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邑天坑”鵓鴿洞,位於興水河上游平邑街道柴山後村東側

山洞,往往給人以神秘之感,洞裡洞外,幾步之遙,便宛若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平邑地處山區,有大小山峰1076個,大大小小的山洞,更是星羅棋佈,裝點著錦繡河山,較為出名的有朝陽洞、鬼門洞、透明洞等等。一般而言,山洞處於山腰位置的居多。而鵓鴿洞,卻因處於山頂正中,直視蒼穹,在一眾山洞中顯得頗為奇特和迥異,被形象得譽為“平邑天坑”。

“平邑天坑”鵓鴿洞,位於興水河上游平邑街道柴山後村東側

鵓鴿洞,位於平邑街道柴山後村東500米處,周邊環繞著柴山後、仁德莊、衚衕、草場、槐子安等村莊,雖距縣城只有3公里,周邊環境仍舊古樸寧靜,屋舍儼然,炊煙裊裊,山腳下興水河河水緩緩東流,常年不息,鋪陳出一幅恬淡悠然的田園畫卷。

據2013年最新出版的《平邑縣誌》記載,洞中套小洞。因常宿鵓鴿,故名。以洞名命山名,這座海拔200餘米的山亦被稱為鵓鴿洞山。鵓鴿,在當地方言中的稱謂為布鴿,所以,鵓鴿洞為現代漢語規範稱謂。在民間則以布鴿洞、布鴿洞山流傳較為廣泛。

登鵓鴿洞山,有盤山公路可直達山頂,山頂較為平整,公路在山頂以洞口的範圍為界限,形成一個圓形閉環。盤山公路的修建,極大得便利了交通。

山頂正中,兀自出現一個大洞,洞口約有百餘米,樹木花草在洞口肆意生長。裡面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側有上下兩個洞,上面的洞較淺,下面的洞陡峭、狹長。西側有一個大洞,底部面積約15平方米。站立在鵓鴿洞底部仰望天空,氣象萬千,直視蒼穹。

“平邑天坑”鵓鴿洞,位於興水河上游平邑街道柴山後村東側

悠悠鵓鴿洞,承載著周邊村莊數代人童年的集體記憶。在物質生活貧乏、娛樂活動單一的時代,上山下河是絕大部分孩子釋放童真童趣的重要專案。小時候,經常在姥爺家一住數天,由姥爺負責看管,姥爺家所在的仁德莊村距鵓鴿洞約為1。5公里。關於鵓鴿洞,諸多記憶或清晰、或模糊,都已成為童年生活中不可磨滅的印痕。

彼時,洞內確實棲居著大量的生物,密密麻麻得分佈在洞壁上,多為鵓鴿和蝙蝠。黑漆漆的洞中,受到驚擾的它們,亂作一團,飛來飛去,夾雜著叫聲。些許神秘、好奇、恐怖、陰森,成為對鵓鴿洞最直觀的記憶。如今,洞內的大多數鵓鴿不知在何時因何原因已四散離去,只有少量鵓鴿在夜幕降臨之時返回洞中。在2019年驢友所拍攝的一段影片中,仍舊發現了數量稀少的蝙蝠,在洞內冬眠。它們,共同成為鵓鴿洞最後的守護者。

“平邑天坑”鵓鴿洞,位於興水河上游平邑街道柴山後村東側

鵓鴿洞內空氣溼度較大,蕨類植物密佈於洞壁上,冬暖夏涼的特徵尤為明顯。由於洞口向上,降水能夠充分地補充到鵓鴿洞中,透過流動的水和對流的空氣的調節作用,洞內實際上是個相對恆溫恆溼的環境。

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真實案例常常被姥爺提及。仁德莊村的一位老人,患了嚴重的面板病,奇癢無比。偶然的一個機會,發現在鵓鴿洞裡的時候,身上的症狀便減輕或消失。一旦離開,又恢復原樣。一不做二不休,這位老人索性把鋪蓋搬來,在洞中,一住數月,與鴿共處。奇事一樁,一度流傳甚廣。後翻閱資料終恍然大悟,鵓鴿是一種鴿子,可用於解藥毒,治惡瘡、疥癬、白癜風等。

“平邑天坑”鵓鴿洞,位於興水河上游平邑街道柴山後村東側

鵓鴿洞山山頂原有一座始建於明朝的廟,名曰“宣德廟”,後毀於文革時期。以前在山頂尚能很清楚地看到廟的地基,隨著盤山公路的建成,今亦不見,成為一段綿長悠遠的記憶。

據說,鵓鴿洞一直通到縣城板橋路上的酒廠附近,長達十餘多里,附近村民,上至老人、下至孩童,大多深信此說。鵓鴿洞,總帶給人諸多無可名狀的神秘色彩。

本圖文系【沂蒙行者】微信公眾號原創內容,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