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無論學院裡的學習還是社會中的學習,前面的學習一定要有度有法,甚至於有點笨的學習。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學習最終要回到自然生活中去,任何的經典都只能表現自然的一個方面,而非全面,所以自然裡遠有很多可挖掘的方法,而非東施效顰。

——王慧曉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

又署王森、王一柏、王柘。1980年生於山東省萊陽市。2006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水墨人物專業。師從田黎明,劉慶和,唐勇力,華其敏,劉金貴,史國良,陳平,崔曉東,李洋,胡明哲,王曉輝等教授。1997-2001年 青島工藝美術學校 。2008年參加由文化部舉辦的第22屆巖彩畫藝術高研班。

近年展覽:

2015年學院派 -2015水墨巡迴展 (梅蘭芳大劇院)

2015年即刻出發2015年中國青年藝術家提名展(時代美術館)

2015年隨學院之星參展中國國際文化藝術博覽會(全國農業展覽館)

2015年 古法新生 CYAP水墨評選公示展(炎黃藝術館)

2015年學院之星優秀作品展(保利藝術博物館

2015年畫語境-水墨邀請展(李可染畫院美術館)

2015年 古意新象-乙未冬末水墨邀請展(炎黃藝術館)

2016年 猴年畫猴當代青年藝術家邀請展(見心會館)

2016年 觀瀾山水。保利文化學院之星新銳藝術展 (深圳)

2016年 保利學院之星北京大都匯展覽

2016年 炎黃之春-當代中國畫家邀請展

2016年 水墨雙生水墨邀請展 (樹美術館)

2016年 古意新象—丙申冬月青年藝術家邀請 展(炎黃藝術館)

2016年 無涯惟智—李可染畫院青年畫院首屆作品邀請展

2016年 肆意遊遨王慧曉山水作品雅集 (細語時咖啡廳)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一石一木寄山林》

文·王慧曉

久居城市便對山林有了一種疏離感,由於這樣的疏離,也對山林產生了魂牽。

木石的組合在城市的景觀裡常常看到,於我而言,不喜歡人造的景觀,也不喜歡景區,不是因為不美,而是因為缺少了想象的餘地。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皺廋漏透是太湖,靈璧這類石頭的審美四決,是審美更是審醜,看的是石頭的特有個性,個性的東西就不一定全美,但一定要有鮮明的特點,當然這個標準來源於巧的思維。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我喜歡憨憨的石頭,不是因為這樣的石頭好看,而是看著有力量,有想象,有時有臥像,有時有立姿,有時蓄勢,有時像山峰,如果用動和靜來體會的話,我把這些憨石, 拙石,理解為蓄勢或是含的關係,屬於靜極而動,這些需要體會和生活裡的沉澱,木有一種向上的力量,石頭有一種向下的力量,美的產生本身是一個矛盾的產生,昇華與沉澱,大與小,冷與暖,曲與直,方與圓。。。。。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宋代蘇軾的《枯木怪石圖》,元末畫家倪瓚的《六君子圖》畫的是石和木,倒不如說畫的是人的狀態,畫的是精神。畫面裡是物象和形,卻也不再是一木一石的景觀,而是藉助於自然之形,自然之體,表達了自己的狀態和理解,園林裡常說造景,文學作品裡造境,繪畫裡造精神。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關於木石的題材創作,從2010年後就有陸陸續續的感知,寫生和創作,已經完成了《枯山水系列》,糅合了自己對枯山水的理解,《靜》極而動,《無》中生有,《玄》之又玄,《枯》木逢春,《常》而非常,明月《閒》伴,又雙《叒》叕,《觀》古,觀心,觀自在,枯山水在我的理解不在枯,而在蓄和含,侘寂美學不在傷而在養。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非花》和《非林》系列也在陸續的創作中,物象的本真真的重要麼,像與不像,似與不似,是花非花,是林非林,收穫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對藝術的一些思考

1。藝術基本上被玩壞了,無意批評某些流派,我們都從其中學習而來,但學習也往往需要辨別,我之所以用玩壞了,是因為對待藝術的虔誠心缺失了,信仰沒了,責任沒了,一切變得不打緊,差不多,好玩,所以就無從談及精神的高度,變得著於形式而無內容。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2。形式與內容統一問題,學術界研究了多年,打個比方,在有食物的情況下,沒有筷子,而人又很餓,我想大部分人的選擇會飢不擇食的去吃掉食物,寓言裡也有個烏鴉喝水的故事,你說這樣的形式和內容是否很統一呢? 這就是我想說的第二點飢餓感,不是對食物的,是對藝術感受上的強烈表達的飢餓感。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3。個人覺得真正抽象的藝術並不存在,只是或多或少資訊素的提取。

4。在有了一定方法後,該忘記的方法就要忘記,因為我們不單單是要展示自己的技術如何,而是要表達的思想如何,大道至簡,講的清楚,說的明白就是好方法,佛教裡講明心見性,最重要的是初心。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5。繪畫到一定層面一定是理性的,因為我們經過學習,只有理性的經營,才能將感受適中的表達,也就是古人所講的度。

6。山的高度,樹的高度等等吧都可以測量,他們都是載體,精神表達的載體,我想山非山也是此理吧!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7。關於中西合壁問題,我覺得東西南北本為一體,有水土不服的,也有消化能力好的,關鍵在於需要或是不需要,今天喝白開,明天喝牛奶,一樣的道理,成長需要不偏食最好。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王慧曉:一石一木寄山林

-END-

書畫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