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千年對話,明心見性(十二處)

十二、十二處

十二處,都是宇宙意識能量之所變現。

其次,阿難,為什麼說十二處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呢?十二處指的是眼與色處、耳與聲處、鼻與香處、舌與味處、身與觸處、意與法處。

一段千年對話,明心見性(十二處)

1、眼色處

阿難,你現在看祇陀園中的樹林和泉池。你以為這些到底是色塵生出眼根能見之性?還是眼根生出所見的色相?阿難,如果是眼根生出色相,則當眼睛觀看虛空時,沒有色相,沒有色相意味著著眼睛什麼也看不見了,還怎麼說虛空不虛空?眼根生出虛空也是同樣道理。如果認為是色塵生出眼見,則當眼睛觀看虛空時,沒有了色相,則能生出眼見的色塵也應沒有了,所生出的眼見即消亡,如此能生與所生都沒有了,又是誰來分別虛空與色相呢?因此應當知道,眼根能見之性與色相、虛空,都沒有一個生起它們的地方。也就是說,色塵處和眼根處二處都是虛妄而無自性,非因緣非自然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我們前面講了一切物質生命都是意識和潛意識的能量波動,色塵本質上也是,眼睛也是,當色塵的波動刺激眼睛時,色塵的潛意識資訊就會進入我們的意識,明暗,黑白,紅綠,方圓等等。每一刻,進入我們意識中的潛意識資訊都很多,往往色塵的潛意識進入我們的意識時,會受到原來潛意識資訊(過去經驗,情緒,環境)的干擾,導致我們得到的色塵資訊都帶有主觀色彩,而不是色塵真實的資訊,比如同一道光,有人覺得明,有人覺得暗,這是視覺失真。那到底是明還是暗呢?其實本質上沒有明和暗,都是我們意識的分別妄想,所以色塵和眼根,本質上是色塵的潛意識資訊進入我們的意識,被覺知到,同時又受個體潛意識的影響,因此覺醒程度越高的意識,見到色塵的資訊越真實。)

一段千年對話,明心見性(十二處)

2、耳聲處

阿難,你再聽聽祇陀園裡,過堂吃飯時擊鼓,集合大眾時撞鐘,鐘鼓音聲,前後相續,你怎樣思考呢?你能聽到此等鐘鼓之聲,究竟是聲音來到你耳邊呢?還是你耳根的聽覺去往鐘聲所在之處?阿難,如果是聲音來到你耳邊,那麼譬如我往室羅筏城乞食,此時在祇陀林就不會有我身在,因為我只有一個身體,在此處就不能去彼處;同樣的道理,此聲音之體亦只有一個,若說這聲音一定是來入阿難你的耳處,目犍連和大迦葉應不能同時聽到,更何況在林中的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一聽鐘鼓聲都來到集會處。如果是你耳根的聽覺去往聲音處,那麼如同我乞食回到祇陀林中,室羅筏城就不會有我身在;你聽到鼓聲,耳根聽覺既然已去往擊鼓之處,就不能去往撞鐘之處,那麼當鐘鼓齊鳴之時,應該不能同時聽到,更何況還有象馬牛羊等種種音響夾雜其中。如果說根本沒有聲音與聽覺的來往,聲音也不來,聽覺也不往,那就沒有聲音能被聽到了。因此應當知道,聽覺和聲音都沒有固定的處所。也就是說,耳處和聲處二處都是虛妄而無自性,非因緣非自然,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我們前面講了一切物質生命都是意識和潛意識的能量波動,聲塵本質上也是,耳朵也是,當聲塵的波動刺激耳朵時,聲塵的潛意識資訊就會進入我們的意識,形成聲塵的形象,聲音是誰發出的?聲音裡包含的是什麼意思?是快樂還是悲傷等等。又因為我們意識中的潛意識資訊太多,往往聲塵的潛意識進入我們的意識時,會受到這些原有潛意識資訊的干擾,導致我們得到的聲塵資訊都帶有主觀色彩,而不是聲塵真實的資訊,比如聽同一個聲音,有人覺得刺耳,有人覺得悅耳,這是聽覺失真。到底是悅耳還是刺耳呢?本質上沒有悅耳和刺耳,都是我們的意識分別妄想。所以聲塵和耳根,本質上是聲塵的潛意識資訊進入我們的意識,被覺知到,同時又受個體潛意識的影響,因此覺醒程度越高的意識越能見到聲塵的真實資訊。)

