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給孩子培養一個特長,但不知道他的天賦在哪裡,怎麼辦?

想給孩子培養一個特長,但不知道他的天賦在哪裡,怎麼辦?

首先,你需要升級對於孩子“天賦”的認知——與其說天賦是尋找到的,不如說是培養出來的。在很多父母看來,孩子的天賦,是生而有之,躲在某個地方,等著你去發現。這叫做天賦的“先天論”。似乎孩子的基因中必然有某個有待啟用的密碼因子,這個密碼因子的可能性有很多:比如智力,比如社交能力不一而同。

2。可天賦的真實模樣,卻並非如此。天賦更接近一顆你跟菜市場小販那裡買的花種。財寶這東西,甭管你挖到挖不到,就那麼多,就在那。但種花,那就不一樣了。這花能開出多少?花期長不長?誰心裡都不清楚,因為它的具體呈現形態,取決於種子本身的素質,以及你在栽培方面的資源供給。

3。增加孩子在整個成長經歷中的體驗多樣性,可以增加基礎智力水平。如果沒有基礎的智力水平,天賦很難轉化成成就。這就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個道理——天賦是巧婦,基礎智慧是米。在馬尼托巴大學的兩個心理學教授所主導的一個經典大白鼠研究中,發現環境對於智慧有著近於決定性的影響力。在豐富環境的過程中,愚蠢的和聰明的,最後都變得一樣聰明瞭;在貧乏的環境中,聰明的和愚蠢的,最後都變得一樣愚蠢了;只有在普通的環境當中,聰明大白鼠和愚蠢大白鼠之間才顯現出來了智慧的差異。

或許,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應當否認以往的先天論思想了。或許大學教授跟主任醫師生的孩子未必真的就天資聰穎,他們其實是在生活中更容易獲得大量資源——比起窮舉潛在的天賦所在,我們還是應當關注孩子成長環境的豐富程度。

4。 成就不僅僅來自於金礦一般的天賦,更來自於對這個金礦一錘一鎬的點滴挖掘。這就涉及到另一個更重要的核心能力:“堅持”。哈佛大學在1940年組織了130名大二學生在跑步機上跑了5分鐘。跑步機程式被設定為角度很陡、速度很快的模式,大多數人只能堅持4分鐘,有的人只堅持了1分30秒。這個設計會讓受試者在身體上及精神上感到筋疲力盡。研究人員用跑步機來測試受試者“意志的耐性和強度”,幾十年後,之前參與跑步機測試的受試者被進一步追蹤研究,並在60多歲的時候,每兩年就要被瞭解一次後續情況,包括收入、職業發展、病假天數、社會活動、對工作和婚姻的滿意度等資料。結果表明,他們當年堅持跑的時間,和他們整個成年期的心理適應性指標都存在著令人驚訝的可靠的預測相關性。

當你為了挖掘孩子的天賦,選擇了不少培訓班,但整體上卻是“狗熊掰棒子”,就算孩子再有天賦,練習也有可能是枯燥甚至痛苦的,如果不加以指導與約束,才是對孩子天賦最大的浪費。這樣的結果,不僅找到天賦的機率不大,還會波及孩子“堅持下去”的能力與信念。

5。 為了保護孩子熱情的小火苗,家長應該當一個顧問,而不是面對孩子強人所難。熱情和它背後的自驅力,讓天賦、愛好、成就、甚至職業有可能融為一體。比如你想讓孩子堅持練習樂器,你可以跟你的孩子解釋一下,音樂對你和你的家庭到底有多重要——如果本來也不重要,你就要考慮,讓孩子學琴,是不是你的跟風之舉。也可以讓他知道,對很多人來說,音樂曾經帶來了極大的快樂和滿足感。還能告訴他,雖然學樂器需要到出做很多付出,但如果學會了怎麼演奏,這些付出還是很值得的。你甚至還能告訴孩子,你的確希望他能夠掌握某種樂器,只要老師認可他在進步,你就願意一直為他學下去繼續付費,也願意以任何方式幫助他在練習中獲取愉快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