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付出所有孩子卻不領情,是孩子無情還是你的輸出有誤?

新的一學期開始了,第一週週六,媽媽收拾好小敏的舞蹈包,幫她換好了舞蹈服,準備帶她出門上拉丁課。可是小敏磨磨蹭蹭就是不肯出門,好不容易哄上車,到了培訓機構門口,小敏說什麼都不肯下車,並哭起來:“我不要學拉丁!我討厭學拉丁!”“交了學費了,咱們不是說好了嗎?趕緊去上課,要遲到了!”“我就不去!要去你自己去!”“你怎麼那麼不聽話呢?媽媽不是告訴你了嗎,跳舞能塑造形體,女孩子學跳舞,就能身姿優美,跳舞是很好的,媽媽這也是為你好!”“可我一點都不喜歡!”

父母付出所有孩子卻不領情,是孩子無情還是你的輸出有誤?

我們有很多的家長都有類似的經驗,我們為了孩子學習好,將來能考上好的大學,有好的工作,便給孩子報了很多補習班;我們為了孩子能多才多藝,將來有更好的競爭力在社會上立足,又給孩子報了很多才藝班,學這學那。

我們覺得自己不僅付出了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去培養孩子,卻經常換來孩子的一句“我不喜歡!”我們自以為對孩子付出滿心滿眼的愛,卻被孩子澆回來一盆冷水“我不需要!”

父母和孩子都挺委屈的。父母覺得:明明我那麼愛你,你怎麼還那麼不懂事?孩子卻想著:你們一點都不愛我,一點都不理解我,什麼都說為了我好,你們問過我喜歡什麼嗎?

父母當然是愛孩子的,我們說的為孩子好,也絕對是真心的。可是

為什麼我們的愛卻換不回孩子的認可呢?原因在於我們愛孩子的方式出了問題。

父母付出所有孩子卻不領情,是孩子無情還是你的輸出有誤?

心理學家費洛姆在經過長期的研究之後,將愛的方式歸納為四個方面:關心、理解、尊重和責任。

關心:就是愛護、呵護孩子。

孩子從呱呱墜地起,飲食起居便離不開父母的照顧。但關心不是溺愛,不是過度保護、干涉,也不是凡事操辦,否則關心也會走向反面。

父母付出所有孩子卻不領情,是孩子無情還是你的輸出有誤?

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問題,瞭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只有真正瞭解孩子的心情、困難和所求,愛才能落到實處。

婷婷是一名三年級學生,平時脾氣有些暴躁。一週週末作業很多,婷婷做得很慢,覺得不知道啥時才能完成作業去玩,便煩躁地發起了脾氣,把沙發上的抱枕都扔到了地上。

媽媽見狀並未指責她,只是平靜地說:“如果你覺得煩悶的話,就先休息一下再說。”過了一會兒,婷婷發完脾氣,冷靜了許多,走過來跟媽媽說:“我覺得剛才有一頭怪獸在控制著我的身體,我都不是我自己了。”

“我理解你的感受,人在生氣的時候,確實心裡像跑進了一頭怪獸,使我們都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了。那你現在打算怎麼做?”“我想再休息一下,能讓我看一會電視嗎?看完我就接著寫作業。”“可以,就讓你看二十分鐘吧。”於是,婷婷走去客廳,自覺地把扔掉的抱枕撿起來,看了二十分鐘電視後,準時關掉,接著認真寫起了作業。

父母付出所有孩子卻不領情,是孩子無情還是你的輸出有誤?

婷婷的媽媽在面對婷婷不寫作業,反而發脾氣扔東西時,沒有大聲指責她,而是理解婷婷覺得完不成作業時的煩躁和痛苦,加以開導。而婷婷覺得自己的情緒被理解和接納了,也就沒那麼難受了,她的情緒便很快得到了恢復。

父母付出所有孩子卻不領情,是孩子無情還是你的輸出有誤?

尊重:就是父母要平等地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個性。

像文章開頭的小敏,她一點都不喜歡跳舞,可媽媽覺得跳舞對女孩子好,硬要她學,便引來小敏的反抗。再說個性,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特性。有的孩子天生沉默內斂,父母卻執意要他八面玲瓏;有的孩子個性跳脫,喜歡無拘無束,父母卻總想訓練他能穩妥持重。

這種不尊重孩子興趣和個性的愛,都不是真正的愛,平等的愛。

責任:就是無論孩子樣貌、心智如何,健康還是殘疾,父母都有好好撫養他們的責任,都要愛他們。

父母付出所有孩子卻不領情,是孩子無情還是你的輸出有誤?

看到這,現在大家知道問題在哪了嗎?

我們對孩子的愛,往往只做到了關心和責任兩點,而忽視了理解和尊重,是不完整的愛。愛是一種被動的感覺,它不以父母自己覺得“愛孩子”為標準,而是要看孩子是否能感覺到。只有孩子真正感受到並認可父母對他們的愛,這樣的愛才是真正完整的愛,是孩子健康成長需要的愛。

今日互動話題:各位家長,你們覺得對孩子真正的愛是什麼?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我是依媽,專注分享育兒知識,歡迎您點選右上角“關注”,與你一同學習成長。

(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