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駭客的“平衡世界計劃”:戰神潘戈

“如同與上帝吵架一樣,在電腦前,在潘戈的身邊,你最好沉默,否則潘戈將如附骨之蛆般如影隨形。”——潘戈

與卡文·柏森齊名的電腦駭客除了前文提到過的米特尼克之外,似乎只有潘戈能與之並肩。有人曾給“那些玩意”標價500億美元。

潘戈不像柏森那樣熱衷於電話系統的入侵,也不像米特尼克只知道與警察捉迷藏,他要乾的是些驚天動地的大事。如同所有認為僅憑一己之力就可以拯救世界的人一樣,潘戈的事業很偉大,他經營著一項平衡世界的計劃。

潘戈原名漢斯·亨裡克·胡伯納,1968年出生於西柏林。正處在戰後重建的德國到處瓦礫遍地,社會經濟尚處在恢復的過程之中,幸好漢斯的父母經營著一所不算大的農場,至少可以讓他吃飽肚子,但祖國分裂民不聊生的現狀還是讓小小的漢斯有無法釋懷的鬱悶壓抑在內心。

20世紀八十年代,英國率先在西柏林開設了電腦公司,並大量引進計算機,把計算機作為辦公裝置的一部分將西柏林帶入現代化的辦公環境中。在那個時代,計算機價格昂貴,除了一些實力雄厚的大公司外,家用計算機是讓人望而生畏的奢侈品,漢斯第一次看到計算機是一個來父親農場做推銷的電腦公司業務員,他隨身帶有一臺行動式膝上型電腦和幾本操作手冊,然後在父親的辦公室裡誇誇其談計算機的種種神奇。

父親顯然對這東西並不感興趣,倒是一旁的小漢斯,目不轉睛地仔細聆聽了推銷員的講解和演示,然後在推銷員的許可下第一次上機操作,之後就不可救藥地愛上了這冰冷的東西。

在自己的一再要求下,父親最終給他買了一臺電腦,隨後漢斯就一頭扎到各種計算機書籍中,不分晝夜地敲擊著鍵盤,以至於三個月後父親不得不給他重新更換了鍵盤,在翻爛了那幾本薄薄的電腦手冊之後,漢斯開始嘗試著自己編寫程式,在他的努力下,父親平日要三五天才能完成的農場工人的工資核算,他的程式只用了半小時就整理完畢。

這讓父親感到很驚喜,從此小漢斯在電腦上的任何要求,父親都無條件滿足,這讓小漢斯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成為遠近聞名的電腦高手,甚至不少大公司也時常找他來除錯程式、修理故障,而農場工人的孩子們也眾星捧月一般圍在他身邊,向他請教計算機知識,後來漢斯索性在自己的臥室裡開辦了一個小型的電腦培訓班,每週教授兩個下午的計算機課程。

那一年,漢斯只有十四歲。

除了鑽研計算機技術之外,漢斯平時最喜歡玩一種叫“潘戈大戰斯諾比”的遊戲,學校裡能和他在這個遊戲上一較長短的只有一個叫尼莫的男孩子,尼莫知道漢斯電腦水平高超,也有意結交,在尼莫的生日那天,漢斯接到了尼莫的邀請,並在尼莫家裡第一次知道了“調變解調器”這個名詞。

那是一種方盒子,上面連線著電線,並有一個介面與電腦相連,當時調變解調器的傳輸速率只有幾K,但這卻是當時唯一一種可以連入網際網路的裝置。當尼莫開啟開關,用這個閃著提示燈,不時發出幾聲怪嘯的東西連結到西柏林的電子公告板,並在上面即時與線上者交換對時政的看法時,漢斯張大了嘴,他隱隱感覺到另一個隱藏在電腦背後的更加神秘和充滿誘惑的世界已為自己敞開了大門。

在尼莫的指點下,漢斯第一次在網路上留言,而當尼莫告訴他可以給自己取一個網名的時候,漢斯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稱作“潘戈”。

似乎所有最初接觸電子公告板的人都有意無意中被指引著入侵某個系統,潘戈也不例外,事實上最早的電子公告板本身就是一個駭客經常出沒的競技場和駭客技術的交流園地。一週之後,對計算機有著天然敏銳直覺的潘戈就獨自完成了第一次成功的駭客試驗,他的犧牲品是麥道公司設在美國西海岸的迪姆網,潘戈在修改了網站的首頁之後,“戰神潘戈”從此開始了獨步天下,傲視群倫的駭客生涯。

1985年2月,長久以來一直牢牢控制著迪姆網的潘戈透過“友情連結”點選了美國斯坦福大學的高能物理科研中心網頁,並立即發現了這個科研中心繫統中直線加速器系統頁面中存在著一個溢位型漏洞。當潘戈在留言板上善意地提醒網站存在的危險之後,讓他意外的是網站的管理員立即做出了反應,並與他在留言板上親切友好地交流起來,管理員抱怨說工資實在低得可憐,而潘戈則對自己的駭客故事津津樂道。若不是另一個脾氣暴躁的管理員毫不客氣地讓潘戈“立即滾蛋,在直線加速器主頁面消失”的話,潘戈對這個夜晚還是相當滿意的。

