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孩子的讀寫障礙

我本身從小學到初中,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所以我理所當然的認為,我的孩子,不奢求能當“別人家的孩子”,至少當個中不溜秋的小孩,還是綽綽有餘的吧。況且,我家大娃雙雙,從小就表現出讓我佩服的記憶力,能夠比較完整的複述講過的故事。而我從小就陪伴她親子閱讀,只要不加班,幾乎天天都有晚讀時間,時間久了,她也能複述講過的故事,並且也敢在幼兒園故事大王上講一些故事,我以為,在這幾年的親子閱讀時間裡,她會自己慢慢認識字、詞,根本就不需要再特意教一遍(我家老二就是如此)

可事實打臉來得太讓人措不及防。

轉眼來到一年級。一年級的內容還是很簡單的。我們上了幼小銜接,拼音提前學過,也在暑假學了一下寫字課,所以基本的能力有,課堂上老師一教,並不是很費力。再加上,一年級的文字,都是以短句為主,都是兒歌韻律,所以整體能夠讀得出來,一直到了14課《小蝸牛》,我才發現閱讀方面的問題,比如這一句話:春天來了,蝸牛媽媽對小蝸牛說:“孩子,到小樹林裡去玩吧,小樹發芽了”。我家大娃會讀成:“春(頓一下)天來了,蝸牛媽媽對(頓一下)小蝸牛說,孩(頓一下)子,到(頓一下)小樹(頓一下)林去玩吧,小樹發(頓一下)芽了”。也就是到長句的時候,孩子開始不能完整的讀詞了,哪怕是“燕子”這個詞,她在初讀課文時,也要讀成“燕(頓一下)子”。稍微長點的課文,就磕磕巴巴,坑坑窪窪,詞不成詞,句不成句,一篇字詞都學過的一兩百字小短文(且都帶有拼音),可以花五-十分鐘才能讀完。

與此同時,我發現了她寫字方面的重大問題。那就是,對於一個字來說,孩子並不是看這個字去寫,而是看筆畫,看一筆,寫一筆。比如“棋”,我們寫,肯定是看完結構“左右結構”,組成“木+其“,寫之前,看看筆順,再動筆。這些老師課堂上也教,可是孩子好像完全就沒聽過老師講一樣,還是按照”看一眼寫一筆“的方式去寫字,而且,孩子對筆畫非常的不確認,每一筆都要看很多眼,動筆時,也會猶豫很久,比如點,看好幾眼後,眼睛轉到本子上,開始發呆(也可能在思考),過十幾秒,開始慢慢寫下一點,孩子這樣寫,導致了兩個無解的問題:1、速度奇慢,慢得如果和蝸牛比賽,蝸牛贏 2、寫完就寫完,完全沒有印象,還是不認識這個字。比如,寫完”燕子“,燕子的”燕“在第一行出現了,第二行又出現”燕“字,孩子還是不認識。

我也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除了急和氣,沒有對孩子做什麼好事,做得最多的就是吼她罵她。問老師說孩子這麼慢怎麼辦,老師也說,剛上學是正常,要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不要在旁邊守著她寫作業,要她自己承擔未完成的後果,等孩子大一點就慢慢好了。我信了老師的話,並且想著我們小時候,也不可能有家長守著孩子寫作業呀,於是除了催促她吼吼她,也沒有進行額外的幫助。

而孩子也在我的吼聲中不急不慢的按照她的頻率繼續她的作業,波瀾不驚。

如果換成現在,我一定早早的去尋找這種問題產生的原因,找一些訓練方法,可是當時,我僅僅單純的以為她就是慢而已,以為大點就會好了,可是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