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成都和南京等老牌城市和深圳的差距並不在硬體上,原因如下

為何武漢、成都、南京只是新一線城市,

反倒是深圳,短短40多年就發展成了公認的一線城市,甩建城史千八百年的老牌傳統中心城市不止一條街。原因到底是啥?

武漢、成都和南京等老牌城市和深圳的差距並不在硬體上,原因如下

深圳羅湖區

這些老牌城市在硬體上並不比深圳差,甚至在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有明顯的優勢。

但是最為關鍵的一點:深圳的經濟總量碾壓這些城市。

簡單列舉一下GDP,去年深圳的GDP超過3萬億,而剛剛提到的老牌城市GDP都不到2萬億,差距有1萬多億元,這是什麼概念?

中西部省份普遍只有省會的GDP能有1萬億元,太原、貴陽、南昌等省會距離萬億GDP還有很大差距。一般的縣城GDP也就200億元,

也就是說新一線城市的GDP和深圳差了幾十座縣城。這麼比較就很直觀了。

為啥深圳的GDP能超過這批新一線城市那麼多?關鍵是產業結構不同。深圳抓住了一大批新興產業的機會,成功地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

20年前的深圳也是靠低端製造業發家的, 靠“三來一補”,紡織廠、玩具廠……各種組裝廠遍佈。

武漢、成都和南京等老牌城市和深圳的差距並不在硬體上,原因如下

工廠

那時的深圳利用全國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以及地處沿海有大型港口,運輸成本低,賺一些辛苦錢。但是20年後,深圳的騰訊、華為、比亞迪、大疆、邁瑞醫療等企業都發展起來了,這些企業基本都是行業內的龍頭企業,騰訊是網際網路頭部企業,比亞迪是新能源汽車頭部企業……

問題是為什麼武漢、成都、南京等老牌城市沒能產生這些頭部企業,反倒是最年輕的深圳誕生了這些巨頭?這個問題耐人尋味。

有句話叫“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深圳有產生頭部企業的土壤,剛剛提到的其他城市則不具備這種土壤。

就算有偉大的企業家的種子,你不鼓勵他,不幫助他,他也可能泯然於眾人。

武漢、成都和南京等老牌城市和深圳的差距並不在硬體上,原因如下

深圳羅湖口岸

首先深圳的誕生就和商業緊密地聯絡在一起。

深圳隔壁的香港是著名的商業城市,辦事的規矩不是求人,不是找關係,而是依靠市場規則辦事,按照商業準則辦事。

內陸的老牌城市都有悠久的歷史,在農業社會時期就是傳統中心城市了,雖然改革開放了,

但是開放得還不夠徹底,還較為普遍的存在辦事靠關係,做成事要靠關係的心理,沒有形成一套透明化,效率高的商業準則。

武漢、成都和南京等老牌城市和深圳的差距並不在硬體上,原因如下

深圳南山區後海

正是因為這套商業準則,使得一大批沒有關係的弄潮兒,一大批有冒險精神的人來到深圳創新創業,

他們的個人氣質和深圳的城市氣質相吻合,而且更加強化了深圳的城市特質。

他們在深圳這片土地上做實驗,嘗試各種賺錢的方法, 有很多人真的賺到了錢,而且為這座城市的產業升級做出了貢獻,涓涓細流,匯成江河,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深圳。

深圳的最大競爭力就是有良好的土壤,能夠吸引最具活力的人到這座城市發展,讓這些沒有關係的人能夠取得非凡成就,你贊同這一看法嗎?

歡迎留言說說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