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做孩子眼中的“唐僧”媽媽

別做孩子眼中的“唐僧”媽媽

天天說就是不聽——愛嘮叨是媽媽的天性,也是折磨孩子的“利器”。

“你怎麼這麼不長記性,天天說你就是不聽,這麼下去你會長成什麼樣子啊”就因為這麼一句話,一位母親險些失去兒子。

一天, 孩子一回家,就向我們說起她同學小林的事情。小林上學路上不小心被摩托車撞了,左腿骨折,手部也有挫傷。

奶奶擔心的問:“怎麼那麼不小心?”

孩子說:“小林前一天上課課間說起他媽媽老是說他,他有時上課路上都在想這件事,可能是因為走路時在想事,所以不小心了。”

我說:“他媽媽為什麼說他呢?”

奶奶說:“現在孩子太脆弱了,自己媽媽罵幾句都受不了了。”

孩子卻說:“我敢打賭,再堅強的人也受不了別人的嘮叨,特別是媽媽,本來學習了一天,很累了,想著放學回家輕鬆輕鬆,反招來媽媽不停的數落,誰能受的了。”

孩子的心是嫩嫩的幼苗,而

媽媽的嘮叨就像一把刀子,稍有不慎就會傷到孩子

。因此,在孩子的面前,媽媽要慎言慎行,以此來保護他幼小的心靈。

別做孩子眼中的“唐僧”媽媽

又想起一件親身經歷的事情。

有一次,我去親戚家串門。親戚很孝順,多年來和自己70多歲的母親住一起。那天吃飯時,他上小學的兒子在拿碗時,不小心把一摞碗碰到地上摔碎了。

一看闖了禍,孩子嚇得臉都紅了。

親戚先是一愣,接著衝兒子笑笑:“看看,這回大家的飯碗都保不住了。”

他兒子說:“媽,我錯了,剛才太著急拿碗,才把……。”

親戚笑道:“呵呵,我知道你是急著想幫我幹活,不過,你這一急不要緊,大家的飯都要推遲了。嘿,幸好你老媽我有防備。”說完從櫥櫃裡拿出新碗。

當時,我發現親戚的兒子滿懷敬意地看著媽媽忙碌的背影;吃飯時還多次幫他媽媽夾菜。

飯後我誇親戚:“你肚量真大,沒有對兒子發火。”

她笑著說:“發火只能給大家帶來不愉快,再說,他也是好意幫我。“”她說著衝著母親一笑:“這是我遺傳我媽的教子方式,孩子不是存心犯錯誤,批評時點到為止就行了。”

別做孩子眼中的“唐僧”媽媽

別做孩子眼中的“唐僧”媽媽

當孩子惹你生氣時,做媽媽的要學會換位思考:“如果我有一個這樣愛嘮叨的媽媽,我會怎麼想?”只有徹徹底底的換位思考,才能貼近孩子的心靈。孩子需要的不是媽媽嘮叨式的關愛,而是朋友式的理解和交談。

你想要什麼樣的孩子,平時就和他說什麼話。

媽媽要改掉嘮叨的習慣,注意自我約束和剋制。

比如你發現一件事已經重複講了一兩遍了,當這句話又到口邊時,就要在腦子裡對自己喊“停”,或者用其他合適的方法來制止自己的這種嘮叨。

別做孩子眼中的“唐僧”媽媽

別做孩子眼中的“唐僧”媽媽

別做孩子眼中的“唐僧”媽媽

別做孩子眼中的“唐僧”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