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向內察覺,認知改變

蘇珊《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向內察覺,認知改變

起初,被這本書吸引,就是這本書的書名,它提到了兩個我人生中被影響特別多的關鍵:原生家庭、性格缺陷。

的確,有很多時候,我會覺得,我的性格被原生家庭嚴重影響乃至塑造。

所以,我一直在尋找其中的原因,看看它究竟是如何影響到我的,我怎樣才可以把我自己完全從過去的一些深深淺淺的傷痕中解救出來。

這本書給了我答案。

蘇珊博士說,“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根本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你與父母的關係。”

那一刻,我看到它恍然大悟,怪不得,

我生活中有些行為幾近複製了我父母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

並且,

我在這本書裡也找到了該如何察覺自身問題和傷痕所在,並對這些傷痕進行修復處理的方法。

(當然,書中的有些案例是被家庭傷痕嚴重困擾的人們,看書的我們不要過度地代入和原封不動地照搬,不然會適得其反)

蘇珊《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向內察覺,認知改變

一、小時種下的情感和精神的種子

無論是什麼樣的家庭,孩子一出生就在和父母的行為模式和感情互動形式相處,這些都是潛移默化熔鑄在孩子骨血中的,它會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把孩子包裝成父母行為的一個複本。

所以有一天,你會發現,

有些時候自己在遇到事情說過的話,下意識的行為和憤怒,都是受家庭影響而得來的。

我意識到這個問題,是我還在讀書的時候,受到了一個同寢室室友的啟發。當然,那次交流還是不太愉快的。

事情是這樣的:

暫且叫她A小姐,她和我是上下鋪的關係。那次交流的時間暫且稱為C時間。

在C時間之前的B時間,應該是我們日常對話,或開玩笑,或佯裝生氣啥的激到我了,然後呢,我就用手使勁拍了一下A小姐,她當時應該是喊疼,但也沒過多地說啥。

後來我考研在校園裡租了半年房子,偶爾會回原寢室去。

有一次回去,C時間,她在洗漱,我在洗衣服,她說我為啥不把衣服裡面的水全部擰出來,我說我擰了,就是手勁小,擰不幹,她居然說起了之前B時間我拍她那一下,她說我再怎麼樣也不能打人。我回敬她,B時間拍了她是不假,可是C時間我並沒有碰她啊,翻舊賬有什麼意思?

事情不了了之,但我卻陷入了深思。

為什麼我之前在受到話語刺激的時候想去抬手攻擊別人呢?為什麼我在聽到A小姐翻舊賬的時候那麼憤怒呢?

我發現,這一切來源於我的家庭中的一些場景。我的家庭是重組家庭,早些年,繼父和母親經常吵架、甚至打架,繼父抬手想打人,母親偶爾揭舊賬,繼父怒不可遏,我發現我的行為和思想居然和他如出一轍。

從C時間之後,我就再也沒有過抬手要“打人”這種舉動了,我當時還沒有徹底地把這種思想貫徹下來,只是偶爾會從別人的反饋中,反思自己的行為。

看了這本書,我才明白其中的奧妙,“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

在家庭裡面,父母給了我們最初的界定,這讓我們知道自己是誰,並且按照家庭生活中極為常見的模式延續自己的生活。

儘管有時候我們意識不到,但當一些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你會發現一種熟悉感,這種感覺讓你得到一絲的安慰,並且複製了你曾經熟悉的處理方式進行應對。

這種東西是細思極恐的,人的下意識是不可控的,所以說

當我們明白我們思想行動的來源,我們就能夠很清楚地看到自己一些行為的根本原因。

蘇珊《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向內察覺,認知改變

二、我們要生出掌控自己生活的勇氣

我們沒有一個人是真正完美的,也沒有人能夠逃脫我們熟悉家庭模式的慣性,但是,我們得有作出改變的勇氣。

我們每個人在童年或者成長過程中,都遭遇過或多或少的、深深淺淺的傷害。有很多時刻,我們或許會低頭落淚,像一隻受傷的貓兒舔舐自己的傷口,但始終,這些曾經有過的傷痕都是不曾癒合的。

而且它們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精神上的傷痕。它平常不為人們所看見,但卻在某個地方積蓄著破壞性的能量。它可能會腐蝕我們自己,讓我們自己心生憂鬱和怨恨,也可能會駕馭著我們把這些不可控制的暗黑能量轉移到其他人身上去,“我們社會中的無數惡性事件乃至陋習,其核心都是遷怒,即將對父母的不滿遷怒於其他人”。

如果想讓這種破壞性的能量就此消失,我們必須在認識到這件事的根本原因之後,生出改變的勇氣。

這就像拖延症,我們往往在自己的假期來臨時,規劃好多事情,但當我們真正到了假期以後,那些規劃便失靈了,不付實現。我們知道自己拖延,但是沒有去做,也是在認識到原因時,沒有改變當前狀態的勇氣,所以才會出現計劃空空如也的情況,你哪怕只是跨出一小步,做一點點,都在向你的計劃完成靠近了。

同樣,

我們生命中的傷痕也一樣,如果你意識到了它的存在,你雖然不舒服,對它抱有很大的期待,希望它能夠有一天被善待,但是你卻從不行動的話,那你生命裡的傷痛就永遠也無法癒合。

相反,哪怕只有一點一點,我們想要去改變,那麼無論速度如何,終有一天,你會將自己的細傷治療好,我們自己的人生也會因為這樣的一小小點想要改變的心思,而生髮出奕奕的光芒。

所以,

“掌控自己生活的關鍵在於:如果不能改變父母,那麼就自己做出改變”,我們自己得有這個改變的勇氣。

蘇珊《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向內察覺,認知改變

三、如何將自己的傷痕抹平、讓它開出嬌豔的花朵?

