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評價孩子會讓孩子越來越……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邋遢?

你怎麼這麼笨?

你怎麼就這麼倔呢?

這孩子怎麼越來越淘氣了?

你怎麼還在那磨蹭,都要遲到了!”

生活中隨處可見這樣的吐槽,我們把心裡的不滿發洩出來了,可孩子呢?他們被貼上這樣的標籤,會有什麼感受呢?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標籤效應。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

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你給一個孩子貼上不聽話的標籤,他便開始認為自己就是反應慢。

你給一個孩子貼上粗心的標籤,他就越來越丟三落四。

貼標籤,會不斷強化孩子的缺點,固化孩子的壞行為。

那麼,不貼標籤,要如何對孩子的錯誤行為進行教育呢?

1。

就事論事,不進行人格攻擊

孩子做錯了事情,家長需要做的是指出他的錯誤,並且告訴他應該怎麼做,不要當孩子的“差評師”。

孩子搶小朋友玩具了,你可以說,搶別人東西是不對的,如果你想玩,要先徵求對方的同意,或者拿你的玩具和他交換。但是不要說,你這個孩子怎麼總是搶別人玩具,一點都不乖。

孩子輸不起,大哭大鬧,你可以說,輸了真的很難過啊,我們一起來看看為什麼會輸,多多練習,以後就會贏啦。但是不要說,哭什麼,你這個輸不起的傢伙。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我們針對的是他做錯的事情,而不是他這個人,我們依舊很愛他。

2。

創造機會,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另一面

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會影響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也會影響到他的行為,如果孩子已經被貼在身上的標籤限制住了,就要創造機會幫助他從標籤裡解放出來。

孩子粗心大意,總是丟三落四。去超市購物之前,可以給他些零錢,讓他好好保管,幫我們結賬。

孩子總是亂扔東西,可以分配給他個小任務,邀請他和我們一起收拾。

當孩子很好地完成了,就要及時描述孩子剛才做的事情,讚賞孩子,讓孩子看到原來自己也可以做到。(

適度的讚賞可以激勵孩子,過度的讚賞會給孩子壓力,誇獎也要就事論事

3。

以身作則

身教重於言傳,有時候我們叨嘮再多遍大道理,也比不過做給孩子看。

陪孩子玩遊戲的時候輸了,我們可以說“我也好想贏,輸了真的不好受,但是,我還是要輸得起,祝賀你”。

本來想去逛街,下雨了,去不了,我們可以說“沒法去逛街,我真的好失望,不過沒關係,我還可以找些別的事情做”。

我們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首先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孩子輸不起,我們就要表現給他看輸得起的樣子。孩子固執,想要去做什麼就必須去做,我們就讓他看到還有其他選擇。

當看到孩子又在吵鬧時,特別是在我們也心情不好或者很勞累時,想要控制住自己的脾氣真的很難,很多次我都緊緊閉著嘴唇,不讓自己脫口而出那些傷人的咆哮。如果你也這樣,請儘量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再來談論孩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