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對孩子的影響

蒙特梭利博士曾在《童年的秘密》中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一位母親感到不舒服,躺在椅子上,背下墊了兩個枕頭。

她二十個月大的女兒走來讓她講一個故事。

她怎麼好拒絕孩子的這種要求呢?雖然不舒服,她還是堅持滿足孩子的要求。

孩子全神貫注地聽著,但她全身疼得無法繼續講下去,就讓僕人扶著她到另一個房間的床上休息。

此時,留在椅子旁邊的小女孩開始哭泣起來。

這似乎很明顯,她是為聽不到故事而哭,旁邊的人盡力去安撫她。

秩序,對孩子的影響

但是,這個小女孩依然在哭。

當僕人將枕頭拿走送到臥室裡時,這個小女孩竟然大喊大叫起來:不,不是墊子……

她似乎想說:至少要留一些東西在這裡。

家人用甜言蜜語哄著她,並把她帶到母親的床邊。

母親儘管很痛苦,但仍硬撐著給她講故事,以為這樣就可滿足她的好奇心了。

但這個小女孩還在抽泣,淚流滿面地說:媽媽,椅子!

她試圖用這種方式,告訴媽媽,她應該坐在那把椅子上。

此時的小女孩對故事,已經不感興趣了。

因為母親和枕頭都改變了它們應在的位置。

秩序,對孩子的影響

這個例子表明:兒童對秩序的偏好是如此強烈,以至於原有的秩序的細微改變都會引起兒童的不適。

由此,蒙特梭利博士透過對嬰幼兒敏感現象長期的觀察與研究,提出了“敏感期”原理。

比如,在兒童兩歲到四歲之間出現的視覺、聽覺、觸覺的敏感期。

上述故事中的小女孩就是處於秩序敏感期階段。

俗語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秩序使孩子對世界的看法具備穩固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培養孩子有條不紊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對環境的信任和積極探索。

生活中的秩序混亂,孩子就不愉快了,因為秩序是生命的第一需要,得到滿足時,就心生愉悅。

秩序,對孩子的影響

就如詩人但丁所說:秩序乃天國第一要律。

當孩子置身於混亂無序環境中,會變得極端焦躁不安。孩子的心理會紊亂,甚至變得乖戾 ,愛發脾氣。

反之,在一個有序安靜的環境中,會充滿安全感,能自信、專注、有選擇地進行活動或工作。在情感上得到滿足,心理上感到愉悅。

同時孩子也會養成“物歸原處”好習慣,即培養了耐心、恆心,又提升了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倡導的,其四大支柱是: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交往、學會生活(學會創造)。

這就是家庭生活中環境秩序對孩子情緒及品質影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