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小傳:考場作弊,毀掉一生,連妻子跟僕人都嫌棄他

提到風流才子,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唐伯虎。

我們的影視與民間傳說,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多情風流的唐伯虎,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人盡皆知。

但是,真實的唐伯虎是這樣的嗎?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個真實的唐伯虎。

一、少年交遊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小字子畏,號六如居士。

唐伯虎生於大明成化六年(1470)二月初四,為農曆庚寅年,己卯月,癸丑日,並不是盛傳的寅年寅月寅時。

唐伯虎的父親蘇州閶門內皋橋南畔吳趨坊的一家酒店的店主,叫唐廣德,他讀書不多,兒子

生於“庚寅”年,於是便給兒子取名叫唐寅。

唐伯虎的弟弟出生於成化十二年(1476),

為“丙申”年,所以他的弟弟就叫唐申。

唐伯虎小傳:考場作弊,毀掉一生,連妻子跟僕人都嫌棄他

唐伯虎還有一個妹妹,比弟弟唐申大,但無姓名生辰記載。

父親唐廣德善於經營,人緣也好,酒店生意很好,唐家的生活漸漸步入小康。

九歲以前,唐伯虎除了照顧弟弟妹妹,就是到父親的酒店裡幫忙,他幫忙殺雞宰鴨,出入於社會底層人物之中。

雖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商人的社會地位低。商人有了錢,便想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於是在

唐伯虎九歲那年,唐廣德給他聘請了舉業老師

,他希望兒子透過科舉改變社會地位。

在唐家不遠的地方,是廣東布政司左參政劉昌的家,成化十六年(1480),劉昌去世,他的大兒子劉嘉絠(ǎi),隨母親從洛陽回到蘇州老家。唐伯虎便在此時,結識了劉,二人情如兄弟。

當時的讀書人,都把精力放在科舉時文上,很少有關注古文的。劉嘉絠自幼受到父親影響,偏愛文史,唐伯虎受他影響,也對古代文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唐伯虎對古文的愛好,引起了另一個同樣愛好古文的才子祝枝山的關注。祝枝山(1461-1527),本名叫祝允明,因右手有枝生手指(即有六指),故自號枝山。祝枝山聽說吳趨坊唐家酒店的大兒子愛好古文辭,但欣然前往拜訪。

這一年,唐伯虎十五歲,祝枝山二十四歲。本來是前輩拜訪後輩,但祝枝山來了兩次,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唐伯虎都沒有見他,但過了幾天後,唐伯虎便寫了兩首詩,投贈祝枝山,於是兩人結為莫逆之交。

唐伯虎小傳:考場作弊,毀掉一生,連妻子跟僕人都嫌棄他

跟祝枝山結交後,在祝枝山引薦和帶領下,唐伯虎進入了蘇州計程車人圈,這個十五歲的少年,聲名漸起。

同年,唐伯虎還結識了他的一生摯友文徵明。

文徵明比唐伯虎小八個月,他七歲時才能站立,十歲了才會說話,所以親戚朋友都不看好他,但他的父親文林說“此兒他日必有所成”,後來的事實證明文林確實獨具慧眼。

唐伯虎的這些朋友,都是因為對古文的愛好而相互吸引走在一起。

他們認為,科舉時文只是程式化的應試工具,而古詩文才能陶冶性情,提升修養。這在當時的人看來,是不務正業的另類。

十九歲那年,唐伯虎娶了普通人家徐廷瑞的二女兒,徐氏性情溫和,端莊大方,精於女紅。

二、風流怪誕

少年的唐伯虎,人生順利,加上才氣過人,活得意氣風發。他與祝枝山等人,看不慣當時的假道學,於是故作狂誕,做出了許多“出格”的行為。

唐伯虎曾和張夢晉二人,赤身裸體在府學的泮(pàn)水池中打水戰,這種行為,相當天今天在北大的未明湖中赤身裸體地戲水。

一年大雪,唐伯虎與張夢晉、祝枝山三人扮作乞丐,在大街上唱蓮花落,要到錢後買灑在寺廟中暢飲,還說:“這樣的快樂可惜不能讓李白知道。”

