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是如何“養廢”的?愛“較勁”的父母,需要反思

青春期的孩子是如何“養廢”的?愛“較勁”的父母,需要反思

在《孩子成長公開課》節目中,李玫瑾教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警察爸爸向她求助,表示自己是警察,平常工作很忙,幾乎沒時間陪孩子。

孩子16歲的時候,開始叛逆,逃學、去網咖、夜不歸宿,媽媽拿他束手無策,無奈向警察爸爸求助。

而爸爸的應對方式也非常“簡單粗暴”——兒子不聽話就打、罵,儘管兒子沒有反抗,但心裡卻“恨”上了爸爸。

後來有一天,警察爸爸在家裡翻相簿時,忽然發現,所有合影中他的部分,臉都被兒子用刀劃得稀巴爛。

青春期的孩子是如何“養廢”的?愛“較勁”的父母,需要反思

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多家長的第一感受就是“難以管教”、“叛逆”,青春期的孩子,也確實容易發生許多成長問題,比如離家出走、逃學、酗酒等等,甚至還可能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而當孩子青春期叛逆時,很多家長會像上面那位警察爸爸一樣,試圖用更強硬的方式,與孩子不停“較勁”,分出個勝負高低。

殊不知,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戰爭從來沒有“贏家”,一直和孩子較勁的家長,會讓孩子在叛逆的路上越走越遠。

青春期的孩子是如何“養廢”的?愛“較勁”的父母,需要反思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會叛逆?

1.

生理結構特殊

青春期是孩子生長髮育的關鍵時期,激素分泌旺盛,各種激素作用下,孩子本就容易產生情緒波動。

除此之外,額葉是人體大腦中的“執行官”,負責認知決策、對大腦其他部分產生的衝動進行核查,掌管著我們的情緒控制能力。

而額葉的髓鞘要到20多歲到30歲才會發育完成,孩子在青春期時,因為額葉發育不完善,會缺少自控力,很容易因為一些小事產生過激情緒,於是在父母眼中,孩子的行為表現自然稍顯“叛逆”。

青春期的孩子是如何“養廢”的?愛“較勁”的父母,需要反思

2.

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

《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一書中提到:

“青春期前的家庭教育、家庭氛圍、親子關係,都對孩子進入青春期,或做了有益的鋪墊,或埋下了不良的隱患。”

換句話說,孩子青春期忽然變得叛逆,其實是父母採用了不當的教育方式,集中到青春期一下爆發而已。

比如有些家長平時習慣了強勢,事事都要管孩子,結果孩子來到青春期後會過激反抗。

或者有些家長從小溺愛孩子,養成了嬌慣的性格,孩子來到青春期後徹底“放飛自我”,家長也變得無能為力。

對家長而言,孩子來到青春期,彷彿一夜之間變了模樣,而對孩子來說,其實是日積月累下的自然結果。

青春期的孩子是如何“養廢”的?愛“較勁”的父母,需要反思

3.

自我意識覺醒

孩子來到青春期後,自我意識覺醒,會渴望獨立,迫切地完成與父母的剝離,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自我。

於是在他們獨立的過程中,習慣於否定權威、否定一切約定俗成的規則,而否定父母也成了最簡單的凸顯自我的方式。

因此有些家長會發現,越乖巧的孩子青春期會變得越叛逆,這其實正是他們自我意識覺醒的一種外在表現。

青春期的孩子是如何“養廢”的?愛“較勁”的父母,需要反思

如何應對孩子的青春期?

1.

理解、尊重孩子的行為

因為染髮、打耳洞,黃磊的女兒“多多”曾引發許多爭議。

但黃磊和孫莉卻選擇了堅定支援女兒,孫莉表示“愛美是女孩的天性,現在阻止,將來孩子只會更叛逆”。

其實,孩子來到青春期,本就會對美麗、個性有更強的追求,追趕潮流、染髮也只是一種新鮮的嘗試而已。

身為家長,只有理解、尊重孩子的行為,才能讓孩子感到來自父母的愛,更順利地度過青春期,完成自我成長。

青春期的孩子是如何“養廢”的?愛“較勁”的父母,需要反思

2.

注意與孩子的溝通方式

很多“中國式”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都習慣用責備的語氣來表達關心,或者乾脆像“上級對待下級”那樣,向孩子發號施令。

而孩子來到青春期後,由於自我意識覺醒、渴望獨立,他們會格外希望與父母“平等對話”,如果父母仍像小時候那樣與孩子溝通,孩子會非常難以接受。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我們一定要注意自身的溝通方式,真誠表達自己的感受,將他們作為獨立的個體。

青春期的孩子是如何“養廢”的?愛“較勁”的父母,需要反思

3.

給孩子獨立的空間

孩子來到青春期,對世界已經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也有了一定的決策能力。

此時我們應該適當放手,保持好彼此間的距離,給予孩子更多獨立的空間,否則一味管教,只會將他們推得越來越遠。

青春期的孩子是如何“養廢”的?愛“較勁”的父母,需要反思

結語:

青春期是孩子獨立意識覺醒,完全蛻變為“成年人”的關鍵期。

我們作為家長,切忌一味地與孩子“較勁”,用理解和尊重走進孩子的內心,才是青春期的正確應對方式。

今日話題:孩子青春期,你是如何應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