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孩子一巴掌後悔了一晚上”帶娃過程中,主動出擊勝過被動招架

情景一:一家人吃晚飯,大寶要喝水,咕咚咕咚一杯子下肚還不夠,爸爸又倒了一杯子,對大寶說:“不是很渴就別先喝了,先吃飯,要不然,喝一肚子水就吃不下飯了。”大寶不以為然,還把水端到了客廳,正在吃飯的弟弟看見了也要喝,爸爸用最快的速度又去廚房倒了一杯水,這邊兩個孩子開始爭奪。哥哥情急之中推了弟弟一下,弟弟摔倒後大哭了起來,爸爸一氣之下打了大寶一巴掌。一家人吃飯的氛圍變得緊張起來。大寶一動不動站在那裡,弟弟左瞅瞅右瞅瞅。

“打孩子一巴掌後悔了一晚上”帶娃過程中,主動出擊勝過被動招架

情景二:眼看著上班馬上就遲到了,媽媽開始催正在吃飯的孩子,因為起床晚了,一早上都在忙碌中度過,可是孩子和沒事人一樣,依舊磨磨蹭蹭。媽媽著急說了孩子幾句,孩子心情不好開始無聲反抗,依舊不緊不慢地吃著飯。

情景三:媽媽正在洗衣服,5歲的哥哥和3歲的弟弟在客廳裡看電視,不一會就聽見弟弟說“我要看著豬豬俠”。哥哥說不行,“我要看迷你世界”。此時的媽媽雖然聞到了“戰爭”的氣息,但還是想最後資料員衣服了,洗好了再出去看看吧,結果一件衣服沒洗澡,弟弟就開始哭了。

媽媽很生氣,一邊安慰弟弟,一邊說教哥哥。

“打孩子一巴掌後悔了一晚上”帶娃過程中,主動出擊勝過被動招架

如果你是一位二胎媽媽,或多或少經歷過上面的事情,或者某一次類似的事情後你認真反思過自己,怎樣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

主動出擊勝過被動招架

其實,帶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我們可以主動出擊,“伺機而動”發現孩子可能發生的問題,在問題發生前或者孩子情緒失控前解決問題,而不是事後後悔,或者付出更多的時間被動堅決問題(被動招架)。

情景一的爸爸打了孩子一巴掌後,後悔了一晚上,說不應該動手,可以好好和孩子說,或許事情會好很多。

“打孩子一巴掌後悔了一晚上”帶娃過程中,主動出擊勝過被動招架

情景二中的媽媽希望孩子快速吃飯,然後他們快速出門,去上學、上班都不會晚。因為說教了孩子,孩子出現抵抗情緒,吃得很慢,出門比原來更晚。

情景三中的媽媽想按照自己的節奏,洗完衣服再去解決孩子的問題,結果不但沒能按照她的意願洗完最後一件衣服,孩子已經鬧的不可開交。兩個孩子一個哭了,一個挨訓。

很多時候我們越想快速解決問題,越要花更多的時間,這就是越想快越慢的道理。

“打孩子一巴掌後悔了一晚上”帶娃過程中,主動出擊勝過被動招架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用我們的經驗去判斷、用心觀察孩子,爭取在孩子情緒失控,我們情緒爆發前制止,避免不好的事情發生(打罵孩子、父母后悔,孩子體驗不好)我。在孩子將要起衝突前搶先一步,開始一個遊戲,面對上學就要遲到還在磨蹭的孩子,先壓制自己的火,冷靜一下。

當然了,並不是所有的時候我們都能夠主動出擊解決不必要的麻煩,但是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每一次主動出擊都是勝利。

怎麼主動出擊做到最好?

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

主動出擊的管教有一個訣竅,就是面對即將犯錯和情緒失控的孩子,先反問自己,孩子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了嗎。比如“餓”“氣”“累”“孤”四大要素。他餓了嗎,生氣了嗎,孤獨了嗎,累了嗎。也許在“開戰”之前,我們只需要出一些點心,抱抱孩子,聆聽一下他們的感受,和她們玩玩遊戲。我們先尋找一下可能的原因,藉此冷靜一下,僅此而已。

“打孩子一巴掌後悔了一晚上”帶娃過程中,主動出擊勝過被動招架

拉響自己的警報

剛開始建議主動出擊的教育,會覺得累。畢竟我們時刻要發現孩子可能要出現的徵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只需要拉響自己的警報。告訴自己不要拖拉,第一時間去解決問題。即使我們正在吃飯,正在洗最後一件衣服、看到電視最精彩的那部分,都要停下來,衝到孩子身邊。

就像《去情化管教》一書中所說的,我們越多地去觀察犯錯的苗頭,將他們在關鍵時刻掐滅,就越不用走到訓斥的唾沫橫飛、手舞足蹈這一步,我們和孩子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愉快相處。

“打孩子一巴掌後悔了一晚上”帶娃過程中,主動出擊勝過被動招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