從小到大,僅在計算機技術上沒有人敢如此囂張地對潘戈出言不遜,相反,潘戈早已習慣於被人崇拜和尊敬。第二天一整天,潘戈悶悶不樂,埋頭於電腦前用不到三百行的程式碼編寫了一個冗餘迴圈程式,並藉助昨晚發現的那個溢位漏洞將其植入直線加速器系統頁面。

這個程式在向系統後臺發出一個請求接入的訊號之後就立即把自身分裂複製一份,然後這兩個程式一同向系統後臺繼續發出一次請求接入的訊號,再分別複製一份,再重新進行接入請求。幾何級的分裂和遞增的接入請求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會使系統的資源耗盡進而崩潰。隨後,他修改了系統主頁面,並依照慣例留下了自己的大名,並留下了他的獨有印記:“如同與上帝吵架一樣,在電腦前,在潘戈的身邊,你最好沉默,否則潘戈將如附骨之蛆般如影隨形。”

這份警告唯一真實之處就在於,真的如他所說,在電腦前誰惹惱了潘戈就會有無盡的苦難不請自來。

平衡世界的計劃

19歲那一年,潘戈顯然感覺到缺乏挑戰的刺激以及贏得勝利的快感,有一段時間他甚至心灰意冷到連電腦都不想碰的地步。“網路不過如此,再沒什麼值得我留心的了,沒有什麼可以在面前阻擋我。我似乎缺少一個目標,缺少一個值得我注意的物件。”

整個夏天,潘戈遊蕩在西柏林的大街小巷,每天和挑夫、花匠混在一起討論防曬的秘方和花土的養分與施肥量多少的關係,每晚把自己弄個大醉。他沒有考大學,所有的學業在他眼裡都止於電腦,除此之外不會再對其他什麼感興趣。在浪費了大半年的時間後,一個偶然的機會,尼莫給他介紹了一個經常在漢諾威集會的駭客組織“混沌俱樂部”。最初潘戈並不在意,在駭客這一行當裡,更多的人熱衷於騙錢和惡作劇,而這一切早已對潘戈沒有了吸引力。當尼莫聲稱這個駭客組織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和政治有些瓜葛”之後,潘戈為之一振。

柏林牆是政治鬥爭的產物,僅僅一牆之隔就是截然不同的社會制度,自小對於祖國分裂深感遺憾和無能為力的潘戈一向反感政治,但世界上的事情有時就是這樣,當你反感政治的時候,一旦有機會你還是會熱衷並參與政治,因為太久的失望之後,你會發現只有政治才是解決政治衝突的最佳手段。

與混沌俱樂部的首腦海格巴德等人接觸之後,潘戈的熱情終於被調動了起來。海格巴德早有想法,準備與蘇聯人做些交易,他的想法是“我們有最敏銳的計算機刺探技術,而蘇聯也需要相關的機密技術資料以便在經濟、軍事上儘快趕超在某些方面比蘇聯更先進的西方國家。從美國的相關機構裡透過駭客手段竊取情報出售給蘇聯,以使這兩個超級大國在整個世界範圍內繼續保持均衡,實際上這是以駭客身份維持世界和平的一項偉大事業。”

潘戈與海格巴德將其命名為“平衡世界計劃”。

1986年10月,海格巴德驅車前往東柏林的蘇聯駐德事務處理中心,並請求與主管人員面談一項“商業計劃”,隨後一個自稱謝爾蓋的中年男人接待了他,在對方懷疑的目光注視下,海格巴德簡單地做了自我介紹,強調自己是西德最大駭客組織的領導者,“我們可以搞到一些有趣的東西,比如入侵很多西方軍事設施的計算機系統或是核能中心的網路等,並從中找到你們中意的東西。當然了,我們的報酬是按質論價的。”

謝爾蓋顯然被說服了,他先是回辦公室打了大概二十分鐘電話,然後回來告訴海格巴德說,作為首次交易,要對他們的計算機能力做些考驗,比如拿到美國阿斯頓·泰特公司為美國核能物理實驗室編寫的軟體。

這確實有較高的難度,海格巴德召集了大約十名頂級駭客對泰特公司的內部伺服器進行了無數次的試探性入侵都無功而返,直到謝爾蓋兩週後致電要他“交出些成績來讓蘇聯人開開眼界”的時候,手中空空的海格巴德迫不得已決定帶上潘戈,因為只有潘戈才會讓他勉強有個交代:“看!雖然我們沒能拿到泰特公司的軟體,但我們有潘戈。看看吧,這傢伙有多優秀!”

