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B站,怎麼插廣告

喜歡用B站的使用者,除了是喜歡B站的內容產品和社群氛圍,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廣告。但是,隨著商業競爭的逐漸激烈,B站也不可避免的要在產品中加入廣告。本文作者從產品和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分析如果B站要加廣告,該怎麼加?

如果我是B站,怎麼插廣告

我是一名非著名產品經理小白,先隨手起個名字,就叫劉拖把。

第一次嘗試內容輸出,起源是拜讀了一位產品經理前輩公眾號釋出的《放下原則的B站,並不丟人》 之後深有感觸,雖然甚至還沒來得及去拜讀一下原文裡提到的衛夕前輩的 《一個預測,B站終究還是會插入貼片廣告的》。

前輩提到的核心觀點正如他的文章標題,

B站插入貼片廣告是商業化的一個重要方向

先說觀點,作為B站資深使用者,我認為

B站引入傳統貼片廣告對使用者體驗及基本產品邏輯損害較大

。注意哈,這裡說的是

傳統貼片廣告

。理由如下:

我贊同前輩提到的,對於關注垂類up主,具有粘性的使用者來說,傳統貼片廣告可能影響不大,畢竟這部分使用者就是直奔著自己喜歡的up主去的,颳風下雨都去,換個平臺都追隨。但B站文化裡其實很核心的一個產品邏輯是推薦演算法帶來的沉浸式體驗,這部分才是極大提升使用者使用時長,對產品產生粘性的核心產品邏輯。

傳統貼片廣告會在使用者沉浸式跳轉的時候突然打斷,極其干擾使用者耐心,就像正Crush呢,突然下頭,真的被創死的感覺,懂的吧?

展開來說,從自身的感受上來看,b站的相關推薦演算法算是內容推薦裡做的非常不錯的,能很好的把同類梗、偏好相似、調性相似的影片精準推薦(基於使用者標籤和影片標籤),所以經常能看到大量“無縫銜接”,“從某某某影片過來的”型別的彈幕。

這裡提供的可能就不僅是沉浸式的流暢體驗了,而是

B站使用者相同認知圈層(話語體系、興趣體系)之間的共鳴及

認同

。B站使用者對於B站的圈層,文化定位是有非常強的感知和認同的,所以才會有短影片鄙視鏈存在,眾所周知看B站的看不上看某某的,看某某的看不上看某某的,可見一斑。

上面說了觀點,只提意見不給建議就是耍流氓。下面說說對於B站商業化的一些思路。

從個人出發,我作為一個B站使用者核心的體驗和需求是:

1)B站的調性

即同一圈層的快速識別和認同感,如現實非熟人社交場景,我分享了一個“雞湯來咯”影片,是在做一次拋梗,就像一次握手協議,分享出去的影片如果被觀看且討論了(喝?為什麼不喝?),即被接梗。這一拋一接就算握手成功了,在對社交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的當下,這是一種是效率極高的

社交貨幣

支援這種身份認同需求的核心實是B站的

內容生態

,內容生態怎麼構建的呢?生態是什麼,是具有多樣性物種良好迴圈的環境集合。

多樣性物種需要造物主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創意(內容創作流程化、工具化、標準化),良好迴圈需要自然選擇足夠健康的競爭邏輯(內容稽核、運營,使用者選擇),這是產品和運營的合力打造的。在產品角度,首頁推薦,高贊評論,特殊彈幕,每週必看,鎮站之寶之類的功能是維護生態的精髓。

2)逃避現實的放鬆

即提供情緒價值,壓力、情緒起伏較大時,逃避並拒絕面對情緒是老祖宗刻在基因裡的天賦,所以允許自己透過逃避來保護自己也是一種生而為人的需求。

這裡B站提供滿足該需求的核心功能即

沉浸式的相關推薦演算法

首頁的推薦演算法

傳統的貼片廣告頻繁打擾,消耗使用者的耐心,阻礙使用者沉浸。B站影片時長雖然比抖音等短影片時長更長,但邏輯與影音類影片APP有核心區別。

沒錯你發現了,之前的討論方向裡甚至競品分析裡,B站都會和一些其他/她/它的短影片、長影片網站相提並論,但B站好像

格格不入無法類比

因為B站本身就不是一種影片網站形式,而是多種影片形式的集合

。B站的內容組成,我們粗糙地隨便列舉幾種:

