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背後的經營問題

近日,香港人氣男團樂隊Mirror在紅館舉辦演唱會,不僅接二連三的出問題,最終還鬧出致命意外,大螢幕從高處墮下並擊向兩名舞蹈員。 至今,其中一名舞蹈員還在深切治療部留醫,估計就算保得住性命亦將半身不遂。

Mirror背後的經營問題

現時,警方重案組正接手調查這次意外,港府亦正在瞭解事件,並表明如果證明有人為疏忽,將會嚴正追究。 案件正在調查中。 我們只能等待相關報道。 唯一希望的就是受傷的舞蹈員可以醒及康復。

暫時來說,我們或可把視野拉遠一點。 這次不幸的意外,亦反映了經營者的一個問題。 眾所周知,這人氣男團樂隊是Viu TV電視臺一手捧出。 Viu TV是某大財團旗下的一個電視臺。 一直以來,我們見整個集團都在利用Mirror的人氣作宣傳,並明顯獲得不錯的利益。

Viu TV電視臺走「小眾路線」,成功以低成本捧紅了一隊男團。 Viu TV本身已正在不斷利用Mirror的人氣。 除了Mirror之外,大眾未見這電視臺有太多的新搞作,亦不見有其他出名的明星坐鎮,近年也不發覺有什麼出色的節目或人氣劇集。 簡單來說,Viu TV在成功捧紅Mirror後,似乎整個電臺的資源都相對集中地投放在Mirror身上。 純以「會計財務」的角度出發,電視臺當然是把資源集中投放在 Mirror 樂隊,這樣才最符合成本效益。 但從策略角度看,這種經營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把Viu TV及Mirror捆綁在一起。

有趣的是,該大財團尚有其他業務,在宣傳上亦用上了Mirror。 舉例說,大財團旗下的其他業務,會藉助Mirror的人氣作宣傳。 另一方面,Mirror又可以藉大財團的推廣資源從而增加本身的曝光率,這種關連公司的互惠互利,或可以算是一種協同效應。

這「捆綁式銷售」的好處,當然是「本小利大」,成本效益最大。 以一整個集團看,更是最省錢的經營方式; 只要沒有什麼負面訊息,自然是「一榮皆榮」。 但一整個集團之不同業務,在形象上被牢牢「捆綁」在一起,如今出事,當然是「火燒連環船」。

某些大財團慣做「大買賣」,卻未必善經營。 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生意模式及做法,如果管理層只是慣做企業併購或財務管理,只懂看「數字」,往往會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文:寒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