剎那即永恆,除了快閃,有哪些還沒看到就永遠錯過的“臨時藝術”

剎那即永恆,除了快閃,有哪些還沒看到就永遠錯過的“臨時藝術”

臨時藝術是

臨時期限的美學表達

。這裡臨時(短暫)的概念來自希臘語ἐφήμερος(ephḗmeros),意為“一天”。臨時藝術的目的之一,是檢驗生命和死亡的短暫性。

很長一段時間,美的概念均是源於

永恆性

不變性

,任何多變或短暫的事物都不能被視為藝術。

自19世紀以來,美的概念一直在擴充套件,賦予它其他諸如瞬變的特質,臨時藝術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中葉。就當代藝術而言,它趨向於“去客觀化”的藝術作品,拒絕傳統名作,並決定脫離古典的美學概念。

因此,當代的藝術不再專注於代表現實,而是成為內在世界、感官和不斷變化的表達。臨時藝術正是在這種開放性和破壞性趨勢的背景下形成的。

剎那即永恆,除了快閃,有哪些還沒看到就永遠錯過的“臨時藝術”

1970年底,Christo和Jeanne-Claude開始為《山谷窗簾》專案做準備。一塊400米長(1,300英尺)的布要穿過橫跨Rifle Gap(位於科羅拉多州Rifle附近的落基山脈的一個山谷)。1972年8月10日,第二次嘗試掛布成功,但僅28小時後,風速超過97公里/小時的暴風雨摧毀了它。

今天無藝要跟大家分享的這些臨時藝術實踐,不僅打破了傳統觀念裡的對藝術之美永恆不變的定義,還融入了很多當地人的日常生活,與集體經歷的儀式或表演相聯絡。其結果是變革性的,有助於凝聚社群作為一個整體的共同願景,也將藝術家的內心世界和感受完全表達在觀者眼前,簡單、即時,然後隨風而散,只留下回憶繞樑不絕。

就像上面《山谷專案》的作者克里斯托(Christo)、讓-克勞德(Jean-Claude)和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等大地藝術家,繞過博物館,把自己的作品帶到天地之間。在這裡,“結果”暴露在真實的因素下:陽光、風、雨,以及變幻莫測的自然和人類的干預,一切的不可控讓這些藝術專案附上了臨時和剎那的屬性。

專案的臨時性選擇是一個美學決定。我們的作品是暫時的,以賦予藝術作品一種緊迫感,以及它們不會持久的事實所帶來的愛與溫柔……它完成得非常快,很快,然後就永遠消失了。如果你沒有看到它,你就錯過了它。

一起看看那些“剎那即是永恆”的臨時藝術實踐,當已經消失的客觀現實和曾經存在的記憶相碰撞,藝術家和這些別開生面的專案又如何影響了觀者的思考和情緒?

剎那即永恆,除了快閃,有哪些還沒看到就永遠錯過的“臨時藝術”

Black Cube

剎那即永恆,除了快閃,有哪些還沒看到就永遠錯過的“臨時藝術”

Black Cube,“北美鳥群”(The Birds of North America)展覽

Black Cube是一家位於科羅拉多州的非盈利機構,是一家遊牧式的“非傳統的博物館”,由藝術家兼慈善家Laura Merage於2015年創立,其重點是支援藝術家可持續發展,他們堅信:

表達自由對於藝術是必不可少的,所有人都有權接觸藝術,這對一個充滿活力、公正和健康的社會至關重要

,所以他們追求最有效的方式——充滿野心的、實驗性的、吸引人的當代藝術來激發公共領域,吸引觀眾關注。

Black Cube的專案通常都是從藝術家的願景開始,然後將他們的想法變成現實,鼓勵藝術家探索、實驗和質疑,同時保持多樣性和包容性的理想。

2018年9月,Black Cube將備受尊敬的“一個你不認識的著名藝術家”——捷克行為藝術家吉里·科凡達(Jiří Kovanda)帶到丹佛,舉辦了“北美鳥群”(The Birds of North America)展覽。科凡達就像一隻遷徙的小鳥,從布拉格飛到丹佛,對展覽的實際位置一無所知。Black Cube將超大的房車停在丹佛市中心的一個停車場,房車的標語是“看看外面有什麼”,但是他們沒有開進大自然,而是停在了城市鋼筋水泥的叢林。展覽圍繞著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的本性展開。

