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你們這麼坑兒子的嗎?”有錢爹媽裝窮多年,男孩過著赤貧生活

文|愫說育兒 (圖片來源於網路)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幾乎所有家長,或遲或早都需要面對孩子的靈魂拷問:

“咱家有錢嗎?”

“有你們這麼坑兒子的嗎?”有錢爹媽裝窮多年,男孩過著赤貧生活

你是怎樣回答的呢?

我認為,簡單粗暴地回答“有錢”或“咱家不富裕”,都不是最優解。

有錢爹媽裝窮多年,“東窗事發”後被兒子瘋狂吐槽

有位高中男生在《少年說》的勇氣臺上吐槽,父母的對他隱瞞了家庭經濟狀況良好的事實,多年來故意製造匱乏的假象,令他深陷在“赤貧”的無力與恐懼中。

媽媽總是向他灌輸勤儉節約的思想:

“咱家不富裕,有用的東西,咱砸鍋賣鐵也得給你買,沒用的東西,咱堅決不碰。”

有時他

只是想買一支筆,都要跟媽媽軟磨硬泡好久,這導致了他每天都在擔心,生怕自己哪天就吃不上飯了。

“有你們這麼坑兒子的嗎?”有錢爹媽裝窮多年,男孩過著赤貧生活

家裡買了汽車,父母說那是買彩票中的,依舊要節衣縮食。

後來他終於發現,其實媽媽經常美容spa,爸爸每天大魚大肉。

“這麼多年以來,我們全家只有我一個人,過著貧窮寒酸的生活。”

男生意難平,質問媽媽:“有你們這麼坑兒子的嗎?”

媽媽笑意盈盈,表示自己是傳承了姥姥的教育方式,

“錢要花在刀刃上,不能花在刀背上”

“有你們這麼坑兒子的嗎?”有錢爹媽裝窮多年,男孩過著赤貧生活

當他發現自己被父母“合謀”欺騙多年,再回想那些年的苦日子,心裡是什麼滋味?又該做何感想?

全家都是“刀刃”,只有我是“刀背”

“老孃有的是錢,就是不想給你花”?

太殘酷了吧?

“有你們這麼坑兒子的嗎?”有錢爹媽裝窮多年,男孩過著赤貧生活

其實,想要培養孩子不浪費、勤儉節約,花錢有計劃的好習慣,最好的方法一定不是裝窮,而在於父母有沒有給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父母的給予有沒有那個度。

這對父母擔心孩子養成嬌奢好逸的壞習慣,便以質疑孩子智商的方式強行裝窮多年。

對孩子侮辱性很強,傷害更大!

《貧窮的本質》一書中寫道:貧窮最可怕的地方是,它除了帶給你習慣,它還會帶給你一種貧窮的思維方式。貧窮的人會傾向於把資源花在即時滿足上,而忽略了長遠的發展。

家庭富裕的現狀是最好的現實教育的素材。父母可以跟孩子溝通,比如——

父母的錢是從哪裡來的?(自然而然地聊到努力與選擇意義,聊到當前的學習對於孩子的意義等等)

家裡的錢又需要花到哪裡去?哪些是必需而有意義的花銷(比如家人的健康、孩子的教育等),幫助孩子認清哪些是真正的需求,哪些是不必要的物慾,不要鋪張浪費,更不要盲目攀比;

更重要的是告訴孩子,父母有錢,但你沒有,我們的錢是我們努力拼搏換來的,我們會保障你的基本生活、教育等,但等你長大後也需要用自己的努力去掙錢,過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有你們這麼坑兒子的嗎?”有錢爹媽裝窮多年,男孩過著赤貧生活

而隱瞞和欺騙,是很傷害關係的。

黃執中曾在《奇葩說》中說道,當父母在對孩子隱瞞時,其實在傳遞一個訊息,叫做不接納、不親密、不信任。

“有你們這麼坑兒子的嗎?”有錢爹媽裝窮多年,男孩過著赤貧生活

如果家裡不富裕呢?要怎麼跟孩子說呢?

《奇葩說》第七季有一期辯題: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家裡不富裕”?

神仙打架,你站哪一邊?

“有你們這麼坑兒子的嗎?”有錢爹媽裝窮多年,男孩過著赤貧生活

中國父母是全世界最無私奉獻的父母,自己吃糠咽菜勒緊褲腰帶也要儘可能給孩子最好的,為了孩子砸鍋賣鐵也甘之如飴。

其實我想說,父母對孩子的給予一旦過度,潛意識裡很容易會有犧牲感,進而產生期待,有期待便會有控制,有控制必有“反噬”。

1、讓孩子瞭解家庭真實的經濟狀況,但別老哭窮

我是家裡的長女,從很小的時候開始,父母便不避諱在我面前談生活的不易、經濟的窘迫,於是我早早地懂事,雖然不能掙錢,卻懂得節儉,懂得閹割掉一些不切實際的需求,更懂得想要改變命運,便要讀書,跳出山溝溝,成為自我激勵的動力之源。

但因為他們總是哭窮,不斷地告訴我,如果不是為了供我們讀書,如果不是為了我們有更美好的未來,他們不需要這般辛苦。

“都是為了你”像一座大山壓著我,愧疚感跟隨了我許多年,雖然後來我的經濟狀況已經大有改善,但卻常常在花錢時,內心有罪惡感,因為我覺得自己拖累了父母那麼多年,虧欠他們許多,那些恩情無以為報,只有把錢寄給家裡時,才會升起莫大的榮耀和安慰。

“有你們這麼坑兒子的嗎?”有錢爹媽裝窮多年,男孩過著赤貧生活

我很認同席瑞說的,當父母抱怨“家裡不富裕”,孩子便會把這抱怨理解成“還不清的債、報不完的恩”。

2、“感恩的邊際效應遞減”,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

曾經有一則網路新聞十分令人揪心——

一位父親和他十幾歲的女兒坐在手機店裡無言僵持著。

女兒堅持要買7000元的蘋果手機,父親表示家境困難買不起,女兒便以離家出走相威脅——

不懂事的女兒和被倍受折磨的父親,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大家紛紛斥責女兒不懂事,不體恤父母的難處,也有少數的人質疑父親的家庭教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就是家庭教育的照妖鏡”。

類似的現例項子很多,巨嬰啃老,將含辛茹苦的父母榨乾後棄如敝履的故事並不少見。

用經濟學的概念解釋,這是一種“感恩的邊際效應”遞減。

“有你們這麼坑兒子的嗎?”有錢爹媽裝窮多年,男孩過著赤貧生活

傅首爾說:“如果孩子物慾橫流,超出我的能力,我就會告訴他家裡不富裕。”

深以為然!身為父母一定提醒孩子理性消費,不要做慾望的奴隸。父母更不要以愛之名,活成為孩子的“奴隸”。

“有你們這麼坑兒子的嗎?”有錢爹媽裝窮多年,男孩過著赤貧生活

寫在最後

父母沒有犧牲感,孩子才不會有愧疚感!

父母不把孩子當成“天”,奉為“上帝”,孩子才能“落入凡塵”,立地成人。

經濟富裕與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是隻有窮人才有求而不得,與其讓孩子在你的庇護中患得患失,不如教他們坦然地面對得失。

一時的匱乏不代表永遠,教會孩子面對現實,感受到匱乏帶來的痛苦,更要從中獲得了受益一生的啟示:

想想自己沒有的,剩餘的人生鬥志滿滿,想想自己已經有的,憶苦思甜,學會感恩。

當孩子問:“媽,咱家有錢嗎?”

你的回答影響到孩子價值觀的建立,關乎孩子的幸福感,你想清楚怎麼回答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