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早帶孩子見這四種世面,受益一生

見過世面的孩子,往往比其他孩子看上去更有底氣、更加自信。

演員黃磊曾說:

“在多多2歲的時候,我們就帶她一起參加《暗戀桃花源》巡演,到今天整整十年。我們走過了四十幾個城市,演出了近500場……”

10年後,女兒多多就能從容不迫舞臺上傾情演出、走秀。

黑龍江一名中學生鍾美美,因為在短影片中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科老師,一夜爆紅。

此後,簽約紛至沓來,有人甚至開出了100萬的年薪,卻被他拒絕了。

“我還是學生,主要任務是學習,還沒到掙錢的時候。”

“如果學習好了,將來不僅僅是一百萬,可能是一千萬,一億。”

十幾歲的孩子能有這樣的氣場和格局,是不簡單的。

這些孩子身上的淡定和底氣,來源於父母從小的培養,他們懂得帶孩子見世面,開眼界,

孩子不會到了陌生地方就焦慮恐慌,也不容易被眼前的誘惑所迷惑。

這也是為什麼要帶孩子見世面的原因,讓他們遇到任何事、任何人都能寵辱不驚,變得謙卑且有內涵。

世面,用百科的解釋來說,是人世間形形色色的情況,也就是世界的方方面面。

帶孩子見世面,具體是見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種世面,是讀萬卷書。

讀書, 是見世面最簡單的一種方法。

稻盛和夫曾說:“書本教給我們無法親身經歷的事情,讓我們可以在頭腦裡進行模擬演練。自身的直接經驗,加上讀書得來的間接經驗,構成了人生成功的精神基礎。”

書是看世界的視窗,足不出戶,孩子可以看看中國的兵馬俑、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知道最高的山、最長的河流、最深的峽谷;為什麼會下雨、為什麼會做夢。。。。。這些問題,在書裡都能找到答案。

書裡還有孩子從未涉足世界。一本優秀的書,往往是作者多年的知識和經驗總結,每讀完一本書,就是和一位老師對話,汲取不僅僅有知識,還有教訓。

這也是我們一直做童書的推薦原因之一,書,不僅僅是用來學習,更是為了完善孩子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幫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博覽群書之後,就開始撥雲見日,一個愛讀書的孩子,內心會有更廣闊的眼界。

儘早帶孩子見這四種世面,受益一生

第二種世面,是“行萬里路”

沒有去過遠方的孩子,常常被“困”於學校和家庭的小天地。

“行萬里路”的意思就是等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儘可能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

有條件的家庭,帶孩子旅行,見識不同地方的人文風情,如果沒有條件,街頭巷尾、家附近的小公園、郊外的一座山,一條河,對孩子來說,都是旅行,都是新的體驗。

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好的壞的,都是一種見識。

畢淑敏曾說:

“你必得一個人和日月星辰對話,和江河湖海晤談,和每一棵樹握手,和每一株草耳鬢廝磨,你才會頓悟宇宙之大、生命之微、時間之貴、死亡之近。”

有位粉絲朋友,很愛帶孩子出門玩,按他的話來說就是“出門長見識”。

老師佈置了一篇名為“山”的主題作文,他趁著週末讓女兒帶上作業本,開車去郊外深山裡,去登山、觀察山……讓孩子自己在山裡行走一天,就是最好的寫作素材。

不一定多去幾個地方旅行才叫見世面,對孩子來說,與父母一起,去認識和探索世界,都是增加閱歷的機會。

地點不重要,重要的是收穫了什麼。

儘早帶孩子見這四種世面,受益一生

第三種世面,是看生活百態

知乎上有個提問:“見過世面究竟有多重要?”

其中一個回答很有意思:

會講究,能將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見過世面的她們自然會在人群中散發不一樣的氣質,溫和卻有力量,謙卑卻有內涵。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注重讓孩子享受最好的,卻忽略了讓孩子去承受一些苦。

前幾天無意中聽到這樣一個故事:有個高中生,一身名牌,衣服手機用得都是最貴的牌子。想要什麼買東西,各種方式要求父母,最後總是能得逞。生日那天,請同學吃飯,一千多的賬單隨手就付。

而他的爸爸媽媽,平時一份炒飯都捨不得點:“花這些冤枉錢做什麼!”

在這個家庭裡,父母與孩子過得生活,似乎是背道而馳的。

父母給了孩子生活優越且受之無愧的錯覺,他看不見真實的生活。

中國有句老話:“不當家不知道柴米油鹽貴”。

成年人世界的不容易,也應該讓孩子看到。

有位朋友喜歡帶孩子去充滿人間煙火氣的菜市場,他覺得這裡能讓孩子真真切切地他感受到什麼叫“生活“。

有一天,在攤販林立的菜市場,一位80歲的老人家在門口擺攤賣青菜,孩子看到了,主動拉著他去老奶奶的攤位。那一刻,他很欣慰,因為孩子已經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善良。

瞭解好的生活是什麼樣,也能看到負重前行的人是怎麼生活,看到這些人生百態的孩子,才會更加珍惜所擁有的生活。

儘早帶孩子見這四種世面,受益一生

第四種世面,是見人心

我們常常教育孩子,要和周圍同學朋友搞好關係,但是我們很少教育孩子如何正確地認識一個人。

新褲子樂隊主唱彭磊說:

“平時只要有演出,我都會盡量帶上女兒,雖然她年紀小,但多看看社會上一些亂七八糟的人總是好的。

一般女孩都是因為無知才上當的,讓我女兒先接觸這些東西,以後她長大了就不會被這些東西騙了。”

孩子從生下來那一刻起,註定會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人心繁雜,僅僅靠保護是不能完全避免孩子在人際關係中受到傷害的。

我們必須承認,身邊的人,不是每一個都值得我們與之交往。

父母教育責任之一,是教會孩子多元化地看待每一個人。

多帶著孩子參加校內外的各種親子活動,也可以帶著他去大人的飯局,讓他學習如果跟不同的人打交道。

等到見的人多了,理解了人與人之間的千差萬別,就慢慢形成完善的人生價值觀,會充滿包容地去看待他人。

這份包容,終將變成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