一段千年對話,明心見性(十二處)

3、鼻香處

阿難,你現在再聞此爐中所燃的旃檀香。這種香僅點燃一銖,室羅筏城內就會香氣四溢,方圓四十里同時可以聞到香味。你怎樣思考呢?此香味到底是生於旃檀木?生於你的鼻根?還是生於虛空中?阿難,如果此香味是從鼻根產生,既然稱言為鼻根所生,則應當是從鼻而出,可鼻根不是旃檀木,怎麼鼻中會有旃檀香的氣味?既然是你聞到香味,就應當從鼻吸入才對,如果說鼻中放出香氣,而又稱言為聞香,這樣講不符合‘聞’的本義。若說此香味是從虛空中生出,而虛空的本性是恆常不變,那麼香味也應常在不滅,何必還要透過爐中燃的旃檀木才有香味呢?如果說香味是由旃檀木產生,而此香木質,因燃燒而成煙,如果說鼻子聞到香味,該先聞道煙氣,煙氣近在咫尺,卻聞不到,香氣遠在四十里卻能聞到。因此應當知道,香味、鼻根與嗅覺都沒有生起它們的地方。也就是說,鼻處和香處二處都是虛妄而無自性,非因緣非自然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我們前面講了一切物質生命都是意識和潛意識的能量波動,香塵本質上也是,鼻子也是,當香塵的波動刺激鼻子時,香塵的潛意識資訊就會進入我們的意識,形成香塵的形象,香味是誰生出的?是香臭還是酸辛等等。又因為我們意識中的潛意識資訊太多,往往香塵的潛意識進入我們的意識時,會受到這些原有潛意識資訊的干擾,導致我們得到的香塵資訊都帶有主觀色彩,比如同樣是醋味,有的人感覺酸,有的人感覺不酸,這是嗅覺失真。到底是酸還是不酸呢?本質上沒有酸,沒有不酸,都是意識的分別妄想。所以香塵和鼻根,本質上是香塵的潛意識資訊進入我們的意識,被覺知到,同時又受個體潛意識的影響,因此覺醒程度越高的意識越能見到香塵的真實資訊。)

一段千年對話,明心見性(十二處)

4、舌味處

阿難,你常於早晨、中午二時與大眾一起託缽至各處乞食,有時會得到酥、酪、醍醐等種種上等滋味。你怎麼思考?這些味覺到底是生於虛空中?或生於舌根中?還是生於食物中呢?阿難,若說此味覺是生於你的舌頭,在你口中只有一個舌頭,如果它此時已成為酥的味道,再遇到黑石蜜糖,味道就還應該是酥味。假若味道沒有變化,那舌頭就不能稱為是可以辨別味道的;假若味道變化了,舌頭又不是多個,怎麼多種味道一個舌頭都能辨別呢?如果說這個味覺是生於食物中,食物沒有知覺分別,又怎麼能自知味道呢?況且,如果食物自知味道,就如同他人吃飯一樣,與你有何相干,又怎能稱為你的舌頭有嘗味的知覺呢?如果說這個味覺生於虛空,那你嘗一嘗虛空,當是什麼味道?如果虛空必定是鹹味,它既然能夠鹹了你的舌,也應同時鹹了你的面孔,那這個世界的人就應該全同海魚一樣了。既然常常受著鹹味,就應徹底不知道淡味,可如果不識知淡味,也就不會知覺鹹味了;這樣連鹹淡都無所知覺,怎麼能稱為能辨別味道呢?因此應當知道,味、舌根與嘗都沒有生起它們的地方。也就是說,嘗與味二處都是虛妄而無自性,非因緣非自然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我們前面講了一切物質生命都是意識和潛意識的能量波動,味塵本質上也是,舌頭也是,當味塵的波動刺激舌頭時,味塵的潛意識資訊就會進入我們的意識,味道的波動是誰發出的?是鹹淡,苦辣,還是酸甜等等。每一刻,進入我們意識中的潛意識資訊都很多,往往味塵的潛意識進入我們的意識時,會受到原來潛意識資訊(過去經驗,情緒,環境)的干擾,導致我們得到的味塵資訊都帶有主觀色彩,而不是味塵真實的資訊,比如吃同樣的飯,有人覺得鹹,有人覺得淡,這是味覺失真,而它本身到底是鹹還是淡呢?這是需要我們去悟的。本質上沒有鹹,沒有淡,都是意識的分別妄想!所以味塵和舌根,本質上是味塵的潛意識資訊進入我們的意識,被覺知到,同時又受個體潛意識的影響,因此覺醒程度越高的意識,見到味塵的資訊越真實。)

