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居龍川 直把龍川作鄉關 著書立傳傳千古

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農曆八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在兒子蘇遠的陪同下來到龍川,在此生活了近2年,留下詩文,生動地記錄了北宋時期龍川人的日常生活。

蘇轍到龍川后,“名賢所至,山川生色”“籍蘇(轍)陳(次升)為光榮”,龍川因之而生色。

蘇轍居龍川 直把龍川作鄉關 著書立傳傳千古

1

才到雷州又貶循州 千里赴龍川

在來到循州治所龍川之前,曾任尚書右丞、大中大夫守門下侍郎的蘇轍,是被貶往雷州安置的。一位飽學正直的讀書人,走到當年的“蠻荒之地”,怎能不被人景仰愛戴呢?雷州太守張逢對蘇轍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幫他租好屋子、安頓好家小。不久,蘇轍被貶往循州。宋時循州轄龍川、興寧、長樂,治所在今佗城。

其實蘇轍考中進士那年,曾經在“金鑾殿”裡與一個龍川人打過照面。這個龍川人比他考得好,考了第三名。這個龍川人是嘉祐二年(1057年)的探花郎羅愷。

北宋元符元年夏天,花甲之年的蘇轍拖家帶口,行走在嶺南“蠻荒之地”1500多里的瘴癘之路,山一程水一程地跋涉。行至羅浮山下,江水漸少,船行不便。蘇轍擔憂家人的健康,只得先將他們安置在惠州白鶴峰蘇軾原來的家中,自己與幼子蘇遠一路曉行夜宿,於農歷八月到達龍川。

北宋時的循州,生活條件很差。蘇軾曾給循州守周彥質(字文之,衢州江山人,紹聖年間任循州知州)寫過一封信,談及嶺南民情:“民居其間,衣食之奉,終歲一律,寡求而易安,有足樂者。”

蘇轍居龍川 直把龍川作鄉關 著書立傳傳千古

2

龍川城裡 蘇轍全款買房

歷經坎坷,蘇轍來到龍川,在龍川城東聖壽寺的僧舍暫時安頓了下來。

跟著蘇轍到龍川的,除兒子蘇遠和兒媳黃氏,還有一些弟子、童僕,“老幼百數十人”,日子過得拮据,“衣食僅自致也”。

在僧舍裡沒住多久,一家人就被“公人”趕了出來。沒辦法,蘇轍只好傾其囊中五十千錢,買了一座曾氏小宅,大小10間房,略作修葺,以遮風避雨,安頓家小。

即使身處困頓之中,蘇轍風雅依舊,與哥哥蘇軾一樣,“不可居無竹”。他之所以相中曾氏小宅,就是因為宅子後面有片竹林。

此時,龍川城中的住戶在粵東地區並不算少,但對於曾在帝都生活過的蘇轍來說,生活十分不習慣。首先是語言不通,其次是“飲食異和”。宋代飲食,普通人家已能享受到一日三餐,而粵東北許多地方實行二餐制。宋代中原城鎮有許多館子,茶坊、酒肆、麵店,還有魚肉食鋪,已有烹、燒、烤、煮、燉、滷、膾等五花八門的烹調方式,湯餅、燒餅、湯圓、油條等也是常見之物。但在龍川,蘇轍很鬱悶,除了用簡單手法烹製的食物,就找不到別的了。好在兒媳黃氏廚藝好,變著花樣給一家老小烹製,改善生活。

在粵東北山區,晝夜溫差大,“晝熱如湯,夜寒如冰”,時發瘴氣,中之則傷。蘇轍一家人大半病倒,因缺醫少藥,苦不堪言。

蘇家兄弟有一股韌勁,即使身處困頓,也能積極面對,“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蘇東坡就曾“借王參軍地種菜,不及半畝,而吾與過子終年飽菜”,還入鄉隨俗,因地制宜,發明了東坡肉,吃上了荔枝,甚至把惠州豐湖的藤菜當西湖蓴羹來吃。蘇轍性情溫厚,中規中矩,也跟他大哥一樣,自己種菜吃。他花五千錢買下屋後的一小塊帶有一口井的地,帶著兒子蘇遠一起種菜。幾個月後,韭、蔥等長勢喜人。

蘇轍到龍川一年後,兒媳黃氏因中了瘴氣,又得不到有效治療,撒手人寰,留下一對幼子。這對蘇轍父子是非常沉重的打擊,他錐心痛哭,為她寫了一篇祭文,承諾有朝一日和家人一起帶著她的靈柩北返故土。

3

飲酒吃雞話桑麻 直把龍川作鄉關

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且語言不通,蘇轍不知道能去什麼地方散心,終日閉門,索然度日。

他也曾想在龍川城中結交朋友,可惜“此郡人物衰少,無可晤語者”。大概是因為中了瘴氣,蘇轍病了一場。雖然沒有醫治,但他的身子骨還算硬朗,挺了過來,想找根手杖,拄著出門走走。蘇轍拿著刀想去屋旁竹林砍根竹子做手杖,可惜這些竹子被藤蔓纏繞,長得矮小,不堪大用,只好作罷。

好在鄰居黃家種有一大片紫竹,長得鬱鬱蔥蔥。蘇轍去黃家串門求助,“得一莖,勁挺可喜”,製成竹杖,每天拄著不離身。

蘇轍後來聽聞黃家竹子原是從他居住的曾氏小宅處移植過去的,不由詩興大發,賦詩《求黃家紫竹杖》:“曾家紫竹君家種,曾園竹與荒藤共。藤驕竹瘁如畏人,不似君家竹森聳……我身病後少筋力,遍求拄杖扶腰痛。蕭蕭瘦幹未能任,一畝君家知足用。一枝遺我拄尋君,老酒仍煩為開甕。”

雖然當地讀書人少,但人情淳厚,龍川父老對這個從京城貶來的“犯官”很熱情。除了送竹杖、借書,還一起飲酒聊天。在《閏九月重九與父老小飲四絕其四》一詩中,蘇轍記錄下重陽節和龍川父老把酒話桑麻的場景:“尉佗城下兩重陽,白酒黃雞意自長。”

古時龍川重陽時節,“九日龍山霜露凝,龍川九日氣如蒸”“酒熟風高喜不勝”。一些平日與蘇轍交好的老農,帶著自釀的酒來曾氏小宅拜訪他。年過六十的蘇轍和老農,捋著花白鬍須,在小院觥籌交錯,相談甚歡。

宦海沉浮中,親朋故舊避之唯恐不及的蘇轍,面對這些純樸農人的真誠相待,心中十分感動,把龍川視作了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