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何沉迷於遊戲?

其實孩子沉迷的不是遊戲,而是喜歡上虛擬世界的自己。

在這世界上,任何工作,哪怕是鐘點工,按時薪計算的,最快你也得日結,哪怕你是搬磚計件工作者,最快也得數量滿足才能兌現,但是遊戲呢?每一秒都在兌現他的“成功”。

第一:學習是漫長而又枯燥的過程,哪怕孩子再有天賦,也得靠平時積累知識點,在考試中才能體現,而等到成績出來的時候,也許已經過了好幾個月了。而遊戲呢?隨便打個野怪就有經濟,而有經濟就能馬上兌現,購買武器和裝備,然後有更好的裝備又可以換到得到更多的經濟,這可比工資日結快多了,也比考試出成績快多了。

孩子為何沉迷於遊戲?

第二:遊戲中的所有角色,他是他自己扮演的,法師、射手、刺客還是輔助,所有的角色都是他個人意志的體現,他可以選擇輸出,傷害打滿,也可以選擇抗傷,承擔所有對錯,而且每一把遊戲,他都可以扮演不同角色,去尋找和滿足自己,但是學習並不能,哪怕他自己喜歡的學科,也得和其他自己不擅長不喜歡的學科合在一起,而自己喜歡的學科成績只佔一部分,但是遊戲呢,可以佔很大一部分,每個位置都可以取到絕對性的作用。

孩子為何沉迷於遊戲?

第三:遊戲是互動的,是團隊作業的,輔助可以跟蹤刺客法師或者射手,也可以中野輔聯動,甚至開局就可以打團戰,但是學習很難形成互動,男女生相處吧,你們怕早戀,有些學校連男女同桌都不行,而平時交往,你們自己又把學生進行分類,這個學生家庭不好,這個學生學習沒你好,這個學生有不好的行為,總是把他人進行一面的否定,選擇權不交給孩子。

第四:遊戲中他們成了“領導”,有些孩子,現實中是很不自信的,不敢和他人多說話,平時甚至窩在角落裡,但是遊戲中呢,他們開著麥,可活躍了,為何?因為遊戲中,只要自己打得好就有話語權和指揮權,可以帶領隊友取得勝利。

第五:他們放飛了自我,遊戲中,角色可以自己選,想要什麼面板自己選,名字自己取,想穿什麼穿什麼,想叫什麼叫什麼,這些許可權,平時有嗎?名字也是啥都有什麼“她與劍皆失”、“小趴菜”、“又菜又愛玩”。這些其實也是學生個性的體現。

孩子為何沉迷於遊戲?

第六:大多數情況下,遊戲中都能找到“另一半”,遊戲中大多數人都能處到CP,因為只要能展現出來自己的特長,就很容易讓對方喜歡,比如你打野帶節奏,比如你射手收割人頭,設定你是輔助和大肉替對方阻擋傷害,這些都能讓對方喜歡和感動的。

平時不敢說的話,或者不能說的話,遊戲中都能說了,為何?因為他們實際上也知道,遊戲中很難遇到的,說了也沒事,所以“虛擬”成了“現實”。而兩顆真心最容易走到一起。話又說回來,遊戲中被拒絕,那又怎麼樣?他們還有下一個,哈,沒有失戀的煩惱。

卡納基說:“人類內心深處都有渴望被“尊重和認可”的本能,”而遊戲恰好滿足了這些特性,他可以做他想做的一切事情,平時害怕被拒絕的,在這裡哪怕失敗了可以有“下一把”,可以尋找到自己喜歡的人和喜歡自己的人,是友情的閨蜜,是協同的戰友,是甜蜜的“CP”,所以遊戲中的他才是最真實的自己!

對於父母而言,我們其實也渴望被“尊重”,因為我們賺錢工作都不容易,我們是月結,搞不好工資被多質押了15天到20天,甚至拿不到工資,所以我們渴望自己的心血能被孩子理解和尊重,同樣孩子也渴望自己的努力被尊重,哪怕我們認為這是“幼稚”的。

物理學告訴我們:“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尊重也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