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村道3.5米,錯車都困難,為啥不修寬一點?

導語:“村村通”工程實現了全國農村的道路硬化工作,讓原本農村的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隨著只是一些主幹道,但是和以前相比也是天壤之別,但是現在的村村通卻成為了村民口中的“村村痛”,究竟咋了?

要想富、先修路

除了產業之外,道路是制約農村發展的主要因素,老話都說想致富先修路,農村為了修路也確實下了很大的力氣,尤其是一些較為貧困的山區,很多道路都是村民一點點開墾出來的,說是愚公移山都不為過。

農村村道3.5米,錯車都困難,為啥不修寬一點?

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貧窮所致,國家長期積弱,只能優先發展工業、建設城市,甚至還要“以農養工”,導致農民沒錢,地方政府也拿不出錢來修路,農民只能自食其力。從而致使農村發展斷層,城鄉差距不斷擴大。

在進入2000年以後,國家提出新農村建設,對農村進行基本建設的投入,而村村通就是其中一項主要的基礎工程,所有建制村都通上了硬化的水泥路,農民出村越來越容易了。

村村痛的三大痛點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的鄉村道路很多都已經不能擔負起當下農村農民的需求,村村通變成了“村村痛”,主要有三大問題。

第一、道路寬度只有3.5米

農村道路的寬度在以前用著並不感覺到窄,主要是因為以前的交通工具少,尤其是機動車少,大多是腳踏車、電動車和一些牛馬車。

農村村道3.5米,錯車都困難,為啥不修寬一點?

但是隨著農民經濟水平的提高,加上機動車的普及,很多村子幾乎家家有車,而且現在車的寬度一般在1。6米到2米左右,這樣就造成了農村道路錯車困難,尤其在春節等節假日的時候,因為道路的問題經常性的發生交通事故。

第二、道路年久失修質量太差

現在大部分農村的公路都變得坑坑窪窪,下雨還存水,走路都困難,道路出現斷裂等情況,這與農村不斷的建房子導致道路地基越來越低有關係,也許鄉村道路沒有人維護、質量差有關係。

第三、村莊內的硬化道路太少,土路太多

目前雖然建制村的都必備了一條主幹道的硬化路,但是在其他支幹道路上、自然村的道路上、機耕道路等等大部分還處於原始時代,還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不利於美麗鄉村建設,也不利於農民出行和經濟發展。

農村村道3.5米,錯車都困難,為啥不修寬一點?

那麼,只要3。5米的道路有哪些貓膩呢?村村通為何成為了村村痛?

根據《土地利用現狀分類》的農村道路標準來看,在南方地區

南方只要農村道路寬度大於1米、小於8米,北方寬度大於2米、小於8米就是合格的村道,因而3。5米是符合標準的。

而且在四川省的《農村公路條例》中明確,鄉道和通往建制村的村道不低於四級公路技術標準,縣道路面寬度原則上不低於6。5米,鄉道路面寬度原則上不低於5。5米,村道路面寬度原則上不少於4。5米,受地形、地質等自然條件限制的路段,路面寬度不得少於3。5米,並按照規定設定錯車道和排水、擋防設施。

也就是說農村公路建設中有3。5米的這個標準,雖然是最低標準還是在地形受限的情況中,但是由於經費問題,施工難度問題,大部分的農村還是隻修建了3。5米的道路,並且質量確實不咋地。

農村村道3.5米,錯車都困難,為啥不修寬一點?

既然問題存在,那麼,就讓“村村痛”一直痛下去嗎?當然不是!交通運輸部已經開始部署

農村公路建設改造,到2025年農村公路網路將會進一步完善。其中就提到:

有序實施老舊公路改造和過窄農村公路拓寬改造或錯車道建設。

並且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專案更多向進村入戶傾斜,因地制宜推進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抵邊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設。有序實施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雙車道公路建設。

因而到2025年以後,農村道路過窄、錯車困難、自然村泥路等問題將全面解決,而且在村村通的基礎上形成“戶戶通”格局,以後出門就是水泥路的願望就要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