剎那即永恆,除了快閃,有哪些還沒看到就永遠錯過的“臨時藝術”

剎那即永恆,除了快閃,有哪些還沒看到就永遠錯過的“臨時藝術”

剎那即永恆,除了快閃,有哪些還沒看到就永遠錯過的“臨時藝術”

剎那即永恆,除了快閃,有哪些還沒看到就永遠錯過的“臨時藝術”

剎那即永恆,除了快閃,有哪些還沒看到就永遠錯過的“臨時藝術”

剎那即永恆,除了快閃,有哪些還沒看到就永遠錯過的“臨時藝術”

剎那即永恆,除了快閃,有哪些還沒看到就永遠錯過的“臨時藝術”

“北美鳥群”(The Birds of North America)展覽現場

科凡達以探索生命中短暫的一面的主題、難以捉摸和反覆無常的性質而聞名,比如2007年在倫敦泰特美術館展出的《玻璃之吻》。

剎那即永恆,除了快閃,有哪些還沒看到就永遠錯過的“臨時藝術”

剎那即永恆,除了快閃,有哪些還沒看到就永遠錯過的“臨時藝術”

吉里·科凡達(Jiří Kovanda),Kissing Through Glass 2007

和Black Cube“今天宣佈地點,明天展出完就撤離”的展覽方式很像,很多時候,科凡達的行為藝術也是這樣的表現——它們發生在公共場所,但以一種秘密的方式:沒有任何宣傳,甚至有時候藝術家自己進行拍攝,連攝影師都不需要。(對於這位有趣的藝術家,我們下期再詳聊)

剎那即永恆,除了快閃,有哪些還沒看到就永遠錯過的“臨時藝術”

Overnight Projects

剎那即永恆,除了快閃,有哪些還沒看到就永遠錯過的“臨時藝術”

即興風鈴,藝術家查曼·惠特利(Charmaine Wheatley)裝置的一部分

Overnight Projects 是一個由藝術家們合作運營的專案,展出的作品通常表現出批判性的觀察和目的,創造了很多出其不意的、臨時的展覽。比較著名的地點包括一所19世紀的孤兒院、一座廢棄的煤廠、一所20世紀50年代的湖邊汽車旅館,以及一片即將恢復為溼地的玉米地。

在一個悶熱的仲夏週末,創始人艾比·米克(Abbey Meaker)和幾個藝術家,把佛蒙特州的一家古老的汽車旅館(Sand Bar Inn,始建於1950年代,2000年代初關閉)變成了一個充滿魔力的地方。

剎那即永恆,除了快閃,有哪些還沒看到就永遠錯過的“臨時藝術”

空無一人,破敗不堪,看上去有些陰森的破旅館,藝術家們各自選擇了一個房間進行現場佈置和創作,並開展一場名為“ From Away”的展覽。

這個臨時體驗展覽的標題,吸引了渴望探索這個曾經的度假天堂的破舊內部的人群。這些藝術家利用對幾乎被遺忘的過去的懷念,在幾臺發電機的幫助下,把剝落的油漆和腐爛的木頭變成了藝術。

聲音藝術家賴恩·基茨 (Wren Kitz)用現場錄音把這一切組合在一起:

我只帶了一個麥克風,把它綁在我身上,然後開始穿過旅館。任何我發現的東西,只要能發出有趣的聲音,我都會呆上一段時間看看。很多錄音都是我的手,穿過牆壁,剝落油漆……

剎那即永恆,除了快閃,有哪些還沒看到就永遠錯過的“臨時藝術”

聲音藝術家賴恩·基茨 (Wren Kitz)的部分設定

概念藝術家安格斯·麥卡洛(Angus McCullough)把23號房間變成了一條狹窄的、“夢幻般的通道”。在路邊就可以看到這條通道,順著一直走會看到湖邊。

它被改造成一條棉布走廊。這種織物有一種起伏的質感,它變成了一個通道——從一邊的門到另一邊的門。它只是讓你感覺風會穿過建築,即使建築不在這裡,風依舊會穿過這個場地。

剎那即永恆,除了快閃,有哪些還沒看到就永遠錯過的“臨時藝術”