唐伯虎與祝枝山還喜歡相互戲謔,某年夏天,唐伯虎訪祝枝山,恰逢祝枝山大醉,他赤身裸體,縱筆疾書,唐伯虎戲問:“無衣無褐,如何過冬?”祝枝山答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唐伯虎除了喝酒,就是喜歡狎妓。而文徵明就不同,他雖然在文學愛好上跟唐伯虎相同,但行為上卻很老實,於是唐伯虎就喜歡作弄這位好友。

一天,唐伯虎與眾友在石湖上縱飲,他將妓女藏在舟中,然後邀請文徵明來一同飲酒,酒至半酣,唐伯虎突然叫妓女出來,文徵明大為驚詫,便要辭別,唐伯虎叫妓女拉住文徵明,文徵明大叫,幾次想跳水,最後買了艘小船逃走。

唐伯虎還有一些惡趣味,比如有一次,他與朋友出遊,看到一處茂盛的果園,他們便想翻牆偷果,唐伯虎先上,結果翻過牆後,掉進了廁所裡,他爬出來後,蹲在一旁不說話。外面的朋友等了許久,不見他出來,便說:“唐伯虎一個人吃獨食,肯定都吃飽了。”一個少年朋友說:“我們也翻進去吧。”於是率先翻入,也掉進廁所裡。唐伯虎看著他說:“你也要來吃這個嗎?還好我沒有說話,才能與你共享。”接著其它朋友也翻進來,掉在廁所裡,眾友相顧大笑。

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少年時期的唐伯虎,過得確實挺快活的。

唐伯虎小傳:考場作弊,毀掉一生,連妻子跟僕人都嫌棄他

唐伯虎畫像

三、家庭鉅變

唐伯虎第一次人生鉅變,是親友的逝世。

弘治四年(1491),唐伯虎人生第一個好友劉嘉去世,劉嘉絠只比他大兩歲,此時劉嘉才二十三歲,為了悼念好友,唐伯虎費盡心力收集劉嘉絠的詩文,編成《劉嘉絠遺稿》。

三四年後,唐伯虎的父母妻子,相繼去世,她的妹妹,也在婆家自殺。這一切,都發生在唐伯虎二十五歲之前。

在寫給好友文徵明的信中,唐伯虎說:

“不幸多故,哀亂西尋,父母妻子,躡踵而沒。”

整個唐家,只剩下他跟弟弟唐申,這對唐伯虎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

唐伯虎自讀書後,便不事生產,父親死後,酒店便沒人管了,家中的積蓄漸漸耗去,生活日益艱難,唐伯虎只好替人寫墓誌來賺取生活費。

唐伯虎小傳:考場作弊,毀掉一生,連妻子跟僕人都嫌棄他

四、高中解元

父母死後,唐伯虎變得非常消沉,生活更加放縱。好友祝枝山不願看他繼續消沉下去,寫來一封信開導唐伯虎,勸唐伯虎參加科舉。

雖然他們都不喜歡科舉時文,但祝枝山說,才華必須施展出來才能令人信服,志向必須要透過一定的途徑才能實現,而只有科舉一途,才能讓他們得到他人的認可。

在祝枝山的勸慰下,唐伯虎想起了父親對他的期望,於是他決定花一年時間來準備科舉。

唐伯虎十五歲時,便考得蘇州府試第一名,進入府學讀書,此時,唐伯虎要準備的鄉試。明清科舉,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第一名分別稱為解元、會元和狀元。

但唐伯虎在鄉試前的科考,便遇到了刁難。因為參加鄉試的人數太多,明朝自正統九年(1444)開始,規定生員必須透過由提學官主持的科考且成績優異者,才能取得鄉試的資格。

而唐伯虎科考時的的提學官,是方誌。此人對古代文學不感興趣,甚至認為是無用之學,所以他非常排斥崇尚古文的生員,同時他又非常看重德行。唐伯虎崇尚古文,又行為放縱,自然入不了方誌的眼,方誌甚至在公開場合批評過唐伯虎等人的行為。

果然,科考成績出來,唐伯虎被置下等,失去了鄉試的資格。唐伯虎一下急了,他趕緊去找文徵明的父親文林,求他想辦法。文林得知後,一面安慰唐寅,一面立刻去找蘇州知府曹鳳。文林向曹鳳說明來意,並把唐伯虎的文章拿給曹鳳看,曹鳳看後大為讚賞,稱唐伯虎是“龍門燃尾之魚,不久將化去”。在曹鳳的力薦下,唐伯虎才在錄遺中獲得參加鄉試的資格。

