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愛?孩子才能感受得到——太多否定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值得愛

易中天在《禪的故事》中的一段詩是這樣:

那一天閉目在經殿的香霧中,

驀然聽見是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夜我搖動了所有的經筒,

不為超度只為觸控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我匍匐在山路,

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我轉山喲轉水轉佛塔,

不為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瞬,我已飛,啊飛成仙,

不為來世,只為有你,喜樂平安。

那一瞬,我已飛,

不為來世,只為有你。

好,我們先把詩放下,進入主題。

如何愛?孩子才能感受得到——太多否定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值得愛

一、扔奶瓶

昨晚,3歲的兒子在廚房扔奶瓶,而且還用腳踢,一邊踢一邊說“要把奶瓶踢壞,要把奶瓶踢壞!”,這表明孩子在生氣。

妻子在廳裡對他說:“你踢壞了,就沒有奶瓶喝奶粉了!”,這是父母的習慣性反應。

我急忙跑到廚房,抱起奶瓶,然後對他說:“把奶瓶踢壞了太可惜,我要保護好奶瓶,我知道媽媽不給你喝奶粉你很生氣,所以才踢的奶瓶!”,同時也抱著他,對他進行安撫,繼續對他說“等一會你不生氣了,我就會把奶瓶還給你”。

然後,我對妻子說“對付生氣的孩子,需要耐心!”。可能是這句話激怒了她,她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

我知道她生氣了,這時跟她講道理沒用——可這時跟孩子講道理會有用嗎?

過了一會,我找機會跟她說,《P。E。T-喚醒孩子的自律》的作者,托馬斯。戈登說:“

父母總是給孩子太多的拒絕和否定,這樣的結果會使孩子感覺到,父母認為他自己是一個不值得愛的人!

這是我今天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其實,不是我們不愛孩子,而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阻礙了我們——

我們從我們的父母那裡習得了太多對付我們的方法

——比如後文講到“過渡保護”和“趕蒼蠅”。

如何愛?孩子才能感受得到——太多否定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值得愛

二、過渡保護

我閱讀的第一本育兒書籍是魯道夫。德雷克斯的《孩子:挑戰》,我是按照《學習之道》的方法學了5遍——

7天24小時原則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讀我寫的這篇文章

《要拉開你和別人的學習差距,先學這本<學習之道>》

所以,我的習慣性反應,也就是條件反射,與一般父母不一樣。就在半年前,我和妻子帶兩個兒子去小區的游泳池旁邊玩,小兒子當時2歲半,當他要靠近泳池30釐米時,我妻子對他喊道:“

小心

”。我立即對她說“

小孩都是這麼被父母嚇壞的,我們可以不動聲色跑到兒子身邊做好預防即可

”。

換句話說,一般父母碰到這種情況都會喊“小心點!”“前面很危險”等等。而

我的條件反射,卻變成了“提前預防”

,因為《孩子:挑戰》的避免過度保護原則已經

刻進我的潛意識——在大腦里長出一條粗壯的神經元通道,用以替代大腦杏仁核的反應

。其實當我跑到兒子身旁預備保護他時,我也很緊張——

心臟蹦蹦直跳,這是大腦負責情感的杏仁核在起作用,只是被我的意識所壓制了。

我想說的是,很多父母想愛但不會愛孩子。做到避免過度保護,才具備了會愛孩子的能力,否則父母的這一習慣性反應可能讓孩子變得膽小,甚至出現童年焦慮。

如何愛?孩子才能感受得到——太多否定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值得愛

三、趕蒼蠅

“趕蒼蠅”顧名思義就是,

當孩子出現父母價值不認可的行為時,父母像趕蒼蠅那樣把孩子的行為趕走——這也是父母的習慣性反應

下面的例子,媽媽就是在趕蒼蠅。

六歲的博比用蠟筆塗色,媽媽在忙食譜。

博比做了個動作:用一隻腳踢地板。

媽媽說:別踢了。

沒過一會:用兩隻腳踢地板。

媽媽說:博比,我說了,不要再製造噪音。

博比安靜2分鐘,又開始踢地板。

媽媽最後把筆摔在桌子上,打了一巴掌,大聲吼道:我說不要再踢了!你為什麼總幹讓我生氣的事呢?你為什麼不能安安靜靜地坐著呢?

