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孩子的個性是如何形成的嗎?

你想知道孩子的個性是如何形成的嗎?

孩子是完整而獨立的生命個體!

今天我們來探討“

孩子個性的形成

”。

我的老師賽斯說過:“人不止是一切萬有的創造物,也成為創造者,擁有自由意志。”

首先,許醫師要告訴大家:我們的性格不是被動地受原生家庭所塑造,不是被動地由父母所決定。相反,是孩童主動地利用原生家庭,主動地利用父母的性格,主動地形成自己的個性。

舉例來說,許醫師家有四個兄弟姐妹,四個人的個性完全不一樣,有老實的、有狡猾的、有逃避的、有面對的。你會發現同樣的家庭,甚至是同卵雙胞胎,每個孩子的個性都是不一樣的。

傳統心理學認為,人的性格主要受三大因素的影響,一是所謂的遺傳因子;二是童年的家庭環境,包含父母本身的性格、彼此的互動、教養態度的異同或手足之間的關係;三是其後逐漸接觸的社會環境,包括教育環境、老師及同伴關係等。

這三大因素包含了內因及外因,傳遞出來的訊息是,一方面,父母必須注重孩子的天賦,另外一方面,父母必須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及成長環境,而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也必須配合下一代的成長。

你想知道孩子的個性是如何形成的嗎?

然而,縱使是這樣的觀念及相應而生的做法,也令我們對孩子性格的起源及孩子如何受外界環境塑造所知甚少。因此,儘管我們成為大人,在追溯自己家庭環境、成長背景及自身性格形成的過程中,仍常常陷入一團迷霧當中。

從心靈的角度而言,

孩子選擇了他的父母、家庭環境,而且在出生後,也與父母一同形成了自己的兒時環境,為的是創造和塑造出他此生的性格,以便完成此生特殊的挑戰。

接著,我們來了解一下在家庭環境中影響孩子個性形成的幾個因素。

1

一、親子間不良的互動模式會造成孩子的心理疾患

古人常說“易子而教”,因為當父母在教自己的孩子時,往往會比較容易生氣,缺乏耐心,一旦動怒,就開始罵人。而當孩子覺察到父母的觀念,以及父母對待他們的態度,他們就陷入害怕的情感中,而產生諸如:多動症、焦慮症、強迫症等各種官能症。

多動症孩子的主要症狀有:過動、衝動以及注意力不集中。他們長期處於不快樂、緊張的環境下,無法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加之父母缺乏耐心的教養方式,而產生過動性的表現。

焦慮症孩子的主要症狀表現為:腸胃道功能失調和咬指甲、拔頭髮等行為。孩子焦慮的根源可能是因為環境失去了安全感,比如父母婚姻的不穩定,原生家庭的一些複雜羈絆關係。

強迫症孩子往往過度緊張、焦慮。在症狀層面上,強迫症主要分為兩類:強迫思考與強迫行為。他們活在恐懼不安當中,每天都會擔心命運不好,或擔心犯下錯誤。孩子的強迫症狀通常來自他們父母自身的緊張和焦慮。

2

二、手足競爭對孩子產生的心理影響

很多家庭常上演著一幕幕的“手足攻防戰”。

比如,原本家庭中只有一個孩子,享盡父母全然的關愛,但老二出生後,“愛”被瓜分了,老大往往會趁機偷偷欺負老二,藉由打人或者惹對方生氣而感到興奮。父母通常會收拾老大,他們會說:“你是老大,你應該照顧弟弟妹妹,你不能打他們。”

許醫師認為,碰到這種情況,父母也許可以先同理老大,或站在旁觀者的立場,暗中幫助被欺負的小孩,不要急著處罰老大。否則老大心中會充滿怨恨,會讓他認為,老二是自己捱罵和失寵的根源,搞不好日後打得更兇。

在上述這樣的多子家庭中,通常老大最沒有安全感。老大對父母親往往有更強烈的情感認同,因為這個孩子處在父母親結婚的早期階段,是婚姻關係最不穩定的時候。等到老二出生,夫妻關係大多已經進入相對平穩期。

所以,兩個孩子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一個可以竭盡全力地滿足自己,另一個為了滿足父母拼命壓抑自己的需求。