潘戈給謝爾蓋帶去了另一份見面禮:一個被業界稱為“特權機器”的運行於VMS系統的程式,VMS系統一般應用於高機密的計算機系統,而這個程式正是執行在這個系統之上的,其功能在於一旦進入到某一管理環境之中並執行這個軟體,就可以任意提升某一註冊使用者的許可權,可以從最普通的一般使用者提升為超級管理員,即只要有辦法入侵某一VMS系統,便可以隨意檢視和增刪系統檔案,將受控計算機視為已有並盡取所需。

謝爾蓋的臉上多少有些笑容了。雖然不能打滿分,但混沌俱樂部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

遊走在克格勃與中情局之間

在接下來的兩年多時間裡,以潘戈為技術骨幹的混沌俱樂部向謝爾蓋及克格勃組織移交了包括美軍波爾克堡軍事力量資料及各大銀行在美國的資金流通詳細年報表等軍事及商業情報達五百多份,如果一定要給出一個合理而公正的價格的話,謝爾蓋曾經說過,“這些玩意至少值500億美元。”而潘戈平時很少與混沌組織的人接觸,他深居簡出,與最親密的朋友和戰友尼莫在西柏林經營著一家規模不大的軟體公司,所出售的軟體全部出自二人之手,每個軟體的落款都有著二人名字的合拼字母“Panni”。

每週六,潘戈會端上一杯加了冰的威士忌,登陸混沌俱樂部的電子公告板,給那些後輩小子們做一些最基本的駭客知識講座,而尼莫則熱衷於和那些駭客同行們做面對面的接觸,他始終認為以一個前輩的姿態出現在眾人面前並找到眾星捧月般擁戴的感覺才是一個終極駭客的至高榮耀。

直到有一天,尼莫在辦公室裡接受了兩個受當地警察保護的網路安全專員的詢問。詢問直接從不久前尼莫入侵克利格斯的網路計算機終端一事開始,在歷時一個小時之後才告結束,網路專員以法律的名義向尼莫下達了“禁止外出到西柏林以外的任何地方以便隨時接受調查”的書面通知,儘管尼莫對答如流,在整個詢問過程中表現得極為鎮定,但他有理由相信當局有確鑿的證據證明他犯有非法網路入侵罪和間諜罪。

這期間,潘戈就坐在一牆之隔的辦公室裡側耳傾聽著所有的一切。

在警察的嚴密保護下,兩位大腹便便的網路安全專員禮貌地告辭離開。尼莫與潘戈一致認為儘早脫離混沌俱樂部以及斷絕與謝爾蓋的聯絡是當務之急。但當局顯然是做了充足的準備,次日的德國《快捷》雜誌就搶先報道了有關混沌主將尼莫涉嫌出賣國家機密、非法入侵商業及軍事網站的訊息,隨後在西德發行的《紐約時報》也以連續報道的方式高度關注這一事件,甚至在其中一期中還刊登了一張尼莫在影印機前工作的照片,這顯然是那些記者們透過視窗偷拍的。

潘戈開始坐立不安了,雖然當局現在僅僅是以尼莫為突破口打擊了混沌俱樂部,但尼莫知道自己的一切秘密,只要尼莫稍稍放出口風,自己的罪就要比尼莫大得多,至少尼莫不會高尚到他一個人在牢裡受苦而讓潘戈在外面享福。

海格巴德解散了混沌俱樂部,在與潘戈簡單接觸了一下之後,隨即消失了。

潘戈也從此銷聲匿跡,彷彿從來沒有在這個世界上出現過一樣。

“我來過”

隨著時間的推移,混沌俱樂部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那些署名“Panni”的軟體還風行世界,而不知所蹤的海格巴德也似乎想在命終之前給這個世界留下一個“我來過”的印記,他出版了一本書,書名就叫《我來過》,其中詳細地描述了混沌俱樂部與謝爾蓋為代表的克格勃組織進行種種交易的經過,書中多次提到這些交易中最主要的功臣:潘戈。

潘戈時至今日仍舊蹤跡全無,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樣子,現在何處,那些曾經與他共處的“戰友”們也拒絕提供任何有價值的資訊。人們只知道,他一定還活在世上,像他這樣精明睿智的精英級人物,只要還沒有被警察發現,就一定會很滋潤地躲在某處風景宜人之地,一杯酒、一份報,開心自在的生活著。

作為駭客中最頂級的高手之一,消失的潘戈是最恰當也是最具傳奇色彩的結局了,人們更喜歡這樣一個結局,一個超級聰明的人,一個擁有超級本領的通天大盜,一個當局也對其無能為力的結局是最理想的結局。

而幾乎所有的人也都相信,每個從事計算機工作的人,每個試圖學習駭客技術並熱衷於駭客事件的人心中,都會給潘戈留下一個位置,一個非常靠前的位置,因為這個名字曾經在計算機世界光芒四射。

想詮釋潘戈這個名字,可以複雜到寫一本書,也可以僅僅用海格巴德的書名做最簡單的概括:我來過。