剎那即永恆,除了快閃,有哪些還沒看到就永遠錯過的“臨時藝術”

遊客探索安格斯·麥卡洛(Angus McCullough)的棉布走廊

剎那即永恆,除了快閃,有哪些還沒看到就永遠錯過的“臨時藝術”

安格斯·麥卡洛(Angus McCullough)創作的“魚鷹巢”

為促成這一短暫的事件,藝術家們都在認真付出精力和努力。在現場與觀眾們積極互動之後,展覽就會撤去,就像Overnight Projects其他的展覽場所一樣,旅館又變成了雜草的天堂,任憑時間和天氣流轉,繼續荒敗下去。

剎那即永恆,除了快閃,有哪些還沒看到就永遠錯過的“臨時藝術”

When Faith Moves Mountains

弗朗西斯·阿爾斯(Francis Alys)是比利時裔墨西哥藝術家,他創作了各種各樣的藝術作品和行為藝術,涉及對特定位置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結構的密集觀察和記錄,探索城市的緊張局勢和地緣政治。2002年,他和500名志願者拿著鏟子聚集在秘魯利馬郊區的一個巨大的沙丘上,在一天的時間裡把沙丘移動了10cm,上演現代異地版“愚公移山”。這個專案名為《當信仰移動山脈》(When Faith Moves Mountains),

這是藤森天皇獨裁統治的最後幾個月。利馬當時一片混亂,街上發生了衝突,社會局勢明顯緊張,出現了抵抗運動。在這種迫切的情況下,需要做出史詩般的反應:上演一個社會寓言來表達意見似乎比做一個雕塑更合適。

“最大的努力,最小的結果”是信念移山的動力。最明顯的最小變化是透過最大規模的集體努力實現的。

在這個穿越秘魯沙漠的人類路線專案中,有一張照片讓人想起克里斯托的“奔跑的籬笆”(1976),人們代替了流動的物質。像克里斯托一樣,Alys的概念也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演變,出現在政治、藝術、建築和生活的交叉點上。

剎那即永恆,除了快閃,有哪些還沒看到就永遠錯過的“臨時藝術”

《奔跑的欄柵》(1972—1976),加利福尼亞,用尼龍纖維紮起,延伸39。5公里,共用16萬平方米的尼龍布

剎那即永恆,除了快閃,有哪些還沒看到就永遠錯過的“臨時藝術”

Francis Alys,When Faith Moves Mountains,2002

在他的作品中,這位藝術家讓自己變得脆弱,揭露自己的脆弱性和深遠的人類自我懷疑的時刻。從哲學的角度來說,他的思想暗示了佛法:“我們所能取得的成就不過是滄海一粟,重要的是行動背後的努力。”

被遺忘的老房子裡的臨時展覽也好,被500人移動的沙丘也罷,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在不斷地發生和結束之中,這些臨時藝術的呈現,讓我們再次面對時這個概念。人們為之拼搏、鬥爭的生命,也不過是彈指一揮間。

比起那些絞盡腦汁計劃如何將自己的作品打造成傳世名作,流芳千古的人,我更喜歡 剎那即是永恆。

剎那(梵語:क्षण,羅馬化:ksana),佛教的名詞學術語,表示一念之間的極短的時間,也是古印度時間度量的單位,意譯為“須臾”、“念頃”,也就是一個心念起動之間。印度《摩訶僧祇律》記載:“須臾者,二十念名一瞬頃,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豫,二十羅豫名一須臾。日極長時有十八須臾,夜極短時有十二須臾;夜極長時有十八須臾,日極短時有十二須臾”。一日一夜有30個須臾,1。2萬個彈指,24萬個“瞬間”,480萬個“剎那”。推知“一剎那”是0。018秒。《仁王護國經·觀空品》說: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可見心念生滅的迅速。見性,剎那就即見永恆。沒有剎那,也沒有永恆,純是一如,性相不二。

剎那即永恆,除了快閃,有哪些還沒看到就永遠錯過的“臨時藝術”

還有哪些讓人一見難忘印象深刻的臨時藝術專案呢?

關注NOTHINGART,一起分享生活,暢聊藝術!

往期回顧

NAT人物 | 我就是我,不是新加坡的沃霍爾—李志 Justin Lee

與野性面對面,德國攝影師Lars Beusker的黑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