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古代是這麼稱謂年齡的,漲知識了!

不管是在古代的文獻還是文言文詩詞、小說中,經常看到古代對於年齡的一些稱謂,像我們熟知的襁褓、弱冠、豆蔻等都是不同年齡的稱謂,下面是古代人對各個年齡的稱謂,中國文化果然博大精深,年齡都說的這麼含蓄。

0歲

初度:小兒初生之時。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赤子、襁褓:未滿週歲的嬰兒。

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1歲

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如牙牙學語,因亦指小孩過程子開始學話。清袁枚《祭妹文》:“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晬耳。”周晬,指嬰兒週歲。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髮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原來古代是這麼稱謂年齡的,漲知識了!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垂髫: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髮。”

9歲

九齡:為9歲。

黃口:十歲以下。

指數之年:兒童九歲。

10歲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擷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外傅之年:兒童十歲。

12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歲。《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

原來古代是這麼稱謂年齡的,漲知識了!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單髻、及髻、抓髻之年:十五歲。

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歲。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歲。鄭玄:“成童,十五以上”。

原來古代是這麼稱謂年齡的,漲知識了!

16歲

二八:為16歲。

破瓜、碧玉年華:女子十六歲。古文人把“瓜”拆分為兩個八字以紀年

20歲

加冠、弱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24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克壯:正當壯年。古代三十歲為壯。唐魏徵《是漸不克終疏》:“貞觀之初,時放克壯。”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歲。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強仕之年、春秋鼎盛:四十歲。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知命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杖家之年:五十。《禮記·工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

原來古代是這麼稱謂年齡的,漲知識了!

54歲

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大衍之年:均指60歲。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平頭甲子:天干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週,就以“年屆花甲”或 “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

耆[qí]: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杖鄉之年:六十歲。

61歲

還歷壽:61歲的壽辰。由於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70歲

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古稀之年、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均指70歲。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77歲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80歲

枚朝之年、耄耋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耄耋:耄[mào],《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

下壽:八十歲以上。

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88歲

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慾旺盛之意。

90歲

耄耋:八十、九十歲。

中壽:指九十歲以上。

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面板。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99歲

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00歲

期頤、人瑞:指百歲高壽。

上壽:一百歲以上。上壽,謂最高的年壽。《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孔穎達疏與《太平經·解承負訣》均指一百二十歲。又《左傳·昭公三年》孔穎達疏:“上壽百年以上,中壽九十以上,下壽八十以上。”

108歲

茶壽:指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120歲

花甲重開:一百二十歲。

140歲

雙稀、雙慶:一百四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