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立規矩很有效,卻傷害孩子一生

慕課君說:

你立規矩孩子不聽時,會吼孩子嗎?

每當孩子犯錯時,你最擔心的問題是不是:

怕批評多了,孩子開始變得不自信,做事小心翼翼,害怕再犯錯,變成討好型人格?

這樣的擔心不無道理。

因為幾乎90%以上的父母,都不懂得,怎樣批評孩子!

批評孩子的時候,讓孩子感受到的往往是壓抑,是挫敗。

今天慕課君就和你探討一下,怎樣批評孩子,才能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長,學習主動擁抱挑戰。

為什麼是你越批評,孩子越差勁?

前段時間,慕課君看到一段影片,特別氣憤。

一個年僅3歲的小女孩,45秒內被掌摑9次,數次被打趴下。

而這個打人者竟然是親生母親。

本以為孩子做了什麼十惡不赦的事,後來才發現,僅僅是因為孩子沒有好好吃飯。

影片中,孩子一次次站起來,又一次次被打趴,“啪啪啪”的掌擊聲清晰可聽。

可想而知,這得有多痛啊!

我們太多的父母,孩子一犯錯,就以教育之名,輕則指責,重則打罵。

但暴力,僅僅只是暴力,而不是教育。

這樣立規矩很有效,卻傷害孩子一生

你憤怒時說的話,孩子根本一丁點也聽不進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了解過

大腦的逃生機制。

當一個人感到強烈的恐懼、感到受威脅時,大腦會啟動緊急逃生機制,精神緊繃,時刻準備逃避災難。這是人類的本能,孩子當然也不例外。

而當我們大聲責罵孩子時,就會觸發孩子大腦的這種逃生機制。

雖然家長在大聲教育孩子,但孩子滿腦子想的都是:“別罵了,別打了!什麼時候結束?”

最後,家長責罵完問一句:“以後還這樣嗎?”

孩子立馬錶現得很老實,回答:“不這樣了!”

其實,孩子並不知道以後怎麼做,只知道家長狂風暴雨般的責罵終於結束了,可以鬆一口氣了。

更糟糕的是,孩子會學會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問題。

孩子最早是跟父母學的待人接物,跟父母互動中,他無時無刻不在學習。

他被你打得在哭,但在你打他哭的過程中,他跟你學會了一件事:

打人最有效,誰有權力誰就有效。

你把他關在門外,說媽媽不管你了,把門一關,這時候他又學會了一件事:

生氣的時候,人就要翻臉。

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印件,你的好壞,他都會影印下去。

不想毀掉孩子,批評時,別觸碰這個底線

看過一期《少年說》。

裡面有個小女孩控訴自己的母親:“別人家的家長,就算脾氣再大,也會關起門來教育孩子。但是你呢,在外面脾氣說上來就上來,完全不顧及旁邊有沒有其他人。”

然而面對女兒的指控,這位母親依然理直氣壯地反駁:

“你不分場合地犯錯,媽媽能不糾正你嗎?即使在外面,難道孩子的面子比媽媽的還重要?”

這樣立規矩很有效,卻傷害孩子一生

殊不知,為了自己的那點面子,最後損傷的,只會是孩子的自尊。

孩子的自尊水平,其實直接決定的孩子的自律水平。

還記得年初上網課被老師說變胖了的小男孩嗎?

有人聽來是調侃,可孩子卻急哭了,開始健身做運動,這種孩子,就是自尊水平比較高的孩子。

而自尊水平比較低的孩子,會覺得,胖就胖唄,有什麼關係,又不是吃你家糧食了。

有遠見的父母,批評孩子,一定是關起門來,平等對話,而不是居高臨下,不管不顧地在公共場合“大打出手”。

最近,看到很多家長用報警的方式來教導孩子,雖然能起到很好的立規矩效果,但慕課君真的一點也不提倡。

之前,一條親媽舉報7歲女兒偷拿玩具的新聞引起了廣泛關注。

一位7歲的女孩路過商場時被“捉住”,因為之前她偷過店裡的幾個扭蛋,再次經過時,店員一下子就認出她了。

這樣立規矩很有效,卻傷害孩子一生

一開始,無論媽媽和店員怎麼詢問,女孩都不鬆口,死活不承認自己偷東西了。

情急之下,媽媽想起不久前有個新聞報道,孩子偷拿東西后,小女孩的父母選擇讓警察教育。

這樣立規矩很有效,卻傷害孩子一生

於是,這次她沒有打罵孩子,而是直接打了110報案。

警察叔叔來後,女孩終於承認自己偷過商場的扭蛋,因為家裡條件不好,,沒忍住就拿了幾個。

教育效果是很明顯,她可能一輩子都不敢偷拿東西了。

可看著影片中的小女孩一動不動地站在一個角落裡,被人圍觀,被人拍照。

慕課君能想象這孩子當時有多絕望,自尊被狠狠踐踏,無地自容。

這件事她也許會記一輩子,羞愧一輩子,從此心裡也對母親永遠關上了門。

這樣立規矩很有效,卻傷害孩子一生

孩子做錯事,父母最忌諱的做法,就是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傷害了孩子自尊心。

英國著名哲學家約翰·洛克說過:

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也會更小心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

若父母當眾宣佈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換句話說:

破罐子破摔!

