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跟不上”,千萬不要“順其自然”

孩子在學習上經常會有“跟不上”的情況,有的是老師講得太快了 ; 有的是沒上學前班;有的是剛上初中,內容一下太多了,所以孩子 “跟不上”。

面對這種情況,就會有人來給家長支招,說:你不要急,順其自然就好,強扭的瓜不甜。

每次聽到這兒的時候,我真的是氣死了,什麼叫順其自然?

如果一個西瓜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你掐尖的時候,你不掐;需要你除草的時候,你不除;需要你施肥的時候,你沒施。當它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你的時候,你什麼都沒做,卻說是“順其自然”?

這不叫順其自然,這叫任其自生自滅,瓜是不能茁壯成長的。

孩子學習“跟不上”,千萬不要“順其自然”

當孩子為跟不上學習而飽受挫折的時候,你什麼都不做,只說“順其自然就好”,那孩子接下來也很難取得優異成績。

還有一種陪讀比“順其自然”更可怕。就是我用我的方法來管你,我為你做很多,但我不管你的需要是什麼。這種陪讀看起來很勤快,但是沒有用心思考,沒有內在的智慧。這種家長往往會說“這孩子怎麼管都不聽,嘮叨他一百遍他都不聽”。其實我特別想問的是。你嘮叨他一百遍都不聽,你幹嘛還有嘮叨一百遍呢?你嘮叨三遍不聽,就該去找新的方法!

我們要去思考,對孩子來說什麼是真正有效的。

當你跟孩子說“因為你沒上學前班,所以你跟不上”。這個“因為……。所以……”的句式,是一個非常定性的句子。你把原因說得很確定了,好像沒有辦法可以改變,那麼“所以“這個詞後面的結果,就像是必然結果。更沒有辦法改變。這句話中絲毫沒有可以改變的地方呀!

因為的部分,你改不了,所以的部分你也改不了,那你說這句話有什麼用呢?只會給孩子貼一個負面的標籤。

要想改變,那首先就要把這個句式改變,把這個句式框架結構打破,換成新的句式。

開啟它的框架結構,把前面的因為去掉,在句子的後面加因為,說“雖然你沒上學前班,但是你可以跟上,因 為……”,在因為後面加上能讓他跟得上的方法。

比如說:雖然你沒上學前班,但是你能跟上,因為我們可以把每 —課都先預習一下,這樣上課就輕鬆多了。實際上這句話講的是,“因為可以做預習,所以就能跟上”,這樣你就改變了因果,這才是你能把控的部分。

或者說:雖然你沒上學前班,但是你能跟上,因為你在家裡邊可以多 做一些練習。嗯,這句話的轉化其實就是“因為你可以多練習一些, 所以你能跟上。”

所以,要想讓“跟不上”的孩子成功逆襲,就要打破原來的句式 框架,把負面的“因為……,所以。。。。。所以,要想讓“跟不上”的孩子成功逆襲,就要打破原來的句式 框架,把負面的“因為……,所以。。。。。

孩子學習“跟不上”,千萬不要“順其自然”

我們換一個問題再來試試。

“孩子剛上初中,內容一下增多了,所以跟不上”。你看,這又是 —個穩固的負面因果關係。

初中內容太多是實情,如果這麼說,所以 “跟不上”好像也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一樣,如果這樣去說,那麼這個孩子真的改不了。換成新的句式,怎麼轉換?

“雖然剛上初中,內容一下增多了,但是孩子你可以跟上,因 為。。。”,唉,後面你會找什麼樣的方法呢?

你覺得一個上了初中的孩子,當學習內容變多的時候,他需要為這個學習內容變化做哪些改變和準備呢?是要改變學習方法、還是學習習慣、或者學會時間 管理、學會舉一反三。。。仔細思考一下,跟孩子一起去探討,然後把這個方法給他填上。

比如:“雖然剛上初中,內容一下增多了,但是孩子你可以跟上, 因為剛開始的時候,咱們可以增加一些學習時間,多學習一下新的科目,再多做一些練習題。

或者:“因為新的科目不是每天都有,咱們排好時間,每次課前做好預習,課後當天就複習,兩個月下來就能有感覺了。

這樣我們就打破了原來的因為和所以的負面關係,把原來的那個 “跟不上”,沒有辦法改變,變成了“能跟上,因為我可以後面做好多事 情”。這樣孩子就有改變方法,也能找到改變的力量。

所以在孩子某個方面“跟不上”時,我們一定要做個真正勤快的園丁,打破“因為孩子怎麼樣,所以她跟不上”這樣的框架,換成“雖然孩子怎麼樣,但是他可以跟上,因為。。。”這樣的句式,在因為後面去找方法。

當你引導孩子找到了方法讓自己跟上來的時候,其實你也在他的心裡邊種下一種信念,就是我跟不上的部分只要我找到方法, 我便能夠跟上,這樣孩子才會有那種戰無不勝的勇氣,以後他就不會再怕挫折。有再多的“跟不上”,他都會有那種逆襲的力量,反敗為勝的力量。

孩子學習“跟不上”,千萬不要“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