弘治十一年(1498)七月中旬,唐伯虎約上好友文徵明、徐禎卿、錢貴等人,一同去南京參加鄉試,二十八歲的唐伯虎,第一次走上科舉之路。

鄉試分三場:第一場在八月初八日,試《四書》義三道;第二場在八月十二日,試論一道,詔告表選作一道,判語五條;第三場在八月十五,試經史時務策五道。令唐伯虎高興的是,這次考試的題都不偏僻。

考完試便是等待放榜,在等待放榜的日子,南京秦淮河邊的歲月場所,少不了風流才子唐伯虎的風流印跡。

放榜的日子來臨,在榜單上,中舉人共一百三十五名,而榜首,就是唐伯虎,他高中解元

。同來的錢貴,也中了舉人。

唐伯虎苦讀一年,第一次參加鄉試,便中瞭解元,這是多少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事。同為“吳中四才子”的文徵明和徐禎卿,都在這一次鄉試中落榜了。

高中解元后,唐伯虎意氣風發,他在主考官梁儲、劉機主持的宴會上,寫出了著名的《金粉福地賦》,名頌一時。

回到蘇州,蘇州知府又為此次鄉試中舉的舉人設宴慶祝,解元唐伯虎,一時風頭無兩。

但另一邊,他的好友文徵明卻苦悶極了,他將考試的情況,寫信告知父親文林。文林知道文徵明性格內斂而且喜歡自責,便立馬回信安慰文徵明,並說:“

子畏之才宜發解,然其人輕浮,恐將無成。吾兒他日遠到,非所角度也。”

不得不說,文林看人的眼光,非常準確,他將唐伯虎的優點與缺點都看得十分清楚,

“恐將無成”四句,竟成了唐伯虎人生的預言。

唐伯虎小傳:考場作弊,毀掉一生,連妻子跟僕人都嫌棄他

唐伯虎繪畫

五、科場案發

風光了一陣子後,唐伯虎卻愁了起來,因為他沒錢進京參加第二年的會試。

雖然到北京參加會試的路費,都是由官府提供,沿途的驛站出提供車馬乘坐,但到北京後的住宿,以及一些應酬所花的費用,唐伯虎卻拿不出來。這便是他多年不問產業的後果。

好在一位富家子弟,給他伸來了援手。江陰富家子徐經,也要去北京參加禮部的會試,於是邀唐伯虎一同進京,到北京後,徐經找了一家離貢院較近的客棧,因為房價高,入住的客人少,環境清幽,非常適合備考。

到北京後,唐伯虎拜見了他鄉試時的主考官,一是盡師生之禮,二來也想打聽會試的主考官,增加考中的機率。

當時,安南國王去世,弘治皇帝派梁儲前往安南冊封嗣王。唐伯虎參加了送行的宴會,宴會上還有負責教授皇太子的禮部右待郎程敏政。在席上,每人給梁儲寫了一首送行詩,席後,唐伯虎請程敏政為他們寫的詩作序。

弘治十二年(1499)二月初六,弘治皇帝命禮部尚書李東陽、禮右侍郎程敏擔任本次會試的主考官。

會試跟鄉試一樣,都是三場,初九日第一場,十二日為第二場,十五日為第三場。第三場考試結束後,經過十多天的批改,最後將錄取者的姓名掛於禮部衙門口,這場會試便圓滿結束。

然而,正當考官閱卷接近尾聲,即將擬定草榜之時,一場改變程敏政、徐經和唐伯虎命運的事件爆發。

二月二十七日,戶科給事中華(chǎng),奏報主考官得賄洩題。

會試第一場開始之前,《論語》題已經傳誦於外,第二場開始之前,表題又洩露出去,第三場之前,又有策之第三問、第四問洩露出去。這些題目,都是程敏政洩露給徐經,徐經又洩露唐伯虎,因為唐伯虎口無遮攔,可能被別人聽去,最後傳到了華的耳中。

弘治收到奏報後,下令禮部調查回奏,因為涉及朝廷高官,禮部的回奏很謹慎,說華一定是有所聽聞,才有此奏報,但風聞之事,未必為真,建議將程敏政看中的舉人重新批改,並將放榜日期推遲到三月初二。

