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悲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焉支山到底在哪裡?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這是兩千多年前草原霸主匈奴的千古悲歌,直白生動地唱出匈奴失去祁連山和焉支山後內心的失落,作為強大的草原上游牧民族,匈奴為什麼會有如此哀婉的絕唱?

匈奴悲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焉支山到底在哪裡?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甘新交界處的星星峽,東西縱貫1000多公里,南面是高聳入雲、海拔四千米以上的祁連山脈,北面則是廣袤的騰格裡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祁連山崇山峻嶺,兩大沙漠貧瘠乾旱,唯有這條狹窄的走廊平坦富饒,雖地處西北內陸氣候乾燥少雨,但因祁連山上的冰雪融水,注入河西走廊裡的河流多達幾百條,這些珍貴的雪水孕育出了大片綠洲,成為一片片水草豐茂的富庶之地,自古以來就是甘肅的大糧倉,尤其是張掖、武威一直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美稱。

匈奴悲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焉支山到底在哪裡?

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的遊牧民族,戰國時就遊牧在漠北草原上,馬背上長大的匈奴人,擅騎射,民風彪悍,時常侵入中原各國,燒殺搶掠,戰國時中原各諸侯忙著爭霸,匈奴乘機崛起,對中原王朝虎視眈眈。

秦末天下大亂,匈奴趁機南下,佔有了河西走廊,匈奴人在這片肥沃的綠洲遊牧,養馬屯兵,休養生息,國力愈加強盛,比起塞外漠北的苦寒和貧瘠,水草豐茂的河西走廊可以說是天堂了。

到西漢統一時,匈奴也統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一個以冒頓單于為首的強大而遼闊的匈奴帝國。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向匈奴發起攻擊,結果卻大敗,連自己都被圍困在山西大同的白登山,險些喪命,後賄賂匈奴單于的閼氏才得以脫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圍。

匈奴悲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焉支山到底在哪裡?

漢匈長期隔長城南北對立,匈奴經常越過邊境攻城屠邑,攻掠畜產,給西漢北方地區民眾帶來沉重的災難,嚴重危害著北部邊境的安寧。而漢朝方面,由於剛剛統一國力衰弱,只能對匈奴採取懷柔政策,出嫁宗室公主,贈送絲綢、糧食等物品,與其約為兄弟,以緩解匈奴的襲擾,在軍事上,則主要採取消極防禦態度,儘量避免與匈奴進行衝突。

漢朝經過幾十年的修養生息,文景之治後,國力已經逐漸強盛,到了一代雄主漢武帝繼位,已經有了同匈奴一戰的資本。為了一雪前恥,經過一系列的軍事準備,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決定攻打匈奴。從公元前127年開始,漢軍對匈奴展開多次重大作戰,主要有三次戰略反擊,分別是河南,漠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在衛青、李息、霍去病等大將強勢攻擊下,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三月,霍去病率精騎萬人出隴西,越烏鞘嶺,進擊河西走廊的匈奴,在短短的6天內連破匈奴五王國。接著翻越焉支山千餘里,與匈奴軍鏖戰於皋蘭山下,連戰皆捷,殲敵近9000人,俘虜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多人,得到了匈奴休屠王祭祀使用的金人,凱旋而還。

匈奴悲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焉支山到底在哪裡?

同年夏天,漢武帝為了徹底消滅河西匈奴,再次命令霍去病率軍出擊。這一次,霍去病率精騎數萬出北地郡,繞道河西走廊之北,迂迴縱深達1000多公里,遠出敵後,由西北向東南出擊,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大破匈奴各部,在祁連山與合黎山之間的黑河流域與河西匈奴主力展開決戰,殺敵3萬餘人,取得決定性勝利。霍去病共俘獲匈奴王王子、相國、將軍等百餘人,收降匈奴渾邪王部眾4萬,從此河西走廊盡歸漢朝,漢廷在那裡設定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

失去了河西走廊,這對匈奴是一個重大打擊,匈奴當時的歌謠唱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匈奴悲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焉支山到底在哪裡?

匈奴悲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焉支山到底在哪裡?

公元前119年,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繼續攻打匈奴,統率大軍北進大漠1000餘公里,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盡殲其精銳,俘獲屯頭王、韓王以下七萬餘人,左賢王及其將領棄軍逃逸,霍去病乘勝追擊匈奴軍直至狼居胥山(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分祭天地,臨翰海而還,此戰使“匈奴遠遁,從此漠南無王庭”。漠北之役是漢匈間規模最大,戰場距中原最遠,也是最艱鉅的一次戰役。

至此,在漢匈戰爭中,漢朝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不僅控制了河西地區,還為打通西域道路奠定了堅實而強大的基礎。

匈奴悲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焉支山到底在哪裡?

