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間的良性溝通,媽媽要先學會聽,孩子才會願意說

在夫妻相處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發現,當女性需要傾訴的時候,她選擇的物件往往不是與自己朝夕相處的丈夫,而是自己的“閨密”。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是男女之間對話的目的不同。

男性通常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對話,在沒有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之前,他們不會輕易開口;但是女性不同,她們是為了表達自己當前的感受才說話的,希望得到的是談話物件在感情上的認同。

親子間的良性溝通,媽媽要先學會聽,孩子才會願意說

妻子對丈夫說:“我今天心情不太好……”丈夫第一個反應—定是:“怎麼了?需要我幫你做點什麼嗎?”其實這時候妻子只是需要丈夫安慰自己—下.但是丈夫的反應顯然不是自己需要的,所以妻子就會重複這些話,丈夫最終會忍無可忍:“你到底要我怎麼辦?”於是矛盾就產生了,因為丈夫的腦子裡想的始終是“我必須提出一個解決方案”。

這種現象也會發生在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對話中。

有時候孩子只是想表達一下自己的情緒,但是父母卻誤以為孩子在向自己諮詢“解決問題的方法”。

上三年級的小敏就說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個週末,我正坐在家裡看電視,忽然之間感到很無聊,於是就伸了個懶腰說:“啊!好無聊啊!”沒想到這時候本來在做飯的媽媽衝了出來,對我說:“無聊就出去玩玩兒!要不就去看看書吧!

作業做完了沒有啊,沒做完作業的話哪有時間無聊?”我當時聽了特別生氣,我的感覺糟糕透了!我只不過說了一句話,只是想關了電視去找點別的事情做,沒想到就被媽媽劈頭蓋臉地批評了一番!我以後再也不跟媽媽說這些了!

親子間的良性溝通,媽媽要先學會聽,孩子才會願意說

其實這時候的小敏就像是夫妻關係中的妻子一樣,她只是想表達自己的感受,並期望得到媽媽的認同,她並不需要媽媽的主意或批評。

父母與孩子溝通時的對話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試圖理解孩子情緒的對話”

“試圖理解孩子情緒”的對話,就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當小敏說“無聊”的時候,如果媽媽這樣說“你是因為沒有人陪你玩兒才無聊的嗎”或者“是不是電視節目太無聊了”,這樣就不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親子間的良性溝通,媽媽要先學會聽,孩子才會願意說

因為孩子透過這些對話清楚地感受到了父母為了理解自己所做出的努力。這樣說完之後,不管父母再提出什麼樣的建議,孩子都會努力去接受或者嘗試,因為他知道這個建議是爸爸媽媽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來的。

另一類是“傳遞價值觀的對話”。

“傳遞價值觀的對話”是從父母的角度出發,把想法單方面傳遞給孩子的對話,它是為了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發起的對話。

指出孩子的錯誤行為,並且問正確萬問引導孩子的對話都是典型的“傳遞價值觀的對話”,比如“你一定要認真聽講”“回家之後必須先完成作業”等。

親子間的良性溝通,媽媽要先學會聽,孩子才會願意說

看到這裡,有些家長可能會想,既然孩子不喜歡“傳遞價值觀的對話”,那我們就只進行“試圖理解孩子情緒的對話”好了。

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因為親子之間的相處畢竟不是夫妻間的相處,孩子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如果這時候只是單純地進行“試圖理解孩子情緒”的對話,孩子很容易誤入歧途。

“試圖理解孩子情緒的對話”和“傳遞價值觀的對話”不能獨立存在。

父母在與孩子對話的時候,一方面要關注孩子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要把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孩子。現實生活中更多的父母傾向於只傳遞價值觀,他們認為,這些才是真正為了孩子的將來好,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親子間的良性溝通,媽媽要先學會聽,孩子才會願意說

如果父母只關注“傳遞價值觀的對話”,孩子就會不自覺地對父母的話產生牴觸情緒,因為在傳遞價值觀的對話中,父母難免會批評和指責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受到打擊,時間長了,他就會逐漸遠離不承認自己能力的父母。所以,

“試圖理解孩子情緒的對話”和“傳遞價值觀的對話”必須取得平衡,那麼這兩種對話如何才能平衡呢?

這就需要父母掌握和孩子對話的技巧,那就是著名的80/20法則。

80/20法則原本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公式,意思是說如果抓住了事情的關鍵,那麼只要付出20%的努力,就可以取得80%的成效。因此在與孩子的十句對話中,至少有八句應該是關心、理解和贊同孩子情緒的對話,而剩下的兩句可以是傳遞父母價值觀的對話,這樣孩子就能自然地接受父母的教育而不會產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