事發之後,唐伯虎等人沒有立即被捕,而是到了三月初七,弘治才下旨將唐伯虎、徐經和舉報者華下獄。

為什麼舉報的華被抓了,而程敏政卻沒有下獄呢?這是因為程敏政是弘治皇帝當太子時的老師,現在又是自己兒子的老師,弘治皇帝顯然有心偏袒程敏政,定下舉報不實的調子。

在鎮撫司的審問中,徐經堅持說華是誣陷,但是到了朝廷上的審訊時,途經突然翻供,說程敏政確實收了他的金幣。會試的考試官之一林廷玉也上奏摺說,華所陳,並非空穴來風,並暗指弘治皇帝包庇程敏政。結果林廷玉也被抓了起來。

弘治皇帝考慮了十多天後,終於放棄了對程敏政的袒護,於四月二十二日下旨逮捕程敏政。程敏政被抓後,徐經的供詞又變,說他給程敏政送金幣是向他求學。

這場科場案最終的判決是,“敏政、經、寅贖徒,等贖杖”,也就是涉案人員交錢贖罪了事。

總結這場科場案,是徐經向程敏政送金幣,打聽到了部分題目,然後唐伯虎和徐經預作文章,卻被旁人聽了去。唐伯虎在《與文徵明書》中說:“側目在旁,而僕不知。”出賣唐伯虎的,很可能是他的一位朋友。

這次科場案的判罰,實際都不重,但對程徐唐三人,在聲名上無疑有很大的影響。程敏政在出獄後,便發癰而死。唐伯虎被叛充吏役,雖然還是吃皇糧,但地位低下,且不許應試。順便提一下,王陽明也參加了這次會試,他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

當時在京的吳地官員吳寬,一直關注唐伯虎的遭遇,在唐伯虎的判罰出來後,吳寬動用自己的關係,將唐伯虎派為浙江布政使通吏,並寫信給當地官員,請求照顧唐伯虎,但唐伯虎不願為吏,沒有就任,而是回到了家中。

唐伯虎小傳:考場作弊,毀掉一生,連妻子跟僕人都嫌棄他

六、六如居士

科場案發後,唐伯虎所有的風光,都一去不復返了。

當他回到家裡,與當初鄉試後回家的情形,完全不同了,這一次,他是帶著恥辱回家的。

唐伯虎在寫給文徵明的信中說:“

僮奴據案,夫妻反目,舊有獰狗,當戶而噬。反顧室中,甂甌破缺,衣履之外,扉有長物。”

一個人受了傷,家便是最後的避風港,但是他回到家中,連他的妻子都不願意正眼看他了。唐伯虎的第二任妻子,不知娶於何時,但此次科場案後,唐伯虎便將她休了。

為了贖徒,唐伯虎花掉了家中所有的積蓄。回到家中,已是家徒四壁,他自己休了妻,光棍一個,但弟弟跟他還未分家,他的侄兒才三歲,一家人的生計讓他處處發愁。

唐伯虎只能賣文賣畫求生,但因為科場案的人生汙點,前來求畫求文的人很少。在這人生最艱難的時刻,他只好向一直支援他關心他的摯友文徵明求助,於是他寫下了飽含血淚的求助信《與文徵明書》。

在這封求助信中,唐伯虎說:“但吾弟弱不任門戶,傍無伯叔,衣食空絕,必為。”希望文徵明“捐狗馬餘食,使不絕唐氏之祀”。

在文徵明、祝允明、沈周等好友的幫助下,唐伯虎的生活漸漸好了起來,書畫生意也漸漸有了起色。

書畫謀食之餘,唐伯虎便飲酒讀書度日,一天,唐伯虎讀到《金剛經》中所說:“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唐伯虎頓時想到,這不就是他的人生寫照嗎?他曾高中解元,風光無限,為天下士子所羨慕,如今一朝散去,盡被世人所唾棄。於是,

唐伯虎便自號”六如居士“。

唐伯虎小傳:考場作弊,毀掉一生,連妻子跟僕人都嫌棄他

唐伯虎畫像

七、桃花庵歌

書畫生意有所起色的,唐伯虎又過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與少年時的風流不同,現在的他更像是自我放逐。

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唐伯虎反覆思考人生的意義,但思考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停留在當下的享樂上。

他說:“

大丈夫雖不成名,要當慷慨,何乃效楚囚?