這裡,我想說的就是,這是我們熟悉的感覺,這是我們常常用來對付我們孩子的方法,這也是我們的父母對付我們的方法,這也就印證了我的這一格言:

我們從我們的父母那裡習得了太多對付我們的方法!

因此,要做到不趕蒼蠅,這位媽媽首先要理解博比行為背後的動機。他的動機是尋求媽媽的關注,只要媽媽給他足夠的關注,踢地板的行為自然會消失——可惜,媽媽的理智被杏仁核劫持了!

如何愛?孩子才能感受得到——太多否定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值得愛

四、自然結果

在此以前,我算是利用自然結果的高手了——手裡有錘子的人,看什麼都是釘子。請看我是怎麼用錯“自然結果”的。

我們家住在5樓,底下1、2樓是商鋪,所以在3樓伸出一塊護板+護欄,小兒子最近喜歡把家裡的東西從陽臺往下丟,大部分都丟在3樓這塊伸出的護板上,但麻煩的是,要撿回來沒有公共的門,只能到我們家的3樓敲門求情進入,從他家的陽臺爬過去撿回來。

我愛人受不了就買了1。2米高的網把陽臺圍住,可兒子在陽臺護欄上一登,依然可以往下扔東西。我愛人的辦法是恐嚇:“

你把小花丟掉就沒得玩了!

我受《孩子:挑戰》的自然結果影響比較重,所以我的辦法是:

“你現在丟東西,不能在陽臺玩!”

可是,這招根本不管用,你不可能時時盯著他。有時候,我用托馬斯。戈登的辦法,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如:“你把小花丟下去,我很生氣,因為我又要去3樓撿了”。

這招對不到3歲的孩子根本沒用,我就改用比較極端的自然結果,當他丟東西的時候,我找來一根繩子把他的手捆住,對他說“

你剛才丟東西,先把你的手捆在,等一會你不丟了我再給你解開!

”。與其說這是自然結果,不如說這是邏輯結果,並且德雷克斯建議家長不要使用邏輯結果,因為用不好會起反作用,並且父母往往會用不好。

自然結果的鼻祖應該是法國思想家盧梭,後來的阿德勒和德雷克斯都推薦使用,但托馬斯.戈登卻完全摒棄。

如何愛?孩子才能感受得到——太多否定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值得愛

五、如何愛?孩子才能感受得到

上一節我講到,使用邏輯結果把孩子的手捆起來的做法,一開始我沒有什麼察覺。後來感覺孩子有點恐懼的表情——這是父母的一種覺醒,我意識到自己不能再使用了,最終還是花時間把整個陽臺都用網圍住。因為我又在《無條件養育》中看到作者重提托馬斯。戈登的這句話:

太多拒絕和否定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值得愛

!他的原話是:

家長對孩子的大部分行為和語言的不認可,讓孩子強烈感覺到他們自己作為人不被認可。

我從這件事情中得到深刻的體會,父母只有用心去體會和感受孩子的感受,才可能做到自我覺察。有時這種覺察還需要別人的點醒——用禪的語言叫做智慧啟迪。

而共同點醒我的是

我兒子的表情

,我對兒子感受的

感受

,托馬斯。戈登的對拒絕否定的

第一次植入

,《無條件養育》對托馬斯。戈登的

再次提起

。可想而知,

頓悟就在一瞬間,也不只是一瞬間,禪機是多麼難得!

如何愛?孩子才能感受得到——太多否定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值得愛

最後,我們再看開頭的這段詩:

那一天閉目在經殿的香霧中,

驀然聽見是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夜我搖動了所有的經筒,

不為超度只為觸控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我匍匐在山路,

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我轉山喲轉水轉佛塔,

不為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瞬,我已飛,啊飛成仙,

不為來世,只為有你,喜樂平安。

那一瞬,我已飛,

不為來世,只為有你。

詩中的“我”是一位姑娘,她僅僅是聽到喇嘛誦經的聲音,就瘋狂地愛上了他。

搖經筒不為超度,磕長頭不為覲見,轉佛塔不為來世,這樣不為成佛的愛,讓她有了成佛的感覺!

這說明了

人世間的愛,沒有道理,也無需有道理,而佛學主張的就是愛,是對所有人的愛:“慈悲為懷,普度眾生”

,更何況是你,我,他,對孩子們的愛,豈能落了伍——

愛的最高境界是徹底摒棄獎勵和懲罰,希望你能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