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各項改革大多領先日本,但為什麼還打不過日本?

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覆滅給人巨大的反思,到底是軍事水平不行,還是經濟實力差勁呢,清朝和日本幾乎是同一時間進行了改革,外交策略也大體相同,怎麼這結果就這麼不一樣呢?在太平天國覆滅之後,清朝開始了著名的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的武器裝備,開始建立自己的機械廠和鋼廠等現代工業。

從各個方面來說,大清國還真有點兒起死回生的味道,由於這個時候是同治皇帝在位,所以這段時間也被人稱為同治,就在清朝大張旗鼓地推行洋務運動的時候,東方的日本也開始了自己的明治維新,從時間上來說,日本明治維新晚於清朝的洋務運動。但是師傅請進門,修行在個人,30年之後,清朝和日本開始了一場影響國家發展的戰爭,最終我們落敗了,李鴻章是清朝洋務運動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清朝的各項改革大多領先日本,但為什麼還打不過日本?

李鴻章照片

作為淮軍集團的首領,李鴻章當然會在軍隊建設上偏袒自己的淮軍舊部,比如駐紮在天津的盛軍,這是淮軍的精銳部隊,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盛軍官兵裝備了大量的西方連發步槍,從國外還進口了加特林機槍和重炮,而且還聘請了很多的德國軍官做顧問來學習德國軍隊的戰法,無論是從哪個角度來說。盛軍都應該算是世界上最強悍的軍隊之一,至少在亞洲地區應該沒有對手,但是這僅僅是表面現象,撥開這一層雕像,我們會發現清朝最精銳的淮軍也充滿了腐敗和無知。

清朝的各項改革大多領先日本,但為什麼還打不過日本?

克虜伯和清軍自制炮

盛軍的各級軍官基本上都沒有接受過軍事教育,在選拔軍官的時候,選拔的標準仍然是弓馬嫻熟,作戰勇猛,這可是古代將領的選拔標準,明顯與當時的時代所脫節。德國顧問曾經建議把盛軍主要的軍官集中起來,搞一個速成學習班。而盛軍將領對德國顧問存在明顯的排斥,其實在北洋水師中也出現了類似問題,英國顧問琅威理和總兵劉步蟾的矛盾就是最好的例子,裝備先進武器,但是沒有具備與之配套的戰法和思維,這就是清軍的真實寫照,這樣的軍隊雖然看上去十分強大,其實不過是徒有其表的花架子而已。

清朝的各項改革大多領先日本,但為什麼還打不過日本?

清朝統治者們所盲目模仿的只是西方列強的表面,卻並不知道西方列強如此強大背後的制度原因。退一步來說,他們即使知道也不會放棄自己的既得利益,進行深層次的制度變革,而且當他們意識到危機四伏,真正想來一點兒變革的時候已經太遲了,所以最後只能崩潰。都是改革,中國叫洋務,日本叫維新,起步的時間相差無幾,中國是1865年,日本是1868年,都請洋專家翻譯典籍,引進機器裝置修鐵路開礦架電線派留學生。1635年,日本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直到1868年,明治維新時結束時長233年。1723年,雍正禁止傳教限制貿易閉關鎖國,由此開始到1840年南京條約簽訂而結束,我們是117年。這看似清朝的改革先於日本,但是在一件事情上領先,那就是政治改革。日本在1889年頒佈了憲法,第二年召開了第一屆民選國會組織起了內閣,之後日本的鋼鐵採礦軍工等行業迅猛開展,工業實力總體是強於中國的

自此,日本搭上了飛速發展的列車,把中國甩在了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