一段千年對話,明心見性(十二處)

5、身觸處

阿難,你時常在晨起時用手摩自己的頭。你以為如何?這個因觸摩所生的觸覺,那裡是生起它的地方?能覺知的觸覺是在手?還是在頭?若是在手,那單是手就有觸覺了,頭則沒有觸的知覺,那為什麼頭也有觸覺呢?若是在頭,那單是頭就能有觸覺了,手則沒有觸覺,那手怎麼也有觸覺呢?若頭與手各自都有一個知覺體,那你一人應有兩個身體才是。若頭與手共一個觸覺,那頭與手應當是一體,若真的為一體,就不會有觸覺產生了;若說手與頭是二體,那觸覺究竟應在誰處呢?若在能摩之手,即非屬於所摩之頭;若在所摩之頭,即非屬於能摩之手,實際情況是兩者都有觸覺,講不通。總不應說是虛空來給你作所觸之塵境吧!因此,應當知道,觸覺、觸塵與身體都無生起它們的地方。也就是說,身處與觸處二處都是虛妄,非因緣非自然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前面我們講了一切物質生命都是意識和潛意識的能量波動,觸塵本質上也是,身體也是,當觸塵的波動刺激身體時,觸塵的潛意識資訊就會進入我們的意識,觸離的波動是誰發出的?是冷熱,澀滑,還是軟硬等等。每一刻,進入我們意識中的潛意識資訊都很多,往往觸塵的潛意識進入我們的意識時,會受到原來潛意識資訊(過去經驗,情緒,環境)的干擾,導致我們得到的觸塵資訊都帶有主觀色彩,而不是觸塵真實的資訊,比如接觸同一個物體,有人覺得冷,有人覺得熱,這是觸覺失真,而它本身到底是冷還是熱呢?本質上沒有冷,沒有熱,都是意識的分別妄想!所以觸塵和身根,本質上是觸塵的潛意識資訊進入我們的意識,被覺知到,同時又受個體潛意識的影響,因此覺醒程度越高的意識,見到觸塵的資訊越真實。)

一段千年對話,明心見性(十二處)

6、意法處

阿難,你常常把過去做過的事情分為善、惡、不善不惡三種行為,形成記憶儲存在潛意識中,生成法塵。此法塵是意識所生?還是心外的境界所生?阿難,如果法塵是從意識中生出,此法就不是外塵,故不是意識之所緣;意識所緣的物件才叫作‘處’,因而此法塵怎麼能成為‘意處’呢?若說此法塵離開意識另有所生之處,那麼法塵的自性是覺知性呢?還是非覺知性呢?如果是有覺知性就應叫作意識,此時法塵既不同於你的意識,又不是外塵,那豈不是同於他人的意識了嗎?如果認為離於意識且有知覺的法塵是你的意識,為何你的意識更分為了兩個呢?如果是無有覺知性,則此法塵既無色聲香味四塵,又無離合冷暖之觸塵以及虛空之相,法塵究竟應在何處呢?此法塵在五塵色法、虛空之中都沒有具體的形象,你該不會認為人世間更有虛空之外作為法塵的處所吧?色法有內外之別,虛空豈有內外!此法塵既然不是意識之所緣,非意識非環境,法處從何建立呢?因此應當知道,法塵與意識都沒有生起它們的地方。也就是說,意與法二處都是虛妄而無自性,非因緣非自然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這段話講我們的意識和潛意識,意識和潛意識都是真心(宇宙)所變現的,意識是空是覺知,潛意識是我們過往一切念頭,語言,行為的記憶。)

您的

慧手

轉發[比心],即能點亮心燈無數,讓一億人見到真正的自己,我們在努力,感恩您的關注!

一段千年對話,明心見性(十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