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反擊戰第一天,坦克連沒有遇到越軍,卻為何失去了戰鬥力?

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打響前夕,廣州軍區55軍坦克團7連奉命配屬步兵487團由米七以南的松樹山出擊,沿423高地向班列穿插,會同配屬步兵489團穿插至探某的坦克8連完成斷敵退路,阻敵增援的任務,保障主力圍殲同登地區越軍。

米七至松樹山、423高地一帶多為東西走向的起伏山巒,高程為100至400米。中間僅有一條鄉村土路,各種車輛通行困難。班列位於探某東南1公里處,周圍多為100至150米高的土山。山上有樹林和灌木叢,谷地多為稻田地,沒有縱向道路,坦克行動極為困難。同(登)諒(山)公路和同(登)諒(山)鐵路分別在班列東西兩側透過。

松樹山至423高地之間的各個無名高地,由越軍部分地方武裝防守。423高地、班列地區為3師12團6營和獨立205營各一部兵力防守,探某地區有一個高射炮營的陣地。越軍依託上述地區各個高地,構築了明碉暗堡和環形塹壕,配備了各種反坦克火器和其它火器,組成了交叉火網,設定了防坦克和防步兵障礙。

對越反擊戰第一天,坦克連沒有遇到越軍,卻為何失去了戰鬥力?

坦克7連連長李德貴受領穿插作戰任務之後,於2月15日組織全連車長、駕駛員到米七南側無名高地進行現地勘察,下達戰鬥任務,明確穿插路線。回來之後,各車對戰鬥任務進行了研究討論,並進一步作了戰鬥準備。16日3時,坦克7連向中柳開進,5時到達中柳,指導員唐洗利當即組織全連偽裝和檢查車輛,連長李德貴帶幹部和駕駛員隨團坦克指揮小組和步兵團首長再次到松樹山勘察了地形。當日晚上,7連進至米七待機。

在向米七前進的過程中,因為天黑路窄,關燈駕駛,705車在接近預定地域時掉溝。坦克託底,傾斜20多度,不能前進。技術保障組從電臺裡得知情況之後,立即趕到現場察看。認為自救有困難,如果不及時搶救就會影響全連戰鬥行動。

副營長當機立斷,決定用前車(706車)牽引,同時由技術員操縱705車,準備就緒後同時起動,一次成功,拖出了705車。經檢查,左側誘導輪曲臂變形,需要更換,但是現場沒有器材,於是將其拖至路邊,讓開通路,使其餘坦克按計劃進入了預定地域。

對越反擊戰第一天,坦克連沒有遇到越軍,卻為何失去了戰鬥力?

2月17日6時25分,炮兵開始進行15分鐘的火力急襲,對越自衛還擊作戰正式打響。坦克7連按照1排、連長車、2排、指導員車、3排、教導員車的順序,搭載步兵487團6連1排迅速前出。由於天還沒有亮,視度不良,又是關窗閉燈行駛,不便觀察,加上路窄坡陡,前進不到200米,703車掉在路旁,情況與705車相似,技術保障組迅速前出搶救。

接下來,702車、 701車、710車又相繼掉溝,704車、706車衝到松樹山山腰時,由於坡度大,地面附著情況不好,坦克產生橫滑之後陷車不能前進。至此,7連還沒有駛出國境線,就已經有7輛坦克(坦克1排、2排和連長車)失去了戰鬥力。

指導員唐洗利指揮3排繼續前進,並命令車長露頭指揮,駕駛員開窗駕駛,5輛坦克(含教導員車)迅速佔領了松樹山頂部,當即以原地火力壓制松樹山西南1000米處無名高地越軍火力點,支援步兵攻佔了該高地。爾後團指揮所命令該連繼續穿插,指導員立即指揮本車首先下山,由於地形複雜,坡度較陡,下到山腳後該車陷在小河溝內,指導員立即向指揮所報告了這一情況,指揮所命令注意選擇道路,按預定方向穿插。

對越反擊戰第一天,坦克連沒有遇到越軍,卻為何失去了戰鬥力?

