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牙祭變成打兒子:吃不完的6只蝦,為何成為教育難點

一個週六的晚上,想著有很久沒帶孩子出去打牙祭了,就帶著老婆兒子去了一家火爆的蒸菜店。

正吃得歡喜,不知道為什麼5歲的兒子離開了桌子,跑到了離我們約3米遠的鄰桌後面。

我大聲讓他回到座位吃飯,得到的卻是他挑釁的目光和吐舌頭的鬼臉。

我胸中一股怒氣翻滾,這鬼臉與“可愛”可一點也不沾邊。旁邊的食客都看著我們夫妻倆,想知道我們怎麼收場。

眾目睽睽之下,我感覺到了壓力,圍觀的目光在審判我們,期待我們把家教搬出來。

我離開座位,眼睛緊盯著兒子,在靠近他的過程中,腦子裡快速思考著對策。

打牙祭變成打兒子:吃不完的6只蝦,為何成為教育難點

策略一:拿出家長的威嚴,走傳統的“命令和要求”路線。

用嚴厲的陳詞濫調威脅他:“不許做鬼臉!回去吃飯,否則回家罰你寫字。”

這可能是一個恰當的反應方式。但我知道兒子有點人來瘋,人越多的地方,越是聽不進我的話。

況且,從他挑釁的目光來看,如果命令他一定會引起他大腦“杏仁核”的反抗,對我報以抓狂般的大吼大叫。

策略二:抓住“成長時機”,接近他的上層大腦。

人的上層大腦監視調控著下層大腦情緒,讓上層大腦發揮作用,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處理情緒。

我決定試試“策略二”。

我來到他身前,右牽著他的手蹲下,左手摸了摸他的頭說:“你很生氣,對嗎?”

他誇張地扭曲著臉,又開始吐舌頭,一邊點頭一邊大聲地說:“是的!”

他的反應讓我大鬆一口氣,因為

這是一種“聯結”的現象,而不是對我發脾氣或者用沉默對抗。

我繼續問他為什麼生氣,原來是因為他媽媽讓他先吃掉碗裡的6只蝦後才能吃甜點。

“就這事嗎?”我說我知道他為什麼生氣了:“這樣,你自己想想吃多少合適,去跟媽媽談談,我在旁邊幫你。”

我揉揉他的頭髮,先回到座位上,看著他一副努力思考的樣子,覺得這張臉重新又變得可愛。

這時候,他的上層大腦正在發揮作用,壓制住下層大腦的情緒,慢慢恢復理性。

大約過了10秒鐘,兒子回來了,他氣鼓鼓的對老婆說:“媽媽,我剛才已經吃太多蝦了,這6只我吃不完。”

“那你覺得你還能吃多少,吃不完的蝦要怎麼處理?”

老婆的回答讓兒子有了臺階,他的聲音變得平和起來,緩慢而堅定地回答說:“兩隻,剩下的帶回家,我明天再吃。”

老婆點了點頭,接受了這個答案,兒子高興地吃了兩隻蝦,接著去吃他那份甜點。

我很慶幸沒有選擇策略一,兒子沒有因為下層大腦得逞,而變成其他食客眼中“沒有家教的孩子”。

打牙祭變成打兒子:吃不完的6只蝦,為何成為教育難點

有時候“策略一”也是可以達到目的,但放棄“策略二”會因此錯失一次喚起孩子上層大腦的良機。

之前的文章介紹過:

教育孩子的最好時機,就是這些讓父母發火抓狂的時候。每錯過一次,就少一次讓孩子瞭解關係與聯結、溝通和妥協的機會,也可能錯過意識到自己有能力作出選擇、影響環境並解決問題的機會。

上面這個例子中,還得在兒子更能控制自己、變得更加容易接納資訊的時候,與他討論在公共場所中保持尊重和禮貌的重要性。這才算完成一次有效的教育與成長。

當然,父母也有足夠的權威讓孩子服從。但是這種方法會觸發孩子的下層大腦,憤怒和不公平的感覺會在他體內肆虐。

等到孩子無法壓制情緒,就會釋放出憤怒的狂魔。這時候父母權威被挑戰,只會以更加對抗的方式維護尊嚴,將事件推向無可掌控的局面。

打牙祭變成打兒子:吃不完的6只蝦,為何成為教育難點

這裡也得明確一點:有時候在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中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孩子需要遵從父母的權威,這意味著不行就是不行,沒有迴旋的餘地。

(注意:這裡的交流是以“聯結”為前提,而不是“命令”。)

因為,每一次“說服自己”或者“想一個對雙方都有好處的解決辦法”,都是在給孩子練習解決問題和作出決定的機會。可以幫助他們學習考慮恰當的行為和後果,考慮別人的感受和需求。

今天分享了一個聯結上層大腦的案例,希望對你有幫助,後續將繼續分享如何鍛鍊孩子上層大腦,

如果你感興趣,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