電影

:經過選品的電影版權,B站裡的電影更多像是電影優選,主打的邏輯不是大、泛,而是爆、優;經過選品,模式就像是小米有品、網易嚴選的路子。

短影片

:源源不斷的梗文化,該型別的內容創作邏輯在於新、共鳴,原理也很簡單,把內容比作產品,產品研發的快,買的人多,最核心的是什麼?產品研發技術和銷售技術。

產品研發技術在這裡就是打造內容的土壤,產出內容、尋找創意的標準化流程,研發技術的工具(輸出內容的工具,素材庫、剪輯工具等),以及目標清晰的研發規格——即內容創作標準;銷售技術呢,就是把東西更快地賣給最需要的人獲取最高的價格及利潤,內容領域是把最合適的內容透過精準標籤,推薦給最觸動的使用者。

當然,這裡的推薦當然不只是抓眼球把你帶進店裡的(首頁推薦),最重要的是為使用者服務,由使用者(市場)驗證過的內容、活下來的就是好內容,即播放量、彈幕數、投幣等影片熱度體現,以及一些具有競爭性質的運營活動(鎮站之寶、排行榜、熱搜、每週必看、紅綠大戰等)。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跟你一個尿性的人,他/她/它喜歡的,你也喜歡”,即刷完一個影片後的相關推薦(基於使用者行為資料進行推薦的演算法。

二次元

:二次元瞭解較淺,不過多贅述,我理解需要圍繞的幾個標籤。番劇及其版權,周邊文化,垂直領域,同時可以考慮的不僅是C端生態,還可以考慮B端生態(作品價值的二次利用)。

長影片

:長影片的UP主大多是奔著打造IP去的,內容為什麼長呢,因為短了講不清楚(bushi)。因為內容更多不再像一個簡短引人無限遐想的段子,而是更多具有指向性的具體的內容,包括乾貨/解析,或者不給出具體指向更多讓人去感受和讚歎的內容,如紀錄(手工、技術製造、紀錄、生活調性、文藝認知)。

當然,前面說了,內容種類有很多,而且不同維度下的分類又不一樣,所以不一一展開。

根據上面的分析,只代表個人觀點大膽討論,B站商業化的路徑——

圍繞B站的優勢變現,服務和領地

服務:例如上述文中提到的,B站提供的更多是一種更懂你的,更貼心的服務,那服務(推薦)有沒有可能付費?付費的形式也是多樣的,一次性付費、按點選、按瀏覽、或者附加價值付費等。當然這個前提是先讓大家感受到服務的便利性,先認可服務。否則也會導致生態的破壞。

領地:基於天然的圈層認同感,是否可以進一步增加社交屬性以及身份歸屬,類似直播打賞的title,類似社交廣告等。

依然可以考慮貼片廣告,但得考慮形式。

哪些使用者更需要廣告,需要什麼型別的廣告?

2022年了,使用者需求越來越精細化,B站有這個使用者需求分類(標籤)的底蘊。

大家其實對廣告(不如說是商品或服務推薦)本身是不牴觸的,畢竟我一個男性也能和李佳琦做姐妹,牴觸的不是廣告,是你們這些不說人話、不接地氣的廣告,是我想了解的觸動我消費動機的資訊你get不到,是看似高貴典雅高大上,卻讓我一臉嫌棄的並且膽戰心驚的廣告。因為失去使用者信任,使用者忘記了廣告不僅是讓TA掏錢的,也是懂TA的。

那麼,可不可以基於不同付費意願(金額大小、付費品類),以及廣告對於使用者體驗的損害程度(長影片使用者?)去進行廣告推薦呢?

有人說,那使用者不願意呢?好問題,那能不能讓使用者自己選擇看不看廣告呢?有人又說了,誰願意看廣告啊?好問題,那能不能看廣告給使用者一些激勵呢?什麼激勵可以讓使用者願意捨棄體驗?

很簡單,什麼激勵是TA在你這個產品裡最深深感受到的,別的產品都給不了的,就能激勵TA。

或許,商業化應該首先考慮的是使用者,而不是商業。

本文由 @劉拖把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資訊儲存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