匈奴對失去河西走廊無比悲嗆,匈奴人沒有文字,但他們對喪失祁連山和焉支山的哀慟,卻在古漢語中完美地保留下來;失去了祁連山,讓匈奴失去了大自然賜予的水豐草美的天然牧場,牲畜失去了優質的繁衍場所,失去了焉支山,猶如女兒家失去了脂粉,容顏不復美麗,讓匈奴出嫁的女子都沒了顏色。

匈奴民族嗜血彪悍,想不到也會有此意境哀婉的歌謠。後世百年,匈奴退居漠北,對漢朝一直充滿忌憚,雖然也偶爾強大,但一直沒有再染指河西走廊,匈奴與漢朝的恩怨伴隨了兩漢四百餘年,直到東漢末年,這個縱橫草原的民族才最終覆滅。

焉支山,是祁連山的一條小支脈,位於今天的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縣城東南約50公里處,焉支山東西長約34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平均海拔近3000米,主峰毛帽山高3978米。焉支山風景秀美,山峰拔地而起,主峰終年積雪,懸崖峭壁直插雲霄,巖如斧削、壁立如林;四周山壑縱橫,怪石嶙峋,石澗溪流潺潺,崖峰松柏蒼翠;谷底綠樹藤蔓,百花競放,素有河西“小黃山”的美稱。

匈奴悲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焉支山到底在哪裡?

匈奴悲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焉支山到底在哪裡?

如今建有焉支山國家森林公園,隔軍馬大草原與祁連山相望,是國家4A級森林公園,公園內有著近二十萬畝原始森林和灌木叢、草坪等植被。公園內有隋唐風格的建築“萬佛塔”,設計精巧、氣勢恢宏。站在觀景平臺上,憑欄遠眺,林海松濤,碧綠無邊,山風吹過,翠浪起伏,站在山頂向南遠眺,與祁連山間巨大的草甸像軍毯一樣向遠處鋪展,那裡,就是自古聞名遐邇的山丹軍馬場了。山丹軍馬場可追溯至公元前121年,由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設定,如今是世界第一大軍馬場,《牧馬人》《文成公主》《王昭君》等30多部影視片在此拍攝後,山丹軍馬場名聲大振,成為影視旅遊勝地。

匈奴悲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焉支山到底在哪裡?

匈奴悲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焉支山到底在哪裡?

焉支山因山中盛產一種紫紅色的紅藍花,其汁液可用來做婦女所使用的胭脂,因此也作胭脂山。不過說起來“焉支”的發音,像極了“胭脂”,據說胭脂就來源於匈奴,張騫出使西域,而且帶回了大量的異域文化和民族風物,其中就有胭脂。而且匈奴單于的皇后也稱做“閼氏”,與“胭脂”同音,所以說焉支山在漢代就已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後世歷代又有很多名人登臨讚譽焉支山,更是名聲大盛。

詩仙李白就留下了“雖居焉支山,莫道朔雪寒。婦女馬上笑,顏如頰玉盤。翻飛射鳥獸,花月醉雕鞍。”的絕句,

匈奴悲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焉支山到底在哪裡?

大唐盛世,焉支山一度被稱為神山,王維和岑參都親自到過焉支山,王維在《燕支行》中這樣描寫焉支山:“連旗大旌黃塵沒,鳴笳亂動天山月。颯沓青驪躍紫騮,歸鞍共飲月氏頭。”一副遠征大軍的雄壯氣勢和西北邊疆的壯麗畫面映入腦海。

岑參在《過燕支山寄杜位》一詩中寫道:“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風吹沙卷白草。長安遙在日光邊,憶君不見令人老。”一種塞外蒼涼,邊陲烽煙的氣息撲面而來。

唐代詩人多有邊塞情節。“胡馬、胡馬,遠放焉支山下,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邊草無窮日暮。”出自韋應物的筆下。李昂在《從軍行》寫得激越豪壯:“漢家未得燕支山,征戍年年沙朔間。塞下長驅汗血馬,雲中恆閉玉門關”。

匈奴悲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焉支山到底在哪裡?

早些時候的隋大業五年(609年),那一年,隋煬帝率領隊伍十幾萬人浩浩蕩蕩出巡河西,特意來到焉支山,在焉支山接見了西域27國使臣,舉辦了為期6天的博覽會,盛況空前。有學者指出,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中原帝王在甘肅境內親自主持的重大政治經濟盛會,其規模之大、人數之多、耗資之巨,史無前例。因焉支山是多國博覽會最早的發源地,由此又被當地稱之為“國博故里”。

盛唐754年,唐玄宗李隆基封祀天下名山,他把焉支山看作雄鎮甘、涼的神山,詔封焉支山神為寧濟公,即天下安寧、匡時濟世之意。

匈奴悲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焉支山到底在哪裡?

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雖然如今名氣不及三山五嶽,但焉支山作為一座歷史名山,在兩千多年前就已載入史冊,與歷史上諸多人物、事件有著相互依存的關聯,更留下了不少千古絕唱,餘韻猶在,震古爍今。匈奴的悲歌早已消散在大漠風沙中,但焉支山依舊聳立在河西走廊,任世人憑欄遠眺,追憶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