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山西一座村莊,挖掘出層層白骨,被證實是“長平之戰”遺址

引言

文昌於盛世,武盛於亂世。在中國歷史的早期,秦國為了統一大業,發動了不少戰爭,也是在這時,誕生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戰爭故事,但戰爭本身就是殘酷的,它意味著馬革裹屍、屍橫沙場。有許多聞名於世的軍事家就誕生在春秋戰國之際,比如戰神白起、“孫子”孫武,孫武的《孫子兵法》世人聞名,“三十六計”計計出奇,而白起則是因為“長平之戰”而威名大噪。史書中對於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有一個最確切的描述:駭人聽聞。這是因為那場戰役中,白起作為主將領,坑殺了四十五萬趙國降兵,如今,這些被殺害的趙軍,其屍骨終於在山西重見天日。

1995年山西一座村莊,挖掘出層層白骨,被證實是“長平之戰”遺址

01

對於秦國來說,一統天下的大業中,有一個“眼中釘肉中刺”,那就是趙國,為了一舉擊潰趙國,秦王派出了得力干將白起起兵前往趙國,兩軍因為交戰與長平,因此這場曠世之戰,也被後世稱為“長平之戰”。

如果是西方傳說中,形容戰爭慘烈的代名詞是“諸神黃昏”,而在中國的就是“長平之戰”了。在這場滅國災難面前,趙國有力無心,本是可以拼死一搏的戰場,卻因為趙國內部君臣離間,而節節潰敗。

在白起帶領的秦軍,以少對多卻穩佔上風的情況下,進退兩難的四十五萬趙軍紛紛棄械投降以求一線生路,卻沒想到被秦軍一一坑殺而死。秦軍慘無人道的行徑很難讓人接受,白起也因此被稱為“人屠”,其實客觀來說,白起只能算是一把見血的快刀,而真正的劊子手則是穩居後方、掌控命令的秦王。

1995年山西一座村莊,挖掘出層層白骨,被證實是“長平之戰”遺址

02

關於“長平之戰”,自古至今一直多有說辭,可限制於歷史原因,長平之戰的真相一直無從確定,直到如今科技的發展推動了考古技術的創新,這一歷史事件的真正面貌才得以漸漸顯露在眾人面前。

1995年5月12日的早上,山西高平某村中還處於春耕的忙碌和安寧中,沒想到一聲尖叫打破了這處小村莊的寧靜,當地一位村民在自家田地勞作的過程中,竟然從地下挖出了不少屍骨。

1995年山西一座村莊,挖掘出層層白骨,被證實是“長平之戰”遺址

​驚魂一般的村民,立馬將這份異常的情況上報了機關部門,相關部門意識到這極有可能是一處上古戰場的遺蹟,於是,馬上申請了考古隊員前來考察,當專業的考古人員來到現場經過大量勘探後,開展了大規模的考古活動,最終,斷定了這即使當年“長平之戰”中45萬大軍的屍骨坑。

03

鑑於“白起坑趙”的歷史故事,說明這片地區還有其他“屍骨坑”的存在,專家們經過資料測量與儀器測定之後,果然發現了除此之外更大的屍骨坑。這些已經被髮掘出來的屍骨不僅數量繁多,還擺放混亂,屍骨們幾乎是身首分離、有身無頭,大多屍骨上還有明顯的刀傷、箭傷、鈍器傷等,這也使得當年“白起活埋趙軍”的歷史說法不攻而破。

1995年山西一座村莊,挖掘出層層白骨,被證實是“長平之戰”遺址

在歷史上,“坑殺”一般是指活埋,但要知道,活埋45萬人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且在秦軍中,還有“按軍功行賞”、“憑首級進爵”的規定,秦軍士兵之所以威懾四方,也有其激勵的原因。而“活埋”顯然不利於長平戰役中的秦軍收穫戰果,因此,根據坑內的事故情況和秦軍軍規來看,當年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秦軍將趙軍先殺後埋。

最終,山西當地考慮到種種原因,比如屍骨過多、清理並保護起來是一件工程量巨大的工作,此外還有涉及人道主義與高平縣當地的人文風化的原因,相關部門與考古隊並沒有對其進行深挖,反而進行了就地掩埋,也許對於這些經歷過殘酷戰爭的將士亡靈來說,入土為安也是他們的最終慰藉。

1995年山西一座村莊,挖掘出層層白骨,被證實是“長平之戰”遺址

結語

一將功成萬骨枯,而將領之上的皇權王位,又不知道是多少鮮血堆砌出的。透過這些屍骨的慘狀,即便是時隔數千年,後人也能想象得出曾經這片土地上經歷了怎樣的戰況,戰爭結束後,投降的趙軍被秦軍滅亡,而主將白起,最終被擔心功高蓋主的秦王賜死,唯一的贏家只有秦王。當時的秦王還是昭襄王,長平之戰後,秦國距離一統大業更近了一步,但是,最終昭襄王還是沒有親手完成這項偉業,陰謀陽謀算盡的他沒有想到歲月是最大的阻力,而這個遺願最終還是交由了他的後代嬴政,可惜的是“六王畢四海一”的盛況最終不過維持了短短十幾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