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藝術三萬年》筆記37:巴洛克向洛可可的轉變

《西方藝術三萬年》筆記37:巴洛克向洛可可的轉變

巴洛克與王權

17世紀的時候,不論是天主教會,還是世俗國王,還是荷蘭新興的資產階級,都有一種急於得到他人承認的迫切心情。所以巴洛克藝術是誇張的、動感的、激烈的,充滿了戲劇性的舞臺效果。

在這樣的風氣下,5歲就登基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接手的是一個已成為歐洲一方霸主的法蘭西,所以路易十四以太陽王自詡。為了彰顯其作為太陽王的權威,他推動建成了著名的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從1661年開工,到1689年竣工,成為歐洲最大,最雄偉,最豪華的宮廷建築,尤其它是自古羅馬帝國以來,歐洲第一次由一個君王集中一個國家巨大人力,物力,財力做成的宮殿。

《西方藝術三萬年》筆記37:巴洛克向洛可可的轉變

法國凡爾賽宮

建凡爾賽宮正是藝術上巴洛克風格的流行期,當時的歐洲各國無一不受巴洛克風格影響,即使那些摒棄教堂裝飾的新教國家,也會吸收巴洛克的造型,因為17世紀也正是世俗君主獲得權力的年代,那些君主們都樂意藉助巴洛克的感染力來顯示他們的威望。

法國作為天主教國家當然也受其影響,在路易十四上臺的早期,還是由他母后攝政時,法國建築明顯採用的是巴洛克風格,比如香度堡建築的外形一望而知就是巴洛克的手法。

《西方藝術三萬年》筆記37:巴洛克向洛可可的轉變

法國香度堡

在路易十四親政後,義大利的巴洛克大師貝尼尼還被路易十四請去巴黎設計盧浮宮。但有意思的是,路易十四雖然非常喜歡貝尼尼為他做的胸像,可是貝尼尼的建築設計卻沒有被他採用。

《西方藝術三萬年》筆記37:巴洛克向洛可可的轉變

貝尼尼所作路易十四胸像,1665

因為在路易十四看來,那種充滿動感的巴洛克風格不能夠提供君王所要的震懾人的權威感,於是凡爾賽宮由法國建築師勒沃在路易十四的授意下外觀做成了莊重有威嚴的古典風格。

《西方藝術三萬年》筆記37:巴洛克向洛可可的轉變

凡爾賽宮古典風格的主體建築

而在凡爾賽宮的內部則非常非常巴洛克,圓形,橢圓形,圓瓣十字形的設計多處運用,大理石,寶石,青銅,鏡面……各種華麗裝飾和繁瑣堆砌,讓凡爾賽宮中五百多間大殿小廳處處金碧輝煌,豪華非凡。

《西方藝術三萬年》筆記37:巴洛克向洛可可的轉變

凡爾賽宮大鏡廳

凡爾賽宮落成後,路易十四就邀請法國的大貴族都到凡爾賽宮來居住,用沒完沒了的儀式、舞會和狩獵巡遊,一方面耗盡貴族的財力,另一方面斬斷貴族與其封地的聯絡。

然而,路易十四在做這些事的時候,往往會使人感到是出自然天性,他真的是個極度愛好藝術的人,建造宮殿的圖紙他都是要親自過目並參與意見的,他還能登臺演芭蕾,甚至擔任芭蕾舞劇的主角。此外他還是許多服飾,假髮,法餐,禮儀等時尚的引領者。

比如他個子矮,他就引領了穿高跟鞋的風氣;他也是男人中帶頭穿絲襪的人,是香水的創始人。這位國王除了用心打造自己的形象,更加是花大錢打造巴黎,一心要把巴黎建成第二個羅馬。他把舊牆拆了,馬路拓寬了,人行道必須全鋪上鵝卵石,還給巴黎裝上路燈,巴黎於是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有路燈的城市,後來引領了城市夜生活的時尚。

他還花大錢買各種精緻的奢侈品和藝術品來點綴法國,那些買下的雕塑和繪畫,成就瞭如今世界上最大的美術館之一,盧浮宮。他真的做到了讓法國成為繼義大利之後的又一個世界藝術中心,這個中心地位幾乎延續至今。這是路易十四留給法國最大的遺產。

所有這一切,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事實,創造華麗與驚人之美,成為17世紀法國藝術的主旋律,而且最妙的是,路易十四這位國王其實已經做到了把美變成自己的武器,去對付一切人,更讓人驚訝的是,他所運用的人世間這件最優雅,最溫柔,最動人的“武器”,殺傷力其實相當強,很少有人不“中槍”的。

首先,前面說那些國內的貴族,當他們面對一個世界上最美麗最高階最精緻宮殿的開門邀請,拒不進入是不可能的。當時也不是沒有貴族,因為個性強悍依然留在自己領地,但很快發現他讓自己成了孤家寡人,連辦個派對都沒有人來,因為人都去了凡爾賽。

其次,任何一位外國使節,一旦進入凡爾賽宮,不被那種驚人的奢華和優美鎮住也是不可能的,那種無所不在的精雕細琢的美,讓從他進入凡爾賽宮的那一刻起,就會從四面八方包圍著他,衝擊他的視覺也影響他的感受, 等他走進議事廳時,就已經在審美上完全承認法國的高高在上了。

