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類旁通——跑步中也蘊含著教育思想

本想著寫一篇有關孩子教育的文章,坐在這思索了十幾分鍾,覺得這個命題包含太大,不是一兩個小時能寫得全面的,所以把這個命題分解掉,一點一點地寫吧,形散神不散式的散文,可能更適合我,哈哈,那就利用這難得的半小時,寫一寫我在跑步中領悟到的教育思想。

我十九歲高考考入軍校,在部隊的十二年,幹得最多的就是跑步了,晨跑、晚跑、拉練、扛著槍跑、全副武裝跑、頂著烈日跑、冒著大雨跑,一個人跑、帶著隊伍跑、全隊合作跑,反正就是跑,跑著跑著,竟然在跑步中領悟到了一些關於教育的思想,也真應了那句老話——觸類旁通,很多事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只在於你有沒有領悟到。

我從跑步中領悟到了什麼呢?其實也不多,只有三條。

一是教育是長跑,要有科學的規劃和合理的應對策略,不能一味地快跑猛跑

我兒子在上小學時,我看到好多家長在小學一二年級時,拼了老命的抓孩子的學習,各種培訓班、家長親自抓做作業,經常性地做到十點、十一點。兒子上五六年級時,好多家長更加急了,能參加的培訓班都參加了,各種培優班、奧數、奧英,恨不得自家孩子無時無刻都在學習。

我看到這些家長急得,恨不得親自下場,其實這些家長自己是學生時肯定學習不怎麼樣,要不然他們怎麼會不知道學習如長跑,是急不得的呢?

我們先說說長跑。長跑應該大家多多少少都跑過,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大家是懂的,那就是長跑剛開始跑時,要控制好速度,不能跑太快,先跑個十來分鐘,讓身體渡過適應期,才視情況安排下一步的速度。而且在長跑過程中,全程對於跑步的速度是要有科學的規劃和合理的把控,不是拼命跑、拼命跑、再拼命跑,一開始就全速跑,全程全速跑,跑不了幾圈,就越跑越慢,最後就是跑不動了。

學習也是一樣,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乃至8年,那就是16至20年,我們如果目標只放到高考上,那也有12年。12年的學習啊,這個學習上的長跑,絕對是馬拉松級別的長跑了。

家長們要想讓自家的孩子在這場長達12年的馬拉松長跑中勝出,就不能違背長跑規律,不能在小學階段讓孩子拼命跑、全速跑。我們什麼時候見到馬拉松運動員在前半段賽道中拼命跑、全速跑的?沒有吧,因為這樣跑的人,就算你暫時跑到前面去,但你很快就堅持不下去了,因為這是長跑啊,長跑它是有它自身的運動規律的,違背了事物的規律,是不行的。

從中得到的領悟:學習如長跑,要學習和遵從長跑規律,科學規劃和合理安排學習,不能一味快跑、拼命跑、全速跑,尤其是小學階段,跟上大家的步伐,保持在中上游,要儘可能地讓孩子保持足夠的後勁和動力。

二是主動跑和被動跑,效果很不一樣

這得從我帶隊跑的經歷說起。下部隊後經常帶著隊伍跑,邊跑邊喊口號,還要一會跑前面、一會跑後面維持紀律、督促落伍計程車兵,有一次一個士兵問我的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他在跑步中問我:你跑上跑下,還要喊口號,還要管理隊伍,為什麼你越跑越精神,而他跑在隊伍最後面,卻是越跑越累?

後來我思考了很久,也在跑步中深入體會這兩種狀態,確實很神奇,肩膀上有責任的、主動跑的,跑上跑下,又喊口號又要管理隊伍,付出是多了很多,但領隊者的精神狀態是越跑越來勁,跑完全程,不單是跑在前面,精神狀態還好的很。

而跟在隊伍後面的,掉落在後面的,雖然跑的速度慢了,付出也少得多,但精神狀態很差,感覺很累,跑著跑著,就有可能不想跑了。

這就是我在跑步中體會到的兩種不同狀態下,跑步者心態上的不同反映,以及最終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從中得到的領悟:孩子主動學習、肩膀上扛著責任學習,看著孩子為了學習、為了班級付出了很多,但孩子精神狀態卻是越來越好,學習也越來越有激情,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理想的大學。

而學習掉在後面的孩子,就如跑步掉在後面計程車兵一樣,因其被動的心態,以及他所處的落後的位置,都給予孩子一種消極、被動的心態,讓孩子的負面情緒過多,壓力過大,越學越不想學,越不想學越學不起來,形成了惡性迴圈,最終無法取得理想的成績。

三是跑前面和跑後面,兩者的心態不一樣

這也是我在跑步中體驗到的,一個隊伍,你跑在隊伍的第一梯隊,心態是積極的,精神狀態也很好;而你跑在隊伍的最後梯隊,不知怎麼回事,心裡就是覺得累,提不起勁。

從中得到的領悟:家長要幫助孩子跑到班級的第一梯隊,不用做第一,做個班級前五或前十就好了。而如果孩子掉落在了班級的最後面梯隊,家長就要想方法幫助孩子提升,要不孩子心裡會覺得好累,形成惡性迴圈後,那就真的趕不上來了。

文章的邏輯性不夠好,系統性也沒有,只是我的一些隨性的領悟。其實學習的主體是孩子,如何激發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增強孩子的自信,讓孩子自主、主動地去學習,是我們家長應該去思考,並應該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