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嬰兒“省事”不哭鬧,是好還是不好?與他的大腦發育有關嗎?

分享我在臨床工作中,遇到過的一個真實故事:

有一對夫婦,抱著一個約9個月大的嬰兒來就診,要求給孩子進行神經運動發育的評價。檢測結果:孩子的運動及智慧發育明顯遲滯,幾乎是停滯在2個月嬰兒的發育階段。這個孩子是足月、順產兒,父母健康,無腦損傷的高危因素。

仔細一問,原來父母只有這一個孩子,是和自己家老人在一起生活。

只聽老人講的,孩子生下來後如果總是抱或者逗弄的話,會讓他養成總喜歡纏著人,讓人抱著不好哄的壞習慣

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發生,父母從這個孩子出生除了餵奶之外,就將他獨自放到一個沒人的房間裡生活,很少去抱或逗弄他

。這個孩子果然是非常的省事,很少有哭鬧或找人的行為出現。隨著月齡的增長,家人發現了孩子的異常,整天只是安靜地躺著很少哭鬧和活動,不僅不認識父母,還沒有出現同月齡嬰兒的一些應有的反應和能力,這才著急來醫院進行檢查。檢查發現嬰兒的大腦發育不良,神經運動發育停滯,各種能力明顯落後於同齡兒。

小嬰兒“省事”不哭鬧,是好還是不好?與他的大腦發育有關嗎?

“安靜”嬰兒,需要特別的注意觀察。因為“哭訴”是嬰幼兒唯一的表達方式。

我瞭解孩子的生存情況後,感到非常的震驚。綜合分析一下,他的發生原因大致如下:

早期大腦發育的神經生理學研究顯示:給嬰兒豐富的環境(如聽覺、視覺、味覺、嗅覺等)刺激,可以增加大腦神經細胞的突觸連線數量,促進大腦的發育。

該嬰兒生後大腦的這種早期感覺刺激被剝奪,使大腦相應的感覺區域出現萎縮,導致大腦發育功能障礙,造成明顯的發育遲滯現象。

嬰兒在學習的關鍵時期裡,失去了學習和積累經驗的機會。就很難再學習和掌握各種生存的能力,難以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

小嬰兒“省事”不哭鬧,是好還是不好?與他的大腦發育有關嗎?

不論寶寶是“哭鬧”還是“安靜”,家長都應給予及時的應答和互動。有助於大腦及神經運動發育

家長與寶寶互動的重要性:

新生兒從出生後,每天重複著哺乳、被摟哄睡、洗涮和尿便等簡單生活節奏,享受著父母的呵護與愛撫。這些作為對嬰兒大腦的早期刺激,可將沉睡中的新生兒逐步地喚醒過來,隨著大腦的發育逐步學會知識和生存的本領。來自外界的這些刺激,是促進小嬰兒大腦發育非常關鍵的必要條件。

嬰兒在與父母的親密接觸和互動中,會學到很多:

① 模仿

透過模仿爸媽的表情、在肢體動作與喃語交流中,產生對新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提高自己認知的能力。經過反覆的動作練習,學會與條件反射有關的吸吮、進食、等動作行為,獲得懼怕及躲避危險等行為的能力。

小嬰兒“省事”不哭鬧,是好還是不好?與他的大腦發育有關嗎?

寶寶的認知是從“模仿”開始的,家人的一舉一動都是“模仿”物件

② 聆聽

嬰兒在父母懷中,聆聽熟悉的聲音和話語,會讓孩子獲得情感的滿足和安全感。促進人格和個性的良好發展。同時語言在大腦內積累,使其能很快就學會說話,使學習能力快速的發展。

小嬰兒“省事”不哭鬧,是好還是不好?與他的大腦發育有關嗎?

寶寶的咿呀學語是從聽,說,讀的順序養成的。因此,小傢伙們都是家長們最忠實的的“聽眾”

③ 視野

嬰兒視野的開闊,獲取的知識和經驗增多,有利於養成良好的行為準則,防止不良行為的產生。

小嬰兒“省事”不哭鬧,是好還是不好?與他的大腦發育有關嗎?

帶寶寶散步讓寶寶接觸自然,接觸新鮮事物。有助於開闊視野,促進大腦發育。低月齡兒需要在確保安全下外出。

孩子的學習和能力發展,存在有“關鍵時期”。在關鍵期學到的知識或能力,將受益終生。錯過後再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或能力,會變得非常困難。

結語:

故事中的這個孩子,與“狼孩”有著相似的遭遇。“狼孩”是由於早年不幸流落到狼群中,由狼撫育長大的。他的大腦失去了早期應有的刺激,喪失了學習人類語言和行為的機會。長大後當再返回到人類社會時,那種格格不入難以適應,不能融入人類社會的悲慘遭遇,讓人動容為之淚奔。

而這個孩子的大腦,早期的感覺刺激和經驗同樣被剝奪,也喪失了在關鍵時期的一些學習機會。使大腦相應區域出現萎縮功能障礙,導致嚴重的發育落後,身心的發育幾乎停滯。這樣的教訓是深刻而沉痛的,讓孩子家長後悔莫及。小嬰兒早期的大腦感覺刺激和經驗積累,對兒童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不能因為寶寶“非常省事”無哭鬧,而忽視他的存在。小嬰兒正常的哭鬧,不可能沒有,它是孩子情感和訴求的一種表達方式。父母給予豐富感覺和語言刺激,會促進孩子大腦的正常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