最後,凡爾賽宮的華美不但落實在每一個最小的細節中,而且被推廣在一個巨大的場所中,生活在這裡的人,從頭頂到腳下,從室內到室外,每時每刻都處在美麗事物的薰染之中,審美口味完全被推到了很高標準上,上去了就很難降下來,這種口味帶動了整個國家的風氣,最終的結果是打造了法蘭西民族在世界上的優雅形象,至今他們的這種形象都沒有失去。

《西方藝術三萬年》筆記37:巴洛克向洛可可的轉變

亞森特·裡戈 (路易十四 ,1701)

路易十四左手在凡爾賽拉住貴族,右手趁虛而入向地方大量派遣官員,從而初步完成了法國從封建制向中央集權制的轉型。

托克維爾在他寫了一半的名著《舊制度與大革命》中準確而犀利地指出,從路易十四一直到大革命,雖然法國社會城頭變幻大王旗,但是從封建制向中央集權制的轉型,卻是一脈相承。這是我們理解法國這段歷史,理解法國巴洛克和隨後洛可可藝術的關鍵所在。

路易十四的這套搞法,可以說是成果顯著。在他任內,法國中央集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以至於他發出“朕即國家”的豪言。

巴洛克向洛可可的轉變

然而,路易十四的這種搞法,時間一長,不僅宮廷裡的貴族貴婦們受不了,連國王和王室自身也無法承受。路易十四在位時間實在是太長了,他5歲登基,77歲過世,在位時間長達72年,真正的執政時間也有56年,是世界歷史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他死後留下的國債高達25億, 那是當時整個國家35年財政的總收入。

1715年,路易十四於77歲高齡辭世,年僅五歲的曾孫路易十五繼位之後,由其堂叔公奧爾良公爵攝政。路易十五的宮廷不得不把一直緊抓在手中的中央集權放鬆下來,一直被攏在國王身邊的貴族們馬上離開了凡爾賽宮,紛紛湧向頭頂上不再站著個太陽王的環境,到城市去過自己要的輕鬆娛樂的生活。宮廷風氣和品味的變化,立即就在藝術創作中體現了出來,所謂的洛可可藝術也就隨之流行起來。

洛可可和巴洛克這兩種藝術,時間上非常接近,而且打眼一看都非常華麗,所以就有人說,洛可可就是小一號的巴洛克。

洛可可和巴洛克確實有相似的地方,但它們背後的邏輯並不一樣。巴洛克的關鍵詞是外放的戲劇性,而洛可可則是往回收,注重的是精緻和細膩。

華託則是巴洛克向洛可可轉變的過程中一位非常重要的畫家。華託是1684年出生於佛蘭德斯的瓦倫辛尼。在他出生前幾年,他的家鄉被割讓給了法國。1702年,18歲的華託來到巴黎尋求發展,拜奧朗德為師,奧朗德是盧浮宮藝術藏品的管理人,華託近水樓臺,得到了細心鑽研魯本斯《美第奇組畫》的機會。

《西方藝術三萬年》筆記37:巴洛克向洛可可的轉變

魯本斯(國王觀看瑪麗肖像,1622—1625)

所以,就技術和風格而言,華託與魯本斯非常接近。只不過華託受當時宮廷風氣的影響,繪畫的主題改變了。

路易十四剛駕崩的那些年,路易十五歲數還小,貴族之間的緊張攀比就放鬆了下來。大家一團和氣,熱衷於在沙龍里聊天、郊遊和跳舞。華託的畫大多是對貴族這些活動的描述,就被稱為“貴族風俗畫”。

《西方藝術三萬年》筆記37:巴洛克向洛可可的轉變

華託(愛的盛宴 ,1718—1719)

華託的貴族風俗畫中最出名的一幅,就是《舟發西苔島》。

在希臘神話中,西苔島是愛神維納斯的故鄉。所以大家都說去了西苔島,一定能找到自己的意中人。畫面中的一對對戀人穿著盛裝,與其說是在向西苔島這一傳說中的戀人之島進發,還不如說是正依依不捨地離開它。

所有人都已經在島上的愛情之殿中山盟海誓,愛神維納斯讓他們變得無法分離。地上的那些東西被棄而不管是為了突出愛情的愉悅在此時此刻的至高無上。但是,在這種愛意綿綿的情境中卻隱含著某種痛苦的情緒。愛情在離開了維納斯的綠蔭庇護之後將會怎樣?這也是戀人們難以離別西苔島的潛在原因。

畫家在表達一種看起來輕鬆愉快的主題時,卻也隱隱約約地平添了一種憂傷的情調。這種永遠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感傷是華託作品中揮之不去的典型意緒。所以,欣賞華託的“貴‬族風‬俗‬畫‬”往往有兩個階段:先是看到其中的快樂、優雅甚至風流;接著則是感受潛在的黑暗或淡淡的悲哀。

《西方藝術三萬年》筆記37:巴洛克向洛可可的轉變

華託(舟發西苔島 ,1718)

魯本斯的《愛的花園》也是類似的題材。有研究者認為,就主題而言,《舟發西苔島》就是魯本斯的《愛之花園》一畫的某種再創造。但魯本斯筆下的貴婦神情端莊,衣料華美厚重,洋溢著一股富貴氣。而華託筆下的貴婦,卻是輕衣薄衫,含嬌含笑。

《西方藝術三萬年》筆記37:巴洛克向洛可可的轉變

魯本斯(愛的花園 ,163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