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我們還有一個詩意的世界

當下,人們經常會發出“時間都去哪裡了?”的疑問,並常為此感到焦慮,其實,時間還是過去的時間,一天24小時不多不少,只是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讓人的生活需要應對更多的資訊,處理更多的事情,時間好像變得越來越不夠用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人類從採集社會到農業社會、工業社會、資訊社會,直到現在的網際網路、數字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尤其是虛擬世界的出現,讓日常變得更加便捷、豐富的同時,時間被更多的資訊瓜分了,人們的焦慮也伴隨產生。讓我們想象這樣的場景:

今天,大多數年輕人的生活是:擠1小時地鐵下班回家,叫一個外賣,吃完躺在沙發上,一邊聽著電視,一邊玩手機,從刷朋友圈、給朋友點贊、評論,到開啟公眾號,抖音、頭條一一瀏覽,從娛樂八卦到財經新聞到旅遊攝影再到健身跑步,一晃時間就到了10點30,期間還不忘參與各種群的討論,接3個工作電話、2個廣告電話,洗個澡已經11點30,上床翻看幾頁書,睡意來襲,關燈前再次拿起手機,瀏覽一遍朋友圈更新資訊,睡覺。進入夢鄉前不免感嘆:一晚上時間怎麼過得這麼快啊?

20年前,下班後的你用傳呼機、座機和大學室友聯絡,在街邊一個小餐館喝小酒敘舊聊天,然後坐公交回家,開啟電視看財經新聞、電視劇,期間用座機打了1個電話給父母,然後拿著遙控板來回翻看各種電影片道,時間到了11點,洗漱後上床,翻幾頁書,進入夢鄉。日子不緊不慢,悠閒愜意,偶爾有點小無聊和小空虛。

200年前,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人們開始享受電力等能源轉換帶來的便利,機械化解放人們的手腳,交通運輸飛速發展,縮短了城市之間的距離。中國正處於清朝年間,封閉的國門,老百姓還不能享受到世界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生活普遍比較困苦,人們在溫飽之餘,喝喝茶、看看戲,打發著一天忙碌後的時間,就是最好的消遣了。

2000年前,中國漢朝,農耕社會,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天吃飯。那時的生活就如詩歌裡面說的:從前的日子變得慢,車、馬、信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20000年前,採集生活年代。智人們每天早上出發,花上幾小時到森林裡面採集夠一天的漿果和獵物,下午則聚集在部落聊八卦、和小孩做遊戲,沒有勞作的壓力,日子快樂而單純。

不難發現,越是遠古的年代,我們的祖先生活得越是悠閒快樂,為什麼現在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科學技術極其發達,我們會覺得時間越來越不夠用,從而產生更多的焦慮呢?

這和現代人不再單純的生活空間有關。現代人至少生活在三個空間:一個是現實空間,一個是虛擬空間,一個是詩意空間,之外,也許還有一個夢的空間。

現實空間我們的生活和古人一樣,吃喝拉撒,工作、生活,與周圍的親人、朋友互動,情感交流,我們展示社會形象,扮演社會角色,遵守社會秩序和規則,從出生到死亡,體驗各個階段的真實生活。

虛擬世界我們遨遊在網路中,與沒見過面的朋友聊天,與看不見的商家講價還價,我們聊QQ刷微博微信短影片,接收資訊,網路買賣商品、辦公交友、做生意,透過各種方式塑造網路社交形象,打造IP。虛擬世界成為現實生活的延伸和補充,甚至佔據生活的絕大部分,幾乎要成為主宰,我們的生活觸角伸向更遠方。

詩意的世界是我們自己的隱秘世界,那是一個純粹和充滿幻想的秘密花園,我們獨自在那個世界自說自話,與音樂、詩歌、文學為伴。王小波說過: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沒有循規蹈矩,每個人都有精神上的自由。只是這個世界漸漸在被虛擬世界侵吞。

現實世界是必須的,顯性的,儘管充滿無奈,但它是我們生活的主流,不可或缺;虛擬世界流行、氾濫、有趣但也無聊,最終使得人類淪落為機器(手機)的奴隸,同時放大我們的焦慮,帶來精神的壓力。時間都去哪裡了?也許這就是答案。

儘管我們懷念採集社會、農業社會,甚至希望回到二十年前,但一切發展都是不可逆的。幸好我們還有詩意世界,這個世界不是人人都有,它奢侈而虛幻,但能給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疲憊的人們帶來慰藉。也許到了蟲洞世界,我們才可以選擇想要的社會穿越回去。在這樣的認知下,怎樣在有限的時間裡,穿梭於不同的空間,過好現實世界,利用好虛擬世界,更多沉浸在詩意世界,我認為是當下人們值得思考和修為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