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對話》讀書摘抄(第十三講)

第十三講:“歪理”如何利用人的自身特點

大眾文化的宣傳機制

廣告、宣傳能夠把不實的甚至欺騙的資訊讓許多人信以為真,不是完全不給理由地強迫他們接受宣傳的主張,而是利用某種歪理機制來取信他們,誘騙他們接受;

宣傳是一種公共傳媒話語形式,凡是傳媒都有三個要素:提供資訊者、資訊、接受資訊者;

使得宣傳成為一種特殊傳媒形式的是: 第一,它傳送資訊不只是單純地提供資訊,而是隻提供對宣傳者有利的資訊; 第二,它是代表某種商業、政治性組織、機構、利益來傳播資訊的,它所代表的必然是區域性的利益,但卻總是以整體的名義來進行; 第三,接受者一定是廣大的社會人群,現代宣傳本身就是大眾社會的產物,依賴於大眾傳媒。

《烏合之眾》

“要解釋”、“求痛快”和“行動熱情”

“主婦亂投醫綜合徵(Desperate Housewives Syndrome)”

“像許多人到廟裡燒香,並不是因為宗教信仰,或者真的相信宗教人士的宣導,而是抱著“反正無害”的心理”

“心理定勢”

歪理不僅能利用人們求放心,求安全,“反正無害”的心理,還能利用人們對“出氣”、“解恨”、“痛快”的需要;

以高尚的名義做醜惡之事,這能使本來是歪理的言論不但顯得不歪,而且顯得特別“正”;

與所有難以覺察的歪的東西一樣,歪理是一點點歪起來的;

茨威格(Stefan Zweig)在《昨日的世界》中寫道:

國家社**義慣於用的卑鄙伎倆,在時機成熟以前,不暴露自己目的的全部激進性。所以納粹分子小心謹慎地運用自己的手法:總是先用一定的劑量,然後便是小小的間歇。總是先單獨用一粒藥丸,然後等待一會兒,看看它的效力是不是不夠強,看看世界的良知是否受得了這個劑量。

焦慮、害怕和奉承

法國社會學家雅克•埃呂(Jacques Ellul)在《宣傳:人的態度形成》一書發現,被別人長期奴役,不能為自己的命運做主的人,特別容易接受宣傳;

在不允許自由思想、獨立判斷的環境中長大的人們也是一樣,他們非常容易接受宣傳,他們最怕的就是與眾人、與集體、與領導不合拍或意見不同;

人害怕孤獨,需要透過外來資訊來維持與他人的聯絡,這遍形成了一種心理依賴。

“大膽說謊”和“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即人們在經驗與信仰有矛盾時會產生心理不適,以致反而變得更依賴信仰—來解釋這個奇怪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