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總669期)

為了在特殊時期為家長提供特別的家庭教育指導,全國婦聯推出了“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微信欄目,家長可以透過家庭教育微課學習家庭教育知識。

“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

(總669期)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批評是一個很常見的教育手段。但是,批評的策略卻很重要。好的批評,完全可以讓孩子看到希望,因為批評過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批評的目的是激勵而不是打擊,是喚醒而不是壓抑,是叫孩子“抬頭”而不是“低頭”。

先舉一個例子:

初二男生小毛經常躲在廁所裡抽菸。一天,我遇到小毛,他跟我打招呼。

我說:“小毛,我聽說你在廁所裡抽菸了。”小毛看著我,停下腳步。

我說:“你在廁所裡抽菸是對的。”小毛望著我,一臉疑惑。

“你看,小毛,因為你知道在學校抽菸是不對的,才躲在一個不容易被人發現也不影響別人的地方抽。但是,在廁所裡抽菸你會感覺很壓抑,空氣也不好,又有負罪感。這些對你都不好。”

“謝謝校長。我知道了,我不會抽菸了。”

“抽不抽菸,你自己選擇。但我真不想別人因為你抽菸而誤會你。”

小毛抓抓頭,笑了,跑了。

從處理小毛抽菸這件事,我們可以解讀批評的價值和意義。

我們為什麼要批評孩子?我認為

糾正錯誤、建立關係、傳遞善良、發洩情緒……都可以是批評的目的。

01

以“糾正錯誤”為目的的批評

批評不是叫孩子認錯,而是叫孩子學會思考;批評不是叫孩子認輸,而是叫孩子學會尊重。

批評可以用溝通的方式進行。

首先,假設孩子沒有錯,事實上也沒有絕對的錯。

家長或老師完全可以以一種“什麼也沒發生”的姿態傾聽事情經過,以及孩子對事情的看法。然後,幫助(“幫助”的姿態很重要)孩子分析“對”或“錯”的原因,一起制定解決方案。

我們要善於使用描述性批評,而不是評價性批評。

對孩子的錯誤加以描述,就事論事,保持態度中立,不譴責、不侮辱。這樣孩子就容易重新認識自己、反省自己。

“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總669期)

批評針對的應是孩子的過錯,而非本人。批評孩子前,我們一定要弄清楚批評的價值,給孩子一個挨批評的理由。

我們要堅定地與孩子站在一起,只把過錯本身放在對立面。

因為,我們要孤立的是錯誤,而不是孩子。批評是表達善意,不是嘮叨,更不是變本加厲。

02

以“建立關係”為目的的批評

批評的目的也不是分勝負,而是為了幫助孩子建構自我關係、融洽親子/師生關係。如果關係“玩不下去了”,那批評無疑是失敗的。

如果孩子也感覺自己的生命“玩不下去了”,他的人格就可能解體。

這不是因為“現在的孩子太脆弱”,而是因為他們被不適合的批評傷害了。

批評,必須讓孩子看到希望。

因為,人人都活在希望裡。

03

以“傳遞善良”為目的的批評

批評的過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和諧的批評讓孩子感受和諧;善良的批評傳遞給孩子善良;蠻橫的批評讓孩子學會蠻橫。

有些錯誤,孩子可能一輩子都改不了,但

我們批評孩子的態度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一個犯錯的孩子,在他最需要尊重的時候,如果能夠得到尊重,他應該會終身銘記。

20多年前,我就聽說過關於李鎮西老師的一個故事。李老師班上有個男生,抽菸,戒不掉。

一天,李老師在校門口等到這位男生,他從男生口袋裡掏出一包煙來,抽出一支後把19支還給男生,說:“今天你就抽19支,明天我還在這裡等你。”

第二天,李老師抽出2支,把18支還給男生,說:“明天17支……19天后就只有1支了。我希望你可以戒掉。”

故事說到這裡,有人會問:“男生最後戒菸了嗎?”還有人會問:“李老師這樣的教育方法,學生會聽他的話嗎?”

說實在的,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也是這樣想的,甚至我根本不贊同李老師的做法。

好多年,我一直讀不懂這個故事。

一直到10年前,我才慢慢讀懂李老師的用心。

其實,學生是否戒菸了這個結果不重要,李老師要傳遞的是

善良與尊重

,這是教育的智慧,也是教育的起點。

04

以“發洩情緒”為目的的批評

孩子接受批評的姿態,與孩子是否改正錯誤無關。

“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總669期)

批評孩子要注意“五不責”:飲食不責、疾病不責、煩躁不責、悔改不責、初犯不責。而且切忌在有情緒時批評孩子。

如果彼此都有情緒,先處理自己的情緒,再處理孩子的情緒。

在情緒爆發的時候,批評只會火上澆油,讓批評打著“為你好”的旗號變成“加害”孩子的利器。

“發洩情緒”的批評,往往是悲劇的導火索。

給予孩子空間與自由,允許並鼓勵孩子辯解。給孩子“回嘴”的權利——只有在孩子“回嘴”的時候,我們才可以覺察到孩子的痛點和淚點,才可以反思自己、對症下藥。

要允許孩子“屢教不改”,因為價值觀是自我建構的不是灌輸的,“屢教不改”才是正常的認知過程。

好的批評雙方都是贏家,而不是一方得意洋洋,另一方垂頭喪氣,那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作者:詹大年,昆明醜小鴨中學校長,昆明市民辦教育協會秘書長,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策劃學術委員。

圖片來源: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