反正我在你心裡就是罪犯了,再多犯一點小錯有什麼大不了!

所以,孩子犯錯時,顧及自己面子的同時,也請給孩子留一點餘地!

想養出成長型心智的孩子,批評時,分三步走

人們常說,三歲看老。

這種說法是典型的固定型心智,是不對的。

為人父母,對孩子的品格也要是成長型心智的看法:

孩子今天是這樣,但並不代表他將來的品質就是這樣,他永遠都可以變得更好,只要你和他一起付出努力去改變。

所以,在批評的時候,不能把孩子的一個行為,歸結於孩子的品質有問題,集中批評孩子的缺點,甚至是人格。

而是告訴孩子哪裡錯了,要怎麼改正,不給孩子貼標籤,他才能從錯誤中成長。

有些父母太心急了,開口就進行固定型的批評。

之前看到有個孩子想去買冰淇淋吃,於是媽媽批評道:

你怎麼這麼饞呀,剛吃過餅乾怎麼又要吃冰淇淋?你就知道吃吃吃,什麼時候看到你學習那麼用心啊!

這個批評為什麼是不對的?

慕課君就按照批評三部曲,講給你聽。

01 讓孩子意識到哪裡錯了,講清楚自己的原則

如果你不是講他錯在哪裡,而是光顧著自己發洩情緒,像上面那位媽媽一樣,批評孩子吃零食,連他不喜歡學習的不滿,都趁機發洩出來了,這對孩子沒有任何幫助,只會讓他越來越討厭媽媽的批評。

我們要清楚,批評孩子的真正目的,是幫助孩子成長。

如果我是媽媽,我會這樣說:

你想吃冰淇淋呀,冰淇淋很好吃呀,我也很喜歡,但是你剛剛吃過餅乾呀,你還記得你們老師上次講的健康嗎?吃太多零食,對身體不好,身子也會長得慢哦。

當然,你這麼說,孩子可能會接上去說:可是就吃一點點,沒關係吧。

然後你們可能就陷入了新一輪的辯論當中。

但在我看來,目的達到了,

最好的防止孩子犯錯的方法,就是讓他明白,這件事情為什麼是錯誤的。

如果只是告訴他們,這件事情不能做,那件事情不能做,那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他今天吃冰淇淋讓你批評了,明天又要吃薯片被你批評,所以我寧願花更多時間讓他明白道理。

跟孩子講錯誤的緣由,其實是在講原則。

慕課君常說,

育兒先育己,我們要做有原則的父母,跟孩子講道理,告訴他具體哪些地方做得不好。

讓孩子知道家長並不是平白無故地指揮他們,而是根據原則在生活。

孩子內化了這些道理,他就更容易接受批評,並且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

有的時候我們總說孩子不講規矩,其實是因為你從來沒有講清楚規矩。

02 就事論事,不貼標籤

前面說到的媽媽,上來就說孩子饞,這就是給孩子貼標籤。

這樣的負面標籤會給孩子很大的心理暗示,讓他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壞孩子,改不了了,讓他放棄了自身的成長。

所以,批評的時候,要講他這件事情本身哪兒做得不對,千萬不要翻舊賬,不要把他一次的錯誤,無限放大。

像孩子這一次要求吃冰淇淋,你就給他整個定性為饞,那就是把一次的行為放大成長期的行為了。

更糟糕的是,那位媽媽還扯上了孩子不愛學習的問題。

又放大到其他方面去了。

批評的目的是讓孩子配合,改正錯誤,所以批評應該是具體的,不是泛化的。

無理由地擴大批評的範圍會造成失焦,也給不了孩子具體的指導,而且很容易激起孩子的抗拒和反感情緒。

03 告訴孩子如何改正

成長型的批評是要肯定孩子。

告訴孩子,雖然你這一次做錯了,但平時你的表現還是蠻好的,你在其他方面也是做得不錯的。

你不是壞孩子只是暫時犯了個錯誤,將來是可以提升的。

因為錯誤是相對容易改變的,而品格是難以改變的。

想要孩子從批評中學習,我是這麼說的:

寶寶,你昨天就做得非常不錯,昨天吃完飯之後媽媽叫你不吃冰淇淋,你就忍住了,做得非常好。今天你是一時嘴饞,沒關係,我相信你還是可以忍得住的。

在批評孩子前,先指出他的優點,告訴孩子他其實是可以改正缺點,做得更好的。

要知道孩子也是要面子的,這樣批評孩子之後,孩子不會覺得傷了他的自尊心,而是增加了改正錯誤的信心。

希望這批評三部曲能幫到你,也歡迎你轉發給有需要的人!

共勉!

這樣立規矩很有效,卻傷害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