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神秘石洞,60歲老人送進去就自生自滅,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1

尊老、敬老、愛老是我國傳承千年的文化,是刻在中華兒女骨子裡根深蒂固的習慣。

老人最幸福的萬年生活就是含飴弄孫,頤養天年,子女相伴左右。等到百年之後,各地不同的喪葬習慣,給老人選一處風景秀麗,風水好的墓地,好好安葬。

但是在湖北武當山一帶以前卻有一個恐怖的習俗——寄死窯。

武當山神秘石洞,60歲老人送進去就自生自滅,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什麼是寄死窯呢?

傳聞是老人到了60歲就要終結自己的生命,由兒子揹著老人,把老人放在崖壁上的寄死窯中,前三天給老人送飯,三天一過,由著老人活活餓死。

這麼“喪盡天良”的習俗和我們傳承千年的尊老敬老文化相悖,是真實存在的嗎?

2

我國五千年以來的刻在骨子裡的孝道文化,先有周朝在每年秋分時節,舉辦祭拜壽星的活動,這是中國敬老的開始,更不用說孔孟宣揚的孝道文化,著作《孝經》流傳至今。

漢代時期,老人年滿70歲,國家還會給老人頒發一根“鳩杖”,來祝賀老人長壽。到了後來,無論官職大小,只要家中父母去世,都要丁憂三年,在家中守孝。

刻在我們骨子裡的孝道文化,竟然還會出現“棄老賤老”這種風俗。對於有違孝道的這種風俗,專家還進行過質疑,但是一直沒有證據。

武當山神秘石洞,60歲老人送進去就自生自滅,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但是隨著考古學家的不斷髮現,再結合當地年紀較長的村民口中的傳聞,最終證實,這種風俗確實存在過。

湖北省民俗專家徐永安教授,他在漢江流域做調查時候發現,在湖北省西北部的大山裡,發現了崖壁上有很多石洞,位置有高有低,大小也不相同。

徐教授發現不僅是一座山是這樣,好幾座山的山腳和山腰上都有類似的石洞,他就其中一個石洞展開了調查,調查結果讓他大吃一驚。

經過測量,這個石洞高90釐米,寬75釐米,長2米4,整體是一個長方形的石洞,不僅一個石洞是這樣的尺寸,其他幾個石洞的尺寸也都是這樣,既然是人工開鑿的石洞,那這石洞的作用應該就是住人的。

可是因為尺寸的限制,這個石洞人類是無法活動的。

武當山神秘石洞,60歲老人送進去就自生自滅,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然而有些石洞的洞壁上又有油燈燻過的痕跡,石洞的高度和寬度並不適合人類居住,但是留下了煙燻的痕跡,這個又說明石洞確實是有人住過的。

那麼這個石洞到底是來做什麼用的?

徐教授開始向附近村民打聽石洞的來源,但是因為石洞年代久遠,很多村民都不知道它出現的時間以及作用。

既然年代久遠,這石洞的來歷就應該去找年齡較大的老人去問,終於問到了石洞的用處。

原來,老人到了六十歲以後,就把老人送到這裡,這些石洞又叫做寄死窟,不管老人健康還是有疾病,只要年齡到了六十歲,一律按照規矩,由兒子揹著,算是盡孝,送到寄死窯中,終結他們的生命。

武當山神秘石洞,60歲老人送進去就自生自滅,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原來石洞建在崖壁上方,為的就是老人進去不再出來,石洞尺寸雖然不夠活動,但是躺著足夠,洞壁煙燻的痕跡,是放過油燈,照明用的,之後兒子會連續送飯三天,三天之後就會把石洞封起來,任由老人活活餓死。

但是徐教授發現了矛盾點,他翻遍當地的史料,均無關於石洞的記載,這麼多石洞,如此盛大的喪葬習俗,如果是真的,為何地方誌全無記載?

如果說這些石洞就是寄死窯,那麼為什麼沒有發現殘留的骸骨,徐教授的調查又回到的原點。

那麼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埋葬活人的民間習俗呢?

3

據說有過,在電影《楢山節考》中有一個片段,是根據日本的一種“棄老”風俗改編的。

據說100多年前,在日本信州的深山裡面,有一個偏僻的村落,有一種習俗就是男人一到70歲,女人到69歲就必須由兒子揹著,送到村子後面的楢山上,在那裡靜靜地等待餓死,為何要這樣呢?

武當山神秘石洞,60歲老人送進去就自生自滅,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據說是為了參拜楢山神,讓祖祖輩輩的靈魂都能夠在楢山上相會。

這是日本人的習俗,或許也和當時的社會生存壓力有關。

那麼在中國真的有類似的習俗嗎?

徐教授發現,在中國民間有一種說法叫做

“六十換甲子”

,是麼意思呢?