傷痕不是一時積累下來的,撫平它也就更需要長時間耐心地去清理傷口、慢慢等它癒合。所以,治療自己心理疼痛的過程也需要一步一步地走。

(本書中因為情感傷害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極端案例比較多,我青睞的是我們可以普遍適用的方法,儘量減少生活中的激烈對抗,在保持我們日常生活的平靜前提下,再去對自己的感情傷痕進行整理)

1.理解觀念和感受的關係:它們不一樣

往往有很多事情,我們帶著從小積累下來的、周圍的人們教給我們的觀念,我們以為那就是我們對事物的感受,但實際上,觀念是個先入為主的事情,而感受才是後來居上的主宰。

所以說觀念和感受是可以被實踐去證明出來的。

如果在事件過程中的事實感受符合你的認知觀念,那麼這個觀念是正確的,是和你這個人的情感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如果不一致,那麼我們應該相信我們自己的感受,從而去修正我們之前的觀念。

正像有些人會告訴你各種規矩,什麼女孩子不能上桌吃飯啦,你是因為優秀才能得到愛啦,這樣的觀念其實對我們自己的體驗來說,並不美好,所以說,這樣的觀念和我們的感受並不相同,我們其實還得從跟上把這個觀念修正過來,“男孩女孩都應該上桌吃飯,男女平等”“你不是因為優秀才能得到愛,你得到的爸媽的愛是無條件的”。

如果我們有被這些傷害到,我們就要警惕,警鐘長鳴,我們需要把這些觀念給揪出來,也就是說,

“你需要做的是開始質疑那些隱藏在你腦海中的錯誤觀念和自我毀滅性的行為,將它們拋棄,擁有真正的自我。”

我們的情緒或許沒有這麼激烈,但是,我們卻可以透過這樣的思考,把我們自己內心深處的憤怒和傷痕挖掘出來。

2.完成自我界定,設定限度

從小到大,所有人都應該經歷過自己小時候沒從父母那裡得到某些東西,現在沒能夠得到的東西,我們為之產生畏懼。無論表面有多風輕雲淡,說它過去了、不想要了,

可在自己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裡,我們無比清楚地知道,我們對於它的需求是多麼地強烈。

就像我,成長過程中,渴望被認可,渴望得到平等的愛,曾嘗試過寫信,但卻失敗。如今長大,我非常清楚地明白,有些血緣上的東西,是刻在骨子裡的,根本沒辦法去非得爭取,也爭取不來。

但同時,我的回饋也是有所限定的,我不會去做個聖母瑪利亞,我也不會完全讓大家過不去,只是說,大家相安無事,和和氣氣,面子上過得去即可。

小時候我不想做的事情或許有人逼著我,我就做了,但是長大之後,便不會了,我不想做的事情,誰也無法勉強我。

親愛的你,也是如此。

我們可以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不用非得向人祈求愛和毫無隔閡的理解,因為你不向他們有所求,你便可以做最真實的你自己。

“我們都應該在照顧好自己和關心他人的情感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3.擁抱你內心的小孩,自我救贖

“和父母對峙”“寫給侵害者”“假扮侵害者寫給自己”“寫一篇治癒童話”“改寫歷史,學會說不”“以你成年後的身份寫給曾經受到傷害的年幼的自己”,這些都是作者提出的方法。

我不得不說,在寫到上面一個摻雜自己個人經歷的問題時,我的那種從心底裡生出來的悲傷,讓我的眼淚無法止住。雖然我現在日常生活幾近平和,也沒有人像小時候那樣影響我,但我終究還是看到了內心的渴望,之前那個受傷的小女孩並沒有痊癒,她的傷口歷歷可見。

有關於作者提出的方法,我會在不影響生活平靜的前提下一一去嘗試,溫柔地擁抱那個之前受過傷的小女孩,是我現在自己可以做到的。

這個世上,唯有自己是最瞭解自己的,所以真的,

不妨去給自己內心的小孩ta不曾體會過的安慰和支援、無條件地愛ta、肯定ta存在的價值。你應當是一個堅強寬厚的成年人了,內心強大的力量可以源源不斷地輸送給你內心的小孩,讓ta體會到這世上真正的愛,從而完成自我救贖。

人的心靈創傷癒合是個無比漫長的過程,如果足夠幸運,我們能經過自己的努力把它撫平,我相信,我們能獲得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快樂。

蘇珊《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向內察覺,認知改變

四、寫在最後

在人的一生中,我們會經歷很多的痛苦和磨折,有外在原因造成的、也有內在原因造成的。

我們之所以想要把自己的認知水平提升到一個高度,是因為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想明白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想明白之後,不至於讓自己生活得困頓潦草,荒蕪叢生。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的美,都是在頓悟之後的通透中獲得的

,那麼,我們唯有剖析本質,向內察覺,認知改變,讓自己的生命因為智慧的寬厚而充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