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手中的牌遠好於西漢初期,為何秦朝沒有出現“文景之治”?

大家好,我是小步。

【楚河漢界系列03】呈上,我主頁上影片和圖文合集都有哦~

上一期我們分析了“車同軌”和“書同文”的意義,這期我們接著往下看

一、統一度量衡和貨幣

度,是用來計算長度;

量,是用來計算容量;

衡,是用來計算重量;

這三種單位,基本上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秦始皇之前,各國的這些計量單位都是不一樣的,如果需要做跨國業務,就會帶來很多不方便。

比如說,齊國的商人老張在網上下單,和趙國的賣家定了10斤羊肉,準備拿到楚國去賣。結果貨到了之後一稱,重量不對。

老張和客服扯了半天,發現也不是賣家缺斤少兩,而是趙國的1斤和齊國的1斤不一樣,兩家的“斤”就不是一回事。

這是不是很糾結?

秦始皇手中的牌遠好於西漢初期,為何秦朝沒有出現“文景之治”?

度量衡

面對這種情況,秦始皇繼續大手一揮:

以後六國的度量衡都不許用了,全部採用秦國的標準。

1斤就是1斤,不管是趙國的羊肉、齊國的海鹽,還是楚國的水果,不管東南西北,稱出來的重量都是不會變的。

老張以後網上下單,再也不用擔心分量不對的問題了。

是不是很方便?

可還有一個問題:

各國的貨幣也不一樣。

像老張這樣的生意,基本上就屬於外貿。需要先將齊國的貨幣兌換成趙國的貨幣,才能把羊肉買回來。

等羊肉在楚國賣完,還要把楚國的貨幣兌換成齊國的貨幣,這才算落袋為安。

太不方便了~

秦始皇手中的牌遠好於西漢初期,為何秦朝沒有出現“文景之治”?

各國貨幣

秦始皇還是大手一揮:

以後這些奇形怪狀的貨幣都不允許用了,全部換成秦國的“秦半兩”。

於是這種“天圓地方”的銅錢樣式延用了兩千多年,直到紙幣的普及才被慢慢替代。

這就很了不起。

秦始皇做了這麼多的事,概括起來其實就三個字:

定標準!

定下制度的標準:郡縣制;

定下交通的標準:車同軌;

定下文化的標準:書同文;

定下度量的標準:統一度量衡;

定下貨幣的標準:圓形銅錢;

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行業,能夠制定標準的人一定是最厲害的。

以上任何一條拿出來,都足以讓人名垂青史。

而這麼多條紀錄集中在秦始皇一個人身上,那只有“五體投地”才能表達小步心中的敬佩之情。

看在秦始皇這麼了不起的份上,給小步點個關注,不過分吧?

秦始皇:合著你前面誇我這麼多,最想說的是這一句對不?

開個玩笑。

不過這裡有個疑問:秦始皇把方方面面都安排好了,那為啥秦朝就沒有發展起來,短短十五年就沒了呢?

是哪裡除了問題呢?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經濟沒搞好。

二、為什麼秦朝沒有出現“文景之治”?

1、秦朝的客觀條件要好於“文景之治”

我們看秦始皇定了那麼多規矩,又是郡縣制,又是車同軌、書同文,又把度量衡和貨幣都安排明白了。

除了那些歷史長遠影響之外,在當時,什麼領域應該得到最大的紅利呢?

答案是,經濟!

我們來做一下秦朝經濟發展的推演:

1)由於秦始皇掃平六國,不用再打仗了,秦朝的人口不會再大幅度減少;

2)由於不用打仗,老百姓可以安心種田,糧食生產就有了保證;

3)由於能夠吃飽飯,那麼人口會開始增加,社會的資源開始有盈餘和積累;

4)由於資源有積累,那麼手工業會開始興起,會生產出更多的商品;

5)由於人口在增長,市場的總需求在不斷增加;

6)由於有商品+市場需求,商業開始得到發展;

7)由於度量衡+貨幣已經統一標準,商業的效率得到極大的提升;

於是,農業、工業、商業都得到發展,經濟開始繁榮,百業興旺。

這是秦帝國經濟發展應該有的樣子,也是古代農業社會初期的普遍規律。

後來的“文景之治”,就是按照這個規律走的。

秦始皇手中的牌遠好於西漢初期,為何秦朝沒有出現“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

所以並不是漢文帝、漢景帝做了多麼神奇的操作,只是他們遵守了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而已。

這就讓人搞不懂了。

“文景之治”需要的條件,秦始皇全部都擁有啊,甚至有兩個客觀條件還要更好。

第一,家底更厚。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的時候,那真是從一片廢墟上建立的啊。

秦末那幾年折騰完,幾乎啥都沒給劉邦剩下。人口銳減,吃不飽飯,皇帝的車都找不到顏色一樣的馬。

相比之下,秦始皇的家底要厚實多了,關中和巴蜀的基本盤都在,而且關東六國的底子也沒有被徹底破壞,整體的經濟基礎要比西漢初期強不知道多少倍。

第二,外患壓力小。

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這幾代人要承受巨大的外部壓力。

北方草原的匈奴,正處於冒頓單于和老上單于的巔峰時期。草原騎兵經常南下劫掠,如入無人之境,給西漢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而秦始皇這個時候,草原並沒有形成一個威脅性的勢力,匈奴和東胡正處於爭霸時期。

秦帝國的力量相對於草原是處於強勢一方,外部的壓力不用太過擔心。

秦始皇手中的牌遠好於西漢初期,為何秦朝沒有出現“文景之治”?

