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搶玩具時,部分父母都是“讓”下,但你遵循孩子意見了嗎?

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統的教育理念提倡要教導孩子克己讓人、提倡對人忍耐、寬容,提倡

“吃虧是福”

但是,隨著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不少父母認為,這些觀念已經不適合下一代,時代不同,謙讓已經成為一種懦弱的表現,競爭才是適應時代的。

面對這樣的爭議,家長該採取哪種觀念來教育孩子呢?

當孩子搶玩具時,部分父母都是“讓”下,但你遵循孩子意見了嗎?

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需要一個長期的良性的成長過程。

有家長問我

:當孩子們發生爭執,比如搶玩具時,是教孩子謙讓?還是鼓勵孩子競爭?爭奪完以後,到底該怎麼教育孩子?

那就跟著我來了解一下。

你需要讓孩子懂得分享

常用的強化有兩種:

肢體語言強化、口頭語言強化。

當孩子搶玩具時,部分父母都是“讓”下,但你遵循孩子意見了嗎?

肢體語言強化

是指家長用自己的眼神、表情、動作、姿態變化來表達對幼兒分享行為的肯定與讚揚。

當發現幼兒有分享行為時,家長可採取向幼兒點頭、微笑、豎起大拇指或用手輕輕撫拍其肩、頭等方式,使幼兒因得到家長的肯定而帶來快樂和滿足,從而在今後更願發生類似的行為。

口頭語言強化

是指家長用適當的語言充分肯定幼兒的分享行為,強化幼兒的愉快體驗,從而激發幼兒願意再次嘗試分享的願望。

童年時期,孩子正在建立他的

安全感

,他需要知道

這個世界是善良的、人類是可信的、自己是值得存在的。

當孩子搶玩具時,部分父母都是“讓”下,但你遵循孩子意見了嗎?

有了這種堅實的安全感,孩子才有足夠的內心力量去迎接生活的挑戰。

有些家長生怕孩子眼前吃虧,將來受欺負。其實這是成年人把內心的擔憂和偏頗投射到孩子身上了,而孩子所需要的恰恰不是所謂世界的

“險惡真相

”。

如果我們給孩子營造一個善良的環境,他成年後會善意地看待這個世界和他人,他會主動去做善良的事情,他會下意識地尋找並且吸引同樣善良的人跟他做朋友,而且他會排斥那些不善良的東西。

謙讓雖是一種美德,但是我們也不要讓孩子無原則地謙讓,要適當遵循孩子意見

當孩子搶玩具時,部分父母都是“讓”下,但你遵循孩子意見了嗎?

這種無原則的謙讓會打破孩子心目中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秩序。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不要讓孩子謙讓了還覺得委屈。

例如:就像豆豆不送給妹妹包包是因為沒有徵求她的意見,在我們下午回家的時候,豆豆拿著那個包包對女兒說:

“這個包包送給你吧!我再買一個。”

人家不是不想送,只是不願意被強迫而已。

當孩子搶玩具時,部分父母都是“讓”下,但你遵循孩子意見了嗎?

童童不想讓女孩拿走玩具是因為她沒有遵守排隊輪流玩的規則,如果女孩徵詢一下她的意見她也會欣然接受的,在和女孩的衝突後有好幾個小朋友從童童手裡拿走了玩具,還有的就乾脆和他們一起玩。

每個孩子都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他們需要的是尊重和公正,再也不要以各種荒謬的理由來要求孩子。

孩子以後在遇到這種問題,家長們不要在一味的對孩子說:

讓一下了,孩子雖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家長想讓孩子快樂成長,就要多多遵循孩子的意見哦。

當孩子搶玩具時,部分父母都是“讓”下,但你遵循孩子意見了嗎?

謙讓雖然是一種傳統美德,但在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中,發揚美德的條件是有所不同的。

美德在孩子身上的傳承,需要大人的並不是盲目的訓教,而是足夠的尊重、理解和及時的客觀的點撥。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我們父母點點滴滴的教育,如果想讓孩子全面發展,那要在孩子身上多上點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