很多家庭都有類似的情況,有些小孩拼命滿足父母的期待、體諒父母。這樣的小孩常被稱為“乖孩子”,他們心理創傷更大、更容易扭曲。“乖孩子”總是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渴望,哪怕自己很想吃宵夜,也會剋制自己的需求,為父母著想。

與之相反的孩子則比較自我中心,他們從來看不到父母的辛苦,也不會為父母著想。為了填滿自己的慾望和需求,不斷地放大自我。結果,一個孩子的需求總是可以如願,另外一個孩子的需求卻經常不被滿足。

3

三、尊重孩子,分清孩子和家長的責任

在許醫師出生的那個年代,父母常常因為自己的原因,例如工作太忙、婚姻問題、婆媳紛爭等,因而把自己照顧小孩子的責任交給老大,父母卻忘記了老大也是孩子,他並沒有義務要去照顧小孩!這是不公平的。

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個性及自尊心。學會尊重孩子,是父母重要功課。父母必須用心去對待他們,並看到孩子的內心世界,而不是站在父母的角度,以一種“以上對下”、“以大對小”、“命令式”、“自以為是”、“指責性”的口吻和心態與孩子互動。

父母的心態一定要改變。如果父母還是以“自以為是”的方式,覺得孩子“不需要被尊重”,甚至認為孩子應該絕對服從自己,那麼,親子關係及孩子的教育就會一團糟。

例如:有些父母,一直灌輸大孩子要愛弟弟妹妹,並沒有處理大孩子內心對弟弟妹妹的恨,這樣的孩子,既不會從內心真正去愛弟弟妹妹,還可能造成自己的人格分裂。而且,當父母不在的時候,受照顧的弟弟妹妹,也會受到大孩子的欺負。

你想知道孩子的個性是如何形成的嗎?

我們從小就受到社會提倡愛的教育影響。所以,很多小孩潛意識中對父母的恨是無法處理的。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多會受到父母的傷害,很多父母親不是不愛自己的小孩,而是因為他不懂怎樣去愛孩子,所以很多做法會對孩子形成傷害。

父母對孩子的愛受諸多因素影響,比如自身的情緒狀況,孩子的性別、排行、表現及父母本身的忙碌程度,以及付出愛的能力。因此,

幾乎所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有條件的愛”。

但是孩子對父母則不然。對於孩子而言,父母絕對是最值得信賴的人。

父母代表了孩子所有需求的來源,因此孩子必須百分之百地信賴父母、愛父母,沒有父母的保護及供給,沒有這份信賴及愛,孩子是活不下去的。

換言之,

孩子對父母無條件的信任與愛,是生存上,也是心理上的必然,不會受理性思考及現實所“汙染”,那是一種混合的情感、信任及思想觀念的認同所呈現的連結。

從心靈的角度出發,父母要了解到,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自尊心,有自己的智慧。所以,家長要在言行上尊重孩子,顧慮到孩子的感受。

你想知道孩子的個性是如何形成的嗎?

透過以上的分析和探討,許醫師體悟到兩點重要的意義:

一是孩子藉由父母的基因、彼此的性格及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形成“自己此生想擁有的性格”;其次,孩子本身是個不斷在發展中的心靈,他藉由父母及童年經驗,突顯出“自己此生想克服的性格缺陷”。

即使到許醫師今天這把年紀,都還可以改變自己的個性,如果你不喜歡自己的個性,也沒有改不了這回事。因為

你的個性是今天的你決定的

,誰都無法決定你,更沒有“童年定終身”的理論。

記住,

人從來不被過去決定

,這句話就是解脫法門。

✪ 點選閱讀

☞ 親子關係——往期美文彙編

作者|許添盛

摘自|許醫師有聲書《我就是生活冒險王》

編輯 | 麥田心靈

你想知道孩子的個性是如何形成的嗎?

作者簡介:許添盛【臺灣】,世界知名心理學家暨精神科醫師,許添盛心靈動力學的創始人及全球傳播的使者,著作等身的心理學作家、慈善家、企業家。

你想知道孩子的個性是如何形成的嗎?

“麥田心靈”

致力於將

賽斯心靈動力學

的專業知識落實到日常生活中,使每個人都有機會得到專業、溫暖而有力的支援,全方位提升每個人的身心整體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