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一個思維模式,釋放孩子的無窮潛力

如果你看過卡羅爾·德韋克的《終身成長》這本書,就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發現了

思維模式

的力量。她在書中表明,我們獲得的成功並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更受到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的影響。

[1]

她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

,它們體現了應對成功與失敗、成績與挑戰時的兩種基本心態。你認為才智和努力哪個重要,能力能否透過努力改變,決定了你是會滿足於既有成果還是會積極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確的思維模式看待問題,才能更好地達成人生和職業目標。

改變一個思維模式,釋放孩子的無窮潛力

為什麼這兩種思維模式會決定我們的人生?

首先,對

成功

的認知不同:

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做成一件事情是為了

證明自己的能力

,要向自己,要向別人去證明自己。就像我們看到一些電影裡面的大反派,窮其一生就是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擁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需要不斷透過外界的評判來確定自己的價值感。

而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做一件事情的價值和目的是為了

自己的成長

,他們不需要去一直不斷地向別人證明什麼。他們更關注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收穫了什麼。

就像這次奧運會女籃小組賽對戰比利時隊時,在中間最困難的時候,教練許利民告訴女籃姑娘們:這次比賽第一還是第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們要真正有收穫,有成長。這句話讓姑娘們放下了沉重的心理包袱,不再因為那個結果讓自己患得患失,束手束腳,而可以把注意力放在過程中,盡情釋放自己的潛力,最後成功贏得比賽。這就是一位典型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教練。

改變一個思維模式,釋放孩子的無窮潛力

著名的籃球教練卡特教練也具有明顯的成長型思維,他關注的不僅僅是比賽的結果,他更關注隊員的成長,

除了球技,還教會了球員怎麼做人,他說,比籃球更重要的是讀書、考大學。只要讀書和考大學才能徹底改變孩子們的命運,才能讓黑人孩子遠離子彈和毒品,才能走向屬於自己真正的籃球之路。

《終身成長》這本書裡,做了一個思維模式如何

影響學習過程

的實驗,最具有說服力。

實驗人員給了孩子們一些題目讓他們去做,可以自己選擇題目。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具有固定型思維的孩子會去一直挑難度較低的題目,這樣能確保最後能得高分,而不願意去挑戰難度高一些的題目。而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他們會去勇敢嘗試難度高的題目,他們並不擔心最後做不出來,他們更享受這樣探索的過程,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學習的機會,甚至實驗結束的時候,他們還希望能夠把題目拿回家繼續練習。

下面這張圖建議家長們收藏

改變一個思維模式,釋放孩子的無窮潛力

而這兩種思維模式的人,對於

失敗

的看法更是不同。

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非常懼怕失敗,覺得失敗就是定義自己不行,每一次失敗都是在給自己貼標籤。因為這樣的想法,會更容易因為一次或者幾次失敗而一蹶不振。

而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不懼怕失敗,會正視失敗,甚至他們都不會輕易定義失敗。他們更關注的是從這次經歷中收穫了什麼?學習到了什麼?自己成長了嗎?他們更多不是沉浸於自己的錯誤中不能自拔,而是關注我還有哪些沒有做?我還可以做哪些讓事情變得更好?

那如何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成長型思維呢?

首先,不要總去讚美孩子的智力或者一些先天條件

。例如:你太聰明瞭,你太有天賦了。因為這可能會變成孩子成長中的桎梏。

下面這段話來自一位母親,她見證了對孩子智力的善意稱讚帶來的影響:

我想和你們分享一下我的真實經歷。我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五年級孩子的媽媽。我的孩子在學校標準化考試中,數學、英語和科學經常得99分,但是他對自我價值的評估一直有很嚴重的問題。我的丈夫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總覺得自己的父母對孩子的智力水平並不在意,因此他總是以補償的心態,過度誇獎孩子的智力。在過去幾年裡,我懷疑過他這種做法可能會帶來問題,因為我的兒子雖然在學校裡成績優異,卻不願意去挑戰更難的專案(正如上面那個實驗的研究顯示的),因為他會認為那樣他就變得不聰明瞭。他過分誇大自己的能力,聲稱自己可以比別人做得更好(無論是學術還是體育活動),但不願意嘗試去做這些活動,因為他無法承受失敗。