”既然無法成為別人效仿與尊敬的楷模,那就成為別人眼中的另類。唐伯虎還給自己刻了一枚閒章:“

江南第一才子。”

放浪形骸的唐伯虎,漸漸連家庭也不顧及了,

他的弟弟唐升,再也忍受不了他的荒唐行為,跟他分了家。

唐伯虎的行為,連他的摯友文徵明也有些看不下去,他寫信給唐伯虎,說他操行奇邪,有失斯文。

這一封信觸動了唐伯虎的敏感的內心,他立馬回了封信《答文徵明書》。

在信中,唐伯虎十分不屑文徵明的勸告,還說

自己二十年來,一貫如此,要是看不顧,就別做朋友。

結果,文徵明並沒有真的跟唐伯虎絕交,可以說,能得文徵明做朋友,是唐伯虎一生之幸。

自從跟弟弟唐申分家後,唐伯虎便不願回皋橋舊居,他時而寄居寺廟,時而去朋友家裡打秋風。但這樣四處漂泊,終非長久之計,於是打算營造一處自己的居所。

唐伯虎看中的是皋橋西北廖家巷裡雙荷池旁的桃花塢,這裡原是北宋章質夫所築別墅的一部分,因多栽桃李,成了當地人遊春賞花的好去處,到了明代,這裡已經成了菜地和花園了。

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月,唐伯虎三十六歲,他看到桃花塢的風景,但已經想象自己的新居的樣子,並寫下了《桃花庵歌》。

唐伯虎小傳:考場作弊,毀掉一生,連妻子跟僕人都嫌棄他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裡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來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賤緣。

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花酒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做田。

這首詩是唐伯虎的代表作,詩中營造出了一個精神家園,在這裡,他不在管世間名利,不在乎人間是非,他只願做一個自由自在的桃花仙。

但是,詩好寫,房子卻不好建,因為要錢。

為了建房,唐伯虎只好四處賣文賣畫籌錢,又向朋友借了一些。正德元年(1506)桃花庵開建,正德二年春天,雙荷池旁的桃花庵初步建成,此後又增建了夢墨亭、學圃堂、歌齋、蝶齋等,到正德三年峻工。

八、寧王來聘

唐伯虎在《桃花庵歌》中說:“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但他自己真的看穿了嗎?

顯然不是。

唐伯虎的瘋癲,只是人生失意時無可奈何的佯狂,實際只要一有機會,他還是希望能有所作為。

這不,機會來了。

正德九年(1514)夏天,遠在江西南昌的寧王朱宸濠,寄來重金,聘請唐伯虎入幕。

寧王朱宸濠,素有狼子野心,他恢復了被廢除的護衛,同時建立陽春書院,招攬天下賢士,為他日後起兵制造天下歸心的輿論。

跟唐伯虎一起接到聘書的吳中文士還有文徵明、謝時臣、章文等人,除了文徵明,他們都接受了寧王的聘書。對於為什麼不接受寧王的聘書,

文徵明說:“豈有所為如是,而能久安藩服者耶?”意思是,像寧王這樣的作為,哪裡是能安心當個藩王的人。

顯然,文徵明繼承了父親文林的識人之術,他一眼看出了寧王的狼子野心。

唐伯虎雖然猶豫,但他最終還是接受了聘書。

唐伯虎到寧王幕府後,寧王“處以別館,待之甚厚”,唐伯虎除了跟寧王談詩論畫,就是參加一些應酬與遊覽。在寧王府中,唐伯虎漸漸看出了寧王的狼子野心。

寧王朱宸濠,一方面招攬天下名士,擺出禮賢下士的姿態,另一方面招兵買馬,囤積糧草,為日後起兵做準備。這些唐伯虎看在眼裡,驚在心裡。寧王一旦起兵,唐伯虎作為幕僚,免不了殺頭的罪。

於是,唐伯虎只好設法從寧王幕府中安全脫身,關於唐伯虎是怎樣脫身的,目前有不同的說法,王世貞說,唐伯虎看出寧王謀反意圖後,便裝瘋賣傻,每當寧王派使者來找他,他就“縱酒箕踞漫罵”,甚至赤身裸體露出陰私,寧王覺得他真的瘋了,就放了他。

