定孩子的感受,他們肯定孩子,但他們是這樣說的:

“這下喝不到了吧,剛才告訴你別玩杯子你不聽,就知道你這杯子一會兒就會掉。我早就跟你說過,吃東西就安心吃,別不老實,你就偏不聽,行了吧,這回老實了吧?”

相信此時孩子的情緒不但得不到緩解,肯定是更嚴重了。

其實,這些道理我們不講,孩子自己也是能體會到的,道理人人都懂!

此刻孩子最需要的,並非有人幫他分析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他們需要的是情感上的支撐。

錯誤3:過早地“共情”

很多家長都知道要善於與孩子共情,所以為了表示自己“理解孩子”“懂孩子”,就會在孩子鬧情緒的第一時間說:“你現在很生氣對不對?”“你很難過對不對?”

說實話, 這樣的套路一點也不好用 。

因為我們就算再瞭解孩子,也不是孩子本人, 我們無法替孩子精準的表達他的感受 ,就算是一個“難過”也會有無數種根源和理由,我們又怎能說:“我完全理解你呢?”

在你沒有理解孩子的時候,就輕易說出這句話,孩子也 未必能得到太多的安慰,反而會覺得無力 ,因為他明明白白的知道,你並不理解他。

3

那麼該怎樣有效的安撫一個孩子,幫他緩解負面情緒呢?

認真傾聽

前面說不能過早的“共情”,怎樣算“過早”呢?

就是還沒等孩子表達,我們就替他發聲,這個順序是錯的。如果要達到共情,我們 必須先傾聽孩子,讓他把委屈、氣憤的事自己說出來。

無論我們覺得孩子說的事情多麼幼稚、多麼荒誕,多麼可笑,都不要打斷他,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評價他。

聽他說,讓他把話說完。我們只需要看著他,適當地迴應他,肯定他的情緒發生是正常的,就可以了。

這種不加批判的迴應,會讓孩子感覺到他情緒輸出的管道是暢通的,他處在一個安全、自由、充滿愛的傾訴環境中,他的痛苦在自然的傾訴後就會得到緩解。

接納和共情

有家長說了:我也能傾聽也能跟孩子共情,我都說了理解她了,怎麼還是不管用?

假如一個孩子失去了心愛的東西,孩子大哭,媽媽的反應:

A。 “我知道你難過了,你的東西沒有了心裡很不舒服吧,媽媽知道了,沒事的,不要哭了。”(然後會做一些事情想讓孩子快點開心起來)

B。 “你的東西沒有了你很不開心對吧,如果是我喜歡的東西不見了,我也是會很難過的,媽媽知道這種感受很不好,想哭就哭吧。”(不做什麼,只是擁抱,或者無聲陪伴)

第1種反應是同情,是勸導;

第2種反應是共情,是接納。

兩種反應的區別在於:我是否能夠理解你的經歷,我是否能夠允許你有情緒。

我們對孩子的經歷感同身受時,通常能理解他為什麼這樣,於是就能夠接納他有這樣那樣的情緒。

孩子在失去心愛事物後,進入哀傷狀態是正常的。 如果能夠體驗哀傷,那麼過一段時間後,他會自己走出來。

但如果我們強制他不能進入哀傷,就會很容易導致抑鬱,甚至轉為自我否定和攻擊。

正確的做法是: 我理解你當下的狀態,我接納你現在的無力感和哀傷,接納你現在的痛。你可以跟你的情緒在一起,如果我找不到辦法去陪伴你,我不打擾你,靜靜在一旁就可以了。

這樣做會讓孩子體驗到父母的愛,會理解自己的情緒,會有能力走出哀傷。

所以,當孩子因為各種原因鬧情緒的時候, 不需要被教育,只需要被看見 ,只要父母們重視了他的感受,負面情緒就好了一大半了。

如果我們能恰到好處的面對孩子的情緒,慢慢的,孩子也終將學會認識自己,處理好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