下面是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學生講述的真實故事:

我記得,人們經常稱讚我聰明,而不會稱讚我所付出的努力,慢慢地,我確實發現自己越來越害怕挑戰。更令人吃驚的是,這種對挑戰的恐懼逐步蔓延,超越了學術領域甚至體育領域,逐步蔓延到了情感領域。這成了我最嚴重的學習障礙——將自己的表現看作自己性格的體現,如果在某件事上,我不能在短時間內有所成就,我就會選擇逃避或者表現得不屑。

培養成長型思維要更多去讚美孩子努力的過程,例如:“你知道這件事情並不容易,但是你還是選擇勇敢去嘗試了,這很棒!”、“當你發現一種方法不奏效的時候,你沒有放棄,而且透過和別人討論,又發現了一種新的方法,然後去嘗試,你最後成功了,你不斷嘗試,尋找解決方法的堅持精神真的很棒!” 這樣,孩子們才能明白努力的過程和成長的意義。

另外,

教會孩子正確地看待失敗,

成長型思維不是不去面對失敗,而要正確地看待失敗。

改變一個思維模式,釋放孩子的無窮潛力

舉一個孩子小A的例子:小A很喜歡跳舞,她第一次報名舞蹈比賽的時候,很希望自己可以取得前3名的成績,距離比賽開始還有2個月的時間,她每天早上很早起來認真練習2個小時。但是滿懷信心的她最後參加比賽並沒有拿到前3名的成績,小A很傷心,請看一下她的媽媽是如何教她用成長型的思維面對失敗的。

首先,她的媽媽並沒有安慰她說:

沒關係,你永遠都是最棒的!(這並不能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水平)

跳舞本來就很難,能做到這樣已經很棒啦!(暗示跳舞很難,不需要再努力了)

跳舞沒有那麼重要,不要太在意,貴在參與嘛(遇到困難選擇了輕易放棄和逃避)

彆氣餒,下次一定會贏的!(並沒有客觀引導,如果下次還不贏呢?)

而這位媽媽是這麼說的

:小A,媽媽知道你為這次舞蹈比賽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並沒有獲得你希望的成績,你感到很失落(表達同理心)。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雖然你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一起比賽的小夥伴付出了更多努力,他們有的是從半年前就開始準備了,而且有的小夥伴是從小學一年級就已經開始參加舞蹈社團,而你是從2個月之前開始準備的。

如果你只是把舞蹈作為一種樂趣,那你只要享受這個過程就可以了。如果你希望在舞蹈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你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訓練了。

小A內心希望是能在舞蹈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所以在比賽結束之後,她就繼續開始了訓練,並且聽取了教練的建議,放棄了芭蕾舞,選擇了更適合自己熱情奔放性格的拉丁舞。在接下來的幾場比賽中,她雖然還是沒有取得前3名,但是她很清楚原因在哪裡,沒有過分的否定自己,而是正視每一次失敗,堅持訓練,找到自己薄弱的地方加強練習。最後在一次全市舞蹈比賽中,她取得了第2名的成績。

如果你和孩子關注的永遠是結果,那TA很難去全身心投入到過程中,結果帶來的患得患失感和壓力感,往往會讓我們很難有本質上的突破和改變。如果我們學會用成長型思維去看待一切,我們和孩子就會明白,人生的過程是用來成長和改變的。

改變一個思維模式,釋放孩子的無窮潛力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記得點贊或者留言給我哦

大D喜歡閱讀各種好書,並且喜歡分享給大家,可以長期關注我哦,我們一起讀書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