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要不得的父母交換性思維

有些孩子為什麼不想回家?為什麼覺得跟家長在一起心累?有些孩子為什麼跟父母少了很多本應有的親情,反而增加了許多彼此間的厭棄?這可能與家長在陪伴孩子漫長的成長之路上,在對孩子教育、培育的過程中過多地使用交換性思維有關。

交換性思維就像我給你一個蘋果就希望你能給我一根香蕉一樣,是一種自己付出了就需要得到回報的思維方式。

家庭教育中,要不得的父母交換性思維

這樣的交換性思維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培育過程中是常常存在的。比如有的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尤其是孩子小的時候,在給孩子買玩具、食物、衣服的時候,往往希望能從孩子那裡換來點什麼。但是,當家長要求孩子做些什麼,而孩子又不願意時,一些家長就會把曾經自己為孩子所做的一切一一數落一遍,有時候還會加一些貶低,比如,“養你還不如養條狗,養狗還會搖搖尾巴,養你只會讓人生氣”等等。家長的做法無非就是讓孩子覺得對不起自己或者虧欠自己,從而在以後的生活中能夠更加聽話。但是,這種做法往往事與願違。孩子最初有可能會因為自己讓家長不高興了而產生一些愧疚,但是,隨著事態發展或這樣的事情頻繁出現,在孩子看來可能就是家長對他(她)的厭棄了,從而影響親子情感和親子溝通。

家庭教育中,要不得的父母交換性思維

其實,家長之所以在教育、培育的過程中存在交換性思維,就是因為家長在家長看來,孩子是自己生的,就是自己的一個產品或是一個物件,自然,也應該為自己所用了。但是,孩子並沒有把自己當作物件,而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在一些想法或做法上就不一定會聽從家長的安排或擺佈。這樣就導致了親子情感在彼此不滿中逐步耗竭。因為孩子在成長階段是不能自給的,需要得到來自家長的物質給予,家長的交換性思維就使得一些孩子不得不看著父母的眼色形式。當這種方式成為習慣性時,就會讓他們(她們)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習慣於看著別人的眼色辦事,缺乏主見,同時還倍感委屈。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在家長陪伴孩子成長的漫漫旅途中,儘可能地避免使用交換性思維。

家庭教育中,要不得的父母交換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