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遷老人的城市生活

什麼叫隨遷老人?

【引用資料】

原文標題 :《重視“老漂族”的生存與發展》

作者 | 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常進鋒 李新

2018

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此前釋出的資料顯示,中國現有隨遷老人

近1800萬

,佔全國2。47億流動人口的7。2%,其中專程來

照顧晚輩的比例高達43%

,此外還有部分流動老人是為了與子女團聚而自行異地養老和務工經商。

小家庭中的隨遷老人

【個人觀察】

所處區域

:蘇州大市地區,家裡的老人分別來自同縣鄉間和跨縣鄉間(比如太倉鄉下人到了崑山城區)。

常見情況

(一)本縣內,從鄉間到城區

(二)同地級市跨縣,從鄉間到城區

(三)跨地級市,從城區到城區

適應狀態

:總體情況良好,都能找到——講共同語言的老人家,彼此帶孩子玩耍都能聊條解悶,家常裡短,情況熟悉,問候不斷。

生活細節:

(一)本縣內,從鄉間到城區。小區裡總能遇到同鄉人,甚至在鄉間就彼此熟悉的人,路上聊個天,能促進人際關係的溝通,加深彼此的歸屬感,與那片土地依然緊緊連著。週末就在田間地頭擺弄菜蔬,種植與收成,與四季契合。這種生活是最令人羨慕的。因為老人自己覺得“我依然歸屬於那片土地,我的精神依然在那個村莊,那個廟堂。”

(二)同地級市跨縣,從鄉間到城區。小區內沒有同鄉人,沒有共同的圈子的話題。老人就產生一定程度的疏離感“我來到了新的地方,沒有同村那些知根知底的人能說得上話。” 老人離開了那片熟悉的土地,離開了那些知根知底的鄉鄰,子女這裡畢竟是陌生的地方。因為子女這裡更多的是一個一個群體,老人們自組的“同鄉會”。異鄉的老人,很難找到一個點去融入進去。需要老人的心態開放,主動開口,話題自然就可以躲起來,小寶貝啦,自己的兒女情況啦,兒女與老人的關係啦,兒女是否愛做家務啦等等。出門聊開胃就好

(三)跨地級市,從城區到城區。這部分老人的狀態各異,取決於3個因素——是否會普通話,個性是否外向,以及是否愛好文藝活動。三者之間,可以多個因素疊加,但又可獨立成立。其中個性是最重要的。個性外向些,就能走出家門,就有機會扎到活動圈子。可以以孩子的活動場所為中心,一群帶孩子的人聊聊天,引導孩子,與孩子玩在一起;也可以在晚上把孩子交給兒女帶,加入廣場舞的活動,沒有文藝愛好就跳簡單的舞動四肢的廣場舞,不加入活動,坐著吹吹風看別人的廣場活動也可以放鬆心情。

【個人感受】

老人來到城區,無論原本來自何方,多多少少都有陌生感。既然老人來到子女身邊,做子女的要

多陪伴

-

-出門回家問候,休息時間電話,聽老人說說一天的事,晚間拉著老人孩子一起出門走走。如此,讓老人感受到一家人在一起的溫暖,自會逐漸消減老人的陌生感。週末自己帶孩子,同時帶上老人去城區

各處轉轉

,感受城市生活的便利,體會週末放鬆的愉悅。陪伴老人的時候,

鼓勵

老人平日帶著孩子走出家門,主動在電梯樓道里與周圍鄰居打招呼,跟老人說說自己知道的鄰居家的情況,給老人

做榜樣

——子女說鄰里相處融洽,老人放心,也就會逐漸與鄰里親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