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迴應》:覺得與孩子溝通難?試試這個辦法

如果孩子放學回家跟你講“媽媽,今天公開課我忘記帶語文書了,下課後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把我批評了一頓,我覺得沒面子及了……”,你會怎麼回答,下面有沒有你曾經給出過的迴應:

1、哎呀,這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啦……

2、這件事,應該……怎麼辦,聽懂了沒有?

3、看吧,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早聽我的方法,還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嗎?

然後呢?你會不會疑惑,為什麼我說什麼,孩子也沒反應啊!或者她怎麼會是這個反應啊,她怎麼就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呢?

《精準迴應》:覺得與孩子溝通難?試試這個辦法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結果,作者楊傑在《精準迴應》中給出了答案。

我們是看見了感覺,還是僅僅看見了行為?迴應的落點不同,結果自然大相徑庭

其實,作者的成長經歷很有意思,因從小一直從爺爺那裡得到過可以被稱之為“頂級”和“奢侈”的迴應,所以她似乎在無形中天然知道該如何迴應他人。

而這個特質,推動她,讓她從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醉心於迴應練習,不斷尋找更精準的迴應模式。

每一件和孩子打交道的小事,她都會覆盤,都會去追溯表象下的根本,去想想當時的解決辦法是不是妥當,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如果用“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來衡量作者在這方面的實踐,那是遠遠不止的。

那同樣是育兒學習、親子溝通,為什麼我們看了那麼多育兒方法的書,依然解決不了你的問題,而作者卻能“天然”與孩子相通?

那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學習“術”,而忽略了“道”的邏輯

精準迴應就是底層的“道”。

為什麼精準迴應很重要

只有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才會時刻將意識裝在腦海中。

作者舉了一個自己的親身例子,有次她看到三歲的侄女因為打不開門而嚎啕大哭。

她的嫂子也沒有因家裡來人了就斥責孩子,相反,還很耐心地進行安撫,對她說“不哭啦,哭就不漂亮了,要好好說話。”

可是無論怎麼哄,孩子依舊哭鬧不止。

後來,作者過來幫忙,對孩子說“你需要幫忙嗎?”孩子立馬不哭了,點點頭。“那我來教你一個好辦法吧。”

孩子瞬間平靜下來,盯著作者演示如何操作門把手。

所以,你明白了,這是我們的迴應不恰當,錯誤地理解了孩子的訊號。那自然而然,也得不到我們想要的溝通效果。

《精準迴應》:覺得與孩子溝通難?試試這個辦法

那麼如何才能精準迴應,準確抓住孩子的訴求呢?

01、父母良好的情緒是精準迴應的基礎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在外面和別人閒聊的時候,聽說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優秀,回到家看著自己孩子慢吞拖拉的樣子,心裡的氣真是不打一處來,本來只是想督促他快點寫作業,結果卻發了一場“沒經大腦”的火。

所以在不平靜的情緒下,你有可能去體會孩子為什麼拖拉嗎?

連覺察都覺察不到,談何解決問題呢?

要給孩子一滴水,父母要有一桶水。

父母良好的情緒是談話、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

《精準迴應》:覺得與孩子溝通難?試試這個辦法

但是很多父母會說,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緒太難了。雖然有時候事後也會後悔,但在當下那一刻就是控制不住,怎麼辦?

試試作者給出的辦法:

1、

主動與孩子隔離幾分鐘,理清自己的思路

,必要時候可以用書寫的方式來記錄思考的過程。

在情緒爆發的危險期,如果選擇讓自己安靜地待一會兒,就會發現有時候是我們的負面情緒讓孩子成了替罪羊。

2、如果發脾氣在所難免,把發脾氣變成一種溝通。

不要“即興”地發脾氣,就事論事,不要攻擊孩子。

可以用三個清晰的表達方式“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避免用“你”字開頭,以免變成指責孩子。

02、觀察是精準迴應的突破口

在現實中,我們會發現,做事周到或經常能提出好建議的人,往往是那些善於觀察的人,因為他能捕捉到別人不曾留意的細節,也就自然而然的能得到更多精準的資訊。

如何透過不起眼的細節來判斷孩子的感受和意圖?

這需要我們持續地觀察孩子,這並不需要特別的天賦,而只是一個不斷練習、不斷印證的過程。

《精準迴應》:覺得與孩子溝通難?試試這個辦法

我們觀察孩子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在觀察的過程中,就會與孩子相通,慢慢融入他的感覺。

同時還要對自己的感覺保持覺察,畢竟我們曾經也是孩子,啟用我們的童年經驗,對理解孩子非常有幫助。

在觀察的過程中,你會變得越來越“敏感”,也會逐漸發現孩子給我們的訊號。

只有透過觀察,掌握準確的資訊,才能保證迴應的恰當

在保證了良好的溝通氛圍,以及理解到孩子的真實需求之後,我們還需要一些技巧來推動溝通的順利進行。

03、良好的溝通技巧是精準迴應的工具

1、認真聽,認真說。

像對待領導一樣,認真地聽孩子講話,認真地對孩子說話

《精準迴應》:覺得與孩子溝通難?試試這個辦法

他們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那些能與父母愉快互動的孩子,眼神是有光的,並會追隨他人的話語,主動思考。

而那些不被認真傾聽的孩子,自然也不會認真去聽父母的話,從而對話語中傳遞的資訊也不敏感。

2、學會請求,而非命令。

很多時候,大人的說話語氣總是帶著責備、命令而不自知。有時候孩子不是在抵抗父母,他只是想反抗家長那種居高臨下、理所當然的語氣。

請求可以答應或者拒絕,而命令則是“必須服從”。

《精準迴應》:覺得與孩子溝通難?試試這個辦法

我們應該從內心接受,孩子有自我意識,不是任我們擺佈的機器。

因此,在改變語氣的同時,我們還要做好被拒絕的準備。慢慢地,親子關係就會由“控制-對抗”變成“尊重-理解”。

結束語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教養孩子困難重重,是因為我們不瞭解孩子的內心狀態,每一次交鋒都像是在兩個世界各自做著無用功。

其實,只要準確地理解孩子,挖掘他們的真實意圖,給予恰當的迴應,我們就會回到同一個頻道,產生更多的交集。

如果你還是覺得在實際操作中有點難以把握,可以仔細閱讀楊傑的《精準迴應》,作者將孩子學習、生活的大部分場景都做了具體闡述,我們可以針對性地學習解決方法。

願我們都能精準迴應孩子,讓他們用與生俱來的自我完善的力量去推動個人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