我想寧王不至於看不出唐伯虎是不是裝瘋,但唐伯虎對他來說並不重要,所以就放了他。

正德十年(1515)三月中旬,唐伯虎回到了桃花塢。

回來後,唐伯虎休整了一段時間,才回過神來。此時,他又想起了的好友文徵明,他與自己同樣接到寧王聘書,卻有先見之明,拒絕受聘,經歷此事,唐伯虎對文徵明徹底心服。

文徵明一生參加九次鄉試都沒中,而自己第一參加鄉試就中瞭解元,但文徵明雖考不中,但其文章德行為天下所重,而自己卻在會試中留下了難以洗清的人生汙點。

兩人同時接到寧王聘書,但文徵明的識人之明,讓他免遭禍害,而唐伯虎又多了一個人生汙點,而且將來可能帶來殺身之禍。

於是,唐伯虎給文徵明寫了一封“檢討信”《又與文徵明書》。在信中,說文徵明“雖萬變於前,而有不可動者”,雖然文徵明比自己小八個月,但他願拜文徵明為師,並說:“非詞伏(服)也,蓋心伏(服)也。”

唐伯虎小傳:考場作弊,毀掉一生,連妻子跟僕人都嫌棄他

文徵明畫像

在這封信中,我們可以看到唐伯虎的真性情。從《與文徵明書》中向文徵明求助,到《答文徵明書》中要與文徵明斷交,再到《又與文徵明書》中向文徵明拜服,他們兩人的深厚友情讓人感動。

正德十四年(1519),唐伯虎剛過五十歲生辰沒多久,寧王朱宸濠便起兵造反,這讓唐伯虎內心擔憂不已,他不知道朝廷秋後算賬會不會算到自己頭上來。他把自己關在桃花庵內,生怕別人把他當成寧王的同黨,他還給自己寫了一首《百忍歌》,反覆誦讀。

寧王的造反,只四十三天,就被王陽明平定,朱宸濠也被王陽明活捉,幸運的是,唐伯虎因為脫身得早,沒受到朝廷追究。

九、淒涼逝世

對於唐伯虎的風流,駱玉明在《縱放悲歌》中說:“

唐寅的放浪行為之中,深蘊著巨大的痛苦與無奈,以及對社會統治力量表示蔑視的態度。……唐寅的行為,是一個天賦極高、真誠熱情的人受畸形社會壓迫的結果。”

少年時的唐伯虎,因為對假道學不滿,所以故意以荒唐怪誕的行為來反抗。中年時的唐伯虎,經歷科場案,人生跌到谷底,他找不到出路,只能透過酒色來麻醉自己的精神。到了晚年,又做了反賊的幕僚,人生處於驚懼之中,唯有縱情聲色,來釋放內心的恐懼。

大概四十五歲左右,唐伯虎娶了第三任妻子,大概是想延續唐家香火,可是隻生了一個女兒,後來嫁給王寵的兒子。

五十多歲的時候,唐伯虎還夢到自己再次進入科舉考場,醒後寫了一首詩,道出了他晚年的心境:

二十年餘別帝鄉,夜來忽夢下科場。

雞蟲得失心尤悸,筆硯飄零業已荒。

自分已無三品料,若為空惹一番忙。

鐘聲敲破邯鄲景,仍舊殘燈照半床。

二十年後,夢到科場,還會“心尤悸”,可見當年的科考案對唐伯虎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陰影。

唐伯虎小傳:考場作弊,毀掉一生,連妻子跟僕人都嫌棄他

晚年,唐伯虎疾病纏身,他說“老我近來多肺疾”,大概是得了肺病。

嘉靖二年(1524)十二月初二日,唐伯虎帶著一生的遺憾,在貧病中死去。在人生最後的節點上,唐伯虎寫下了一首絕命詩:

生在人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

一個憤世嫉俗、坎坷失意的唐伯虎死了,另一個風流多情的唐伯虎卻在民間活了,五百年後,唐伯虎點秋香人盡皆知,但多少人知道,唐伯虎曾被妻子看不起,同樣也被當時的人看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