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知識之“培育自信,遠離無力感”

你怎麼看待孩子玩醫生看病的遊戲呢?許多人立刻想到的是,孩子開始對身體好奇了:“我看你的身體,你看我的身體”。醫生看病的遊戲,是孩子瞭解自己身體的一種途徑,而大人們卻感覺很難掌控這類生理知識遊戲的尺度。其宜不必如臨大敵,說到底,這不過是過家家的又一內容。日常家庭生活裡發生的種種情形,都會引起孩子的興趣,他們想知道一切事情的究竟。透過遊戲,他們學會了做飯燒菜、清潔整理、上班下班、爭吵辯論、看護嬰兒。周圍發生的一切,他們都看在眼裡,學在心裡。反覆練習這種遊戲,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自信。

孩子也透過遊戲來認識世界。兩歲的小傢伙把食物扔到地上,為什麼我們大人不會感到有趣?因為我們知道地心引力的存在(而且我們又不得不擦地板了)。但作為孩子,他並不知道。食物掉到地上一百次了,他還是看得津津有味。世界對他而言縣全新的、有趣的,到處都等著他去發現句括我們喝止他的表情和聲音,對他們也是新奇的經驗。

我在前面曾提到過,大孩子將遊戲定義為自己與朋友一起做的任何事情,而對學齡前兒童來說,遊戲卻是他選擇去做的任何事情。遊戲之所以有魅力,部個原因應歸結為這種主動選擇。我的侄女蓓麗,在只有6個月大的時候,最喜歡玩的就縣自己那個長得像葡萄串的手播鈴,因此她父母稱她為“葡萄的老闆”。如果做什麼你都能主動選擇,你就更可能完全投人進去。

我女兒上幼兒園大班後,有一段時間不願意自己穿衣服,我和她都為此感到困擾。她覺得我對她態度不好了,不像以前上小班時一樣願意幫她穿衣服、願意與她做伴了。而我呢,則認為她明明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現在卻在故意找麻煩,不願合作。她說不清自己被拋棄的感覺,只是一味堅持自己穿不了衣服;我卻把這一切理解為無理取鬧和偷懶依賴,自己因此也變得很不耐煩-早上還有那麼多更重要的事情等著我處理呢。

過了很久我才意識到,嘮叨說教的效果最多等於零。有一次,與其說靈機一動,不如說是情急之下,我抓起她的兩個布娃娃表演起了玩偶劇。我讓一個娃娃滿懷惡意地說:“哈哈,她不會自己換衣服吧?她不知道怎麼穿衣服啊!”另一個娃娃則頗有信心,愉快地回擊說:“她會的,她真的會自己換衣服。”第一個聲音又說:“不可能,她只有5歲啊,她不可能會自己換衣服!”這時,艾瑪開始自己換衣服,而第一個娃娃正好背對著她沒看見:“看哪,她根本不是自己穿的衣服。”第二個娃娃高聲反駁:“是她自己穿的!你沒看見!”這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卻立刻見到了奇效。在這個時候,艾瑪不僅自己穿好了衣服,還笑得樂不可支,不再哼哼唧唧了。我也是開懷大笑,不用暴跳如雷地催她了。

玩了幾次以後,她已經養成自己換衣服的習慣,我不用每天早上都演一回這個玩偶劇了。之後偶爾有幾次,她直截了當(不是哭哭啼啼地)對我要求說“爸爸,來玩那個說我不會換衣服的娃娃遊戲吧!”遊戲不僅讓我們兩人解除了對立,重新享受歡樂,更為艾瑪建立了信心。一旦走出了內心的孤獨和對抗,她的成長之路就更加開闊。

當然,在收穫這個結果之前,我肯定要投人一些時間。很多父母都會說,哪有那麼多時間總和孩子玩遊戲?但是隻要仔細算一算,就會發現遊戲的投人產出比是非常高的。就拿我來說,以前花在嘮叨、發脾氣以及不停催促上的時間,加在一起可比遊戲的時間多出太多了。

經常受挫的孩子,或者無法透過遊戲獲得掌控感的孩子,通常會陷人一種困境,我們稱之為“無力感的堡壘”。草地和球場固然充滿魅力,但要出去享受外面的世界,是需要勇氣和自信的。深陷於無力感的孩子,無法自由地玩耍遊戲,顯得懦弱而無助。有時,他們也許會表現得膽大包天、任意妄為,但內心深處卻是極度的無力感。如果孩子擔心受傷,害怕被拒絕,對這個世界缺乏探索的信心,那麼他就會逃避:“我不想要!……我不會……“蒂米在打我!”這些都是他們的口頭禪。無力感的表現形式,有時也確實令人困惑。就像一位媽媽告訴我說:“你說我的孩子無力,可是為什麼他在學校裡打人,連老師也怕他,只能請家長?”無力感是一個防衛森嚴的堡壘,能夠將自己藏得嚴嚴實實,而先發制人、對別人進行攻擊也是防衛方式之一:“我討厭你!吃我一記,。。。。。踢人一腳,咬人一口,推人一把)!”“你是個大笨蛋!”“都得聽我的,我才跟你們玩!”

要想治癒這些孩子的無力症,我們的方法就是:全身心地與孩子一起遊戲,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建立自信。

小寶哥讀後感,特此分享

育兒知識之“培育自信,遠離無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