秦軍面對草原擁有優勢

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看,秦始皇手裡都是一把好牌,秦帝國應該蒸蒸日上才對。

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2、秦朝沒有出現“文景之治”的三個原因

第一,來自六國的仇恨。

這恐怕是秦朝特有的問題。

之後的漢、晉、隋、唐、宋等朝代都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大家已經習慣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只要能有好日子過,皇帝是誰並不重要。

哪怕是距離秦朝最近的西漢,也是因為六國舊貴族凋零殆盡,所以也不用操心這個問題。

那麼為什麼秦始皇就不行呢?

因為他掃平六國的時間太短暫了,而使用的手段又太酷烈了。

其實從春秋到戰國,大魚吃小魚的情況十分常見。很多的小國消失了,從諸國林立逐漸衍變成戰國七雄。

這個過程花費了幾百年的時間,大國有充裕的時間來消化吸收,讓小國的百姓逐步融入大國的體系中。

有了身份認同感,自然就不會抵抗和仇視了。

但秦始皇不同,他幾乎是用短短十年時間將六國掃平,疆域一下子擴充了近一倍,還沒來得及進行消化。

而且在這過程中,秦軍的手段非常冷酷。滅趙、滅魏、滅楚,無一不是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相對好一點的齊國,國君齊王建還在投降之後被活活餓死了。

這一樁樁一件件,都被六國百姓看在眼裡,換做是你,對秦國會是什麼感情?

秦始皇手中的牌遠好於西漢初期,為何秦朝沒有出現“文景之治”?

項羽就是其中反秦的代表

如果我是六國的百姓,雖然我沒有能力去擊敗強大的秦軍,但對於秦始皇的一些命令,我消極不合作還是可以的吧?

你秦始皇不是統一度量衡麼?我私下裡買賣還用六國的計量單位可以吧?

你秦始皇不是規定用“秦半兩”麼?我悄悄藏一些六國的貨幣可以吧?

總之,只要是你秦始皇定下的規矩,我就不配合,能拖多久拖多久。

一個人這麼想,兩個人這麼想,百人、千人這麼想;

六國百姓這麼想,六國的貴族也這麼想。

用腳指頭也能夠想到,秦始皇的這些規矩要在山東六國的地盤得到推行,會面對多麼大的難度。

這樣的局面,發展經濟又從何談起呢?

第二,法家的“重農抑商”

我們都知道,貨幣是經濟活動中最為重要的角色之一。由於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屬性,貨幣可以充當經濟活動的血液和潤滑劑。

然而秦始皇統一貨幣,其象徵意義遠遠大於實際意義,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有限。

原因就在於法家的“重農抑商”,將秦國的經濟結構削減到極致,甚至已經到了不需要貨幣的程度

如果我們在秦國生活,能夠做的只有兩件事——-“耕與戰”,要麼當農民生產糧食,要麼上戰場去砍人。

假如我是秦國農民,種出來的糧食和織出來的布,相當一部分要拿出去交稅,剩下的留在家裡維持溫飽。

似乎不需要貨幣來消費?

假如我是秦國士卒,跟著上戰場打仗,如果立了功、升了爵,那些房子、田產、僕人的賞賜,都是官吏直接發到家裡,壓根兒不用操心。

似乎也不需要貨幣來消費?

那難道就沒有其他行業了?總有需要使用貨幣的地方吧?

對不起,真的幾乎沒有了。

在法家眼中,除了種田和打仗以外的事情,都是不務正業!

什麼搞旅遊的、搞金融的、搞電商的、搞自媒體的,都是法家要打壓的物件。

這些行業在秦國不能說生意興隆,基本上也是無影無蹤。

所以我們看,秦國的經濟結構哪裡是一種正常的情況呢?

在這樣的經濟結構中,又哪裡用得著貨幣呢?

沒有貨幣的參與和商業的繁榮,想要出現“文景之治”的盛況,怕不是沒睡醒哦?

秦始皇手中的牌遠好於西漢初期,為何秦朝沒有出現“文景之治”?

從商鞅這位爺開始,秦國就不怎麼需要貨幣

如果說前兩個原因都是客觀原因的話,那麼第三個原因就是秦始皇的主觀問題了。

而這個原因不僅直接造成秦朝沒有出現“文景之治”的經濟發展,更是導致大秦“二世而亡”的根源所在。

那麼這個原因究竟是什麼?秦始皇又錯在了什麼地方?

請看下集

我是小步,大名“歷史步行街”。

【楚河漢界系列03】

如果覺得不錯,記得轉發、評論、點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