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調女人型別之哈法

格調女人的型別中最典型流傳最久的是哈法。

哈法是中產階級的時髦外套。

從中世紀開始,人們就開始哈法。在歐洲國家的上流階層中,一個小小的淑女很小就開始學習法文,並以長大後能夠在社交場合說一口流利的法語而驕傲。法語,似乎成了一個身份的標誌。這一風尚後來傳到了廣袤的俄羅斯,你在列夫-托爾斯泰的一些作品中,譬如說《安娜·卡列尼娜》裡,貴族夫人小姐的對白中常常摻雜著法文。後來,

哈法風靡了全世界。

時至今日,當一個生活在大洋彼岸的女人的品位、見識以及財富上升到一定高度時,她的目光可能就會轉向歐洲,具體的位置就是法國。她的身上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1.她開始喜歡喝法國紅酒,看法國電影。

2.她迷戀夏奈爾的香水,路易·威登的手袋,克里斯汀·迪奧的時裝。

3.她嚮往巴黎聖母院的鐘聲,楓丹白露的陽光,普羅旺斯的薰衣草。

4.她渴望去左岸的咖啡館喝一杯咖啡,去香榭麗舍大街買一瓶香水,去盧浮宮看蒙娜麗莎的微笑......

她們中多數人都喜歡法國式的生活方式、生活藝術、室內裝飾乃至髮型。她們甚至開始學習法語,這是全球的時尚語言——甚至就連日本生產的化妝品,標籤、品牌也使用法語。

法國前外長在接受採訪時毫不謙虛地說:“許多國家過去喜歡、現在仍然喜歡法國,喜歡法國的遺產、法國的思想和法國的文化。”而《紐約客》開設的“巴黎通訊”專欄則這樣評述巴黎的魅力:“具有世界最美好,但最尋常的文明——咖啡館、小餐廳、公園、托盤上的檸檬、林蔭大道點綴了樹葉陰影的燈光……“

可見,哈法是世界性的,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在東京,有滿足哈法一族閱讀原版法文書籍最好的專業法文書店-歐名社和法蘭西圖書社。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瀰漫著一種濃濃的左岸情結:你在不同的城市都可以看到左岸酒吧、左岸書店、左岸咖啡館、左岸西餐廳……塞納河左岸的咖啡味道,正瀰漫在中產階級聚集的每一個角落。

哈法女人讀著加繆、薩特。她們在畢加索的《亞威農的少女》裡,在馬蒂斯的《持鬱金香的年輕女孩》裡,在亨利·米勒的《北迴歸線》裡,在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裡,在薩特的《存在與虛無》裡,在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裡聞著左岸的咖啡濃香。在她們的眼裡,法國文化與美國文化的高低,也許就像波爾多紅酒之於可口可樂、肥鵝肝之於漢堡包、YSL晚禮服之於Levis牛仔褲、朱麗葉·比諾什之於詹妮弗·洛佩效……

但全世界最著名的哈法一族卻不是女人,而是一個男人--英國人彼得·梅爾。

若干年前,彼得·梅爾厭倦了寫字樓生活的繁忙與浮華,攜太太來到普羅旺斯山谷的一個小鎮,買了一幢歷經兩百年滄桑的老房子,開始了他們的山居歲月。

在彼得·梅爾的筆下,這個地方“夏天,悠緩炎熱而愉快;冬天,悠緩寒冷而愉快”。

彼得·梅爾自得其樂地打理著自己的葡萄園,和採松露的農夫交上了朋友,和酒農一起分享釀造葡萄酒的快樂,並且寫出了《山居歲月——普羅旺斯的一年》、《戀戀山城——永遠的普羅旺斯》、《一隻狗的生活意見》、《有關品位》、《追蹤塞尚》、《吃透法蘭西》等著作,津津樂道於法國的松露、乳酪、肥鵝肝、魚子醬、橄欖油、香檳酒……

[微風]每天學習一點點,每天進步一點點[微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