當教導員指揮其餘坦克從右側山坡繼續下山時,由於坡度太大,戰車失去控制滑到山腳,108車翻車,其餘3輛淤陷在山腳稻田地裡,全連失去戰鬥力。此時步兵脫離坦克單獨向班列穿插,坦克7連迅速組織自救。指揮所得知情況後,命令技術保障組立即採取措施,拖救淤陷坦克,並指示目前還不能派牽引車支援。

技術保障組首先察看了掉在米七的5輛坦克,決定先易後難,救出一輛就是一份戰鬥力。704車、706車的情況是山高坡陡,土質鬆軟,選擇道路不正確產生橫滑,決定首先搶救706車。採取的措施是:改變地面情況,調正方向,使其不繼續橫滑,即可脫險,技術保障組協同乘員清除鬆土,砍來樹枝墊路,改變地面附著情況,由一名有經驗的老駕駛員駕駛,副營長指揮,一次倒出。經過檢查,一切機件良好,李德貴連長換乘該車,按照指揮所的命令,佔領松樹山南側無名高地,消滅了480高地越軍火力點,掩護步兵穿插。

技術保障組繼續組織搶救,截至17時,相繼救出704車、701車、710車3輛坦克。此時,指揮所命令將已經救出的4輛坦克立即開往友誼關,改變前出道路,繼續向探某穿插。技術保障組協同乘員檢查了4輛坦克的技術情況,認為各個部件情況良好,可以繼續戰鬥。上述4輛坦克隨即在連長李德貴的率領下進至友誼關待命,準備投入新的戰鬥。

對越反擊戰第一天,坦克連沒有遇到越軍,卻為何失去了戰鬥力?

此次坦克7連配屬步兵由米七向班列穿插,由於諸多原因,全連參戰12輛坦克先後在國境線內外掉溝、淤陷,未能完成預定作戰任務,教訓是非常深刻的。

穿插路線選擇不當。坦克分隊在山嶽叢林地擔任穿插任務時,必須仔細研究地形情況,正確選擇穿插路線,才能保障穿插任務的完成。這次戰鬥,由於調查研究不夠,在選擇穿插路線時,僅注重了選在敵人防禦薄弱的翼側,忽視了翻山越嶺會給坦克帶來的困難。在利用地圖研究地形時,又忽視了越北山嶽叢林地谷深坡陡,兩山之間窪地多為稻田地,並有小河、水渠等特點,致使坦克先後掉溝、淤陷、翻車,未能完成穿插任務。

現地勘察不細,駕駛技術較低。儘管戰前坦克7連先後兩次組織現地勘察,但對開進道路的地形情況勘察不細,對敵人縱深內的地形不清,加之平時對夜間、山地、狹窄道路駕駛訓練不夠,乘員駕駛技術不高,因而影響了戰鬥行動。

對越反擊戰第一天,坦克連沒有遇到越軍,卻為何失去了戰鬥力?

技術保障力量不足。該連技術保障力量較弱,沒有坦克牽引車跟隨前進,坦克掉溝 、淤陷、翻車後,只能靠坦克乘員自救,結果,該連奮力搶救10個小時僅自救出4輛坦克。實戰證明,山地作戰中,單獨在一個方向上執行任務的坦克連應配有坦克牽引車,並應加強一定的技術保障人員,以便及時搶救淤陷、掉溝、翻車的坦克,保證順利行動。

道路保障不力。 按照戰前協同規定,戰鬥發起之前,工兵應為坦克修通米七至國境線的急造軍路,保障坦克行動,但當坦克7連16日晚進至米七時,急造軍路尚未修好,坦克乘員雖然與工兵一起連夜突擊搶修,但由於時間倉卒,急造軍路未能達到預定的要求,路面狹窄,路基鬆軟,加之視度不良,致使7輛坦克在未出國境線之前便先後淤陷、掉溝。

作者為歷史學碩士,大學講師,專注中越戰爭史。

微信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