說到這個習俗,就不得不提我們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他上位以後的一件大事到現在就讓人髮指,那就是焚書坑儒。

武當山神秘石洞,60歲老人送進去就自生自滅,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據說在這件事之後,他還是不放心,又下了一道聖旨,無論男女,活到六十歲不死的人,一律活埋。

為何要這樣做,在秦始皇眼裡,他認為,老人最念舊,他害怕老人懷念前朝舊制,口口相傳一些對於他和秦朝不利的言論,於是就要把老人都殺掉。

但是最後這道聖旨並沒有執行多久,就撤了。

埋葬活人的習俗還在山東也有過,據考古學家發現有很多造型特別的墳墓,名叫

“模子墳”

它們是由磚砌成的從下往上慢慢收口,形成一個穹廬頂,這個“模子墳”的來源,據說就是“六十換甲子”的證據。

武當山神秘石洞,60歲老人送進去就自生自滅,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但是“模子墳”和寄死窯除了形狀有區別,最大的不同還是“模子墳”裡面有骸骨,寄死窯裡一根人骨也沒有。這就是矛盾點。

徐教授再次走訪了村民,得到了一個重大的線索。

原來寄死窯是一個家族的窯洞,每當家族中有年滿60歲的老人,就要送進去,然後等待老人死去之後,屍體慢慢腐爛,家裡的人再將骸骨埋葬到別處,所以裡面沒有骸骨,這就是二次葬。

確認了這種習俗的確實是存在的,那麼寄死窯這種風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4

有關寄死窯的出現有個這樣的故事,在古時候,麋國有個規矩:老人是對社會沒有用處的。

凡是家裡有到了60歲的老人,就要被送到偏遠的寄死窯中,家裡人送飯三天之後就不得再管,最終讓老人活活餓死或者凍死,

誰也不能違抗這個命令

武當山神秘石洞,60歲老人送進去就自生自滅,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但是有個農民不忍這樣對待自己的父親,就把父親偷偷藏了起來,這天,有個外國使臣攜帶了一隻碩大的“犀鼠”,想要同麋國進行鬥鼠,輸的國家需要向贏的國家稱臣納貢。

麋國的領導人想盡了各種辦法,連老虎都派上場,還是輸了,一直輸的局面令全國上下憂心忡忡。

農民和父親說起鬥鼠之事,父親告訴兒子,老鼠的天敵是貓,如果將一隻貓養到十三斤半,放出去就可以打敗老鼠。

農民聽到後立刻上報給領導人,這個辦法果然打敗了老鼠,領導人嘉獎了農民,並問此方法的來源。

農民說是家中60歲的老父親告訴自己的,領導人聽後才明白,老人並非沒有用處,老人因為活得久,見識廣,是對社會有用的人,便下令廢除寄死窯。

傳說畢竟是傳說,徐教授從二次葬這個關鍵點,調查有了突破線索,二次葬出現的在春秋戰國時期。

武當山神秘石洞,60歲老人送進去就自生自滅,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但是矛盾點又有了,前面說到,中國敬老的開始是西周,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派已經推出了《孝經》,敬老已經漸漸開始形成社會風氣。

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之下,為何還會有六十歲老人“寄死窯”的現象呢?

徐教授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想,他發現,這些石洞開鑿很精細,洞口也很規整,可以認為是寄死窯發展的中間環節,也能表明是對死亡的一種信仰,六十歲死亡是人生的一種態度。

這些寄死窯最開始的時間可能還在春秋戰國之前,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時候。

武當山神秘石洞,60歲老人送進去就自生自滅,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那個時候,人們的生產力較為低下,食物也較少,為了保證種族的繁衍,在供求關係緊張的情況下,導致老人在失去勞動力之後,就被遺棄了,寄死窯就產生了,後續就逐漸成為了一種風俗。

就像斑羚的故事一樣,一群斑羚在躲避獵人的追趕,被逼到的懸崖邊上,只要跳到對面就可以活下來,可中間的距離斑羚一次是跳不過去了,需要二次借力才能過去。

獵人在後面很高興,把斑羚比上了絕路,這時,發生了讓人震驚的一幕,一老一少斑羚同時向懸崖對面衝去,只見他們一前一後躍起,年少的斑羚在即將快要掉落的時候,正好年老的斑羚奮力一躍,讓年少的斑羚踩在自己身上,實現了二次跳躍,成功跳到了對面,年老的斑羚則是掉入懸崖。

正如處於原始社會的人一樣,年長的犧牲自己,為年輕人創造生存的機會,這種現象一般就會發生在生產力低下,供不應求的原始社會。

武當山神秘石洞,60歲老人送進去就自生自滅,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人們會遵循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拋棄沒有生產力的老人,以及處於戰亂年代的時候,一旦食不果腹,老人的存在就會成為一個家庭的負擔。

雖然寄死窯這種風俗的存在在當時來說,是社會規則所導致的,有時候可能也是無奈之舉,但是現在在溫飽基本無憂的社會中,有些人心中還存在“寄死窯”的想法。

5

據相關新聞報道,陝西59歲男子將自己79歲老母活埋進墓坑,幸虧老人兒媳發現及時並且報警,老人才被救出。

但是令人大跌眼鏡的是,老人不但沒有怪罪兒子,還害怕兒子被判刑,竟謊稱是自己爬進去的,要知道,老人被活埋的墓坑距離地面有兩米的深,十多民民警合力一小時才將其救出。

最後在民警的一再追問之下才承認是自己兒子乾的。

武當山神秘石洞,60歲老人送進去就自生自滅,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不知道這個兒子當時活埋母親的時候有什麼想法,也不知他現在是否後悔,在21世紀,這種惡俗的上演,也間接證明了我們國家貧困和匱乏的地方仍然存在很多。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有父母在的地方,哪裡都是家,父母養我們這麼大,不是為了最後他們老無所依。

我們要一直把敬老愛老的傳統繼承併發揚,孝敬父母,陪伴父母,善待每一位老人。

也希望在資源匱乏的地方,國家能儘快建立完善的養老系統,能從根源上扼制這種“棄